師生手牽手‧搖向外婆橋 — 新住民返鄉圓夢計畫
「這輩子我不會忘記的,永…遠…永…遠不會忘記。真的,沒有『那個人』,我沒有今天。我想去想來,沒有那個人,我真的沒有今天的!」 — 阮氏然
在台灣生活十幾年的越南新住民媽媽阮氏然(簡稱阿然),在台灣是老公便當店的重要推手,也是小吃店耐操萬能的廚房助理。阿然在與越南家人這輩子第一次共同出遊的影片中,以有如做夢一般、非常感性的口吻,衷心感謝著她口中的「那個人」,甚至在外婆橋分享會上排除萬難從新竹來到台北,以其有限的中文詞彙,當面致謝,阿然的父親也很感謝那個人成全他們一家的思念。他們口中的「那個人」,就是誠致教育基金會方新舟董事長,也是台東縣均一中小學的董事、均一教育平台的幕後大功臣。
2010年,當一位想為台灣基層教育貢獻、接觸許多辛苦討生活的新移民的退休企業負責人,遇上一對想讓台灣異鄉人過得更好、讓弱勢能夠發聲的熱情新聞人夫婦(《四方報》總編輯張正、《台灣立報》執行副總編輯廖雲章),於是在交談間激盪出一個結合教育與新移民的「外婆橋計畫」。
台灣社會有將近47萬的跨國婚姻,這些母親的家鄉都在島國之外遙遠的彼端,為了讓第二代也能承繼來自外婆家豐厚的文化資產;讓他們也有機會孺慕親情,於是自2011年暑假開始,由誠致教育基金會贊助、《四方報》執行,共同發起「外婆橋計畫」,為海的兩端架起一座親情的、文化的、友誼的橋樑,邀請台灣老師、新住民媽媽與新住民之子,一起過不一樣的暑假、感受不一樣的外婆家。
外婆橋計畫全名為「師生手牽手,搖向外婆橋」,全額贊助台灣老師、新移民媽媽與新移民之子,三位一體,一起回到外婆家過暑假。期望台灣老師經歷至少20天的long stay,體會身處異鄉的陌生無助、有口難言,進而對新移民初來台灣的情境感同身受,而老師在這段時間親身接觸的東南亞庶民文化,也可以轉化為回台之後的教學材料。
會有這樣的構想,其實最早是源自於《台灣立報》所屬的《四方報》張正總編輯。他在暨南大學念東南亞研究所時,曾申請去越南遊學三個月,想學越南文,後來發現自己一直都聽不懂別人講的話,感覺自己變得很笨,甚至連自信心都開始往下掉。有一天,他去華人區買了一本雜誌,仔細從頭到尾把整本雜誌的每一個字全都看完,這時他突然發現,原來在異鄉能夠看到自己看得懂的文字,是具備了多麼重要的位置與份量。於是,為了讓在台的東南亞移民與移工,能夠發抒自己的心情、交流彼此的情感與生活,《四方報》便誕生了。
而後,隨著新住民媽媽的人口比例越來越高,有些新住民媽媽身兼兩份差,每一天能夠和孩子見面的時間很短,常常不是叫孩子快吃飯、快洗澡,就是喊著快寫功課,久之親子關係也愈發疏淡。再加上,對其國家與文化的不瞭解,及語言上的隔閡,其實也造成了另一種家庭問題。因此,藉由「外婆橋計畫」,讓在台灣曾經或仍然是「文盲」的東南亞移民,有機會與孩子、老師回娘家,讓新住民媽媽搖身一變,成為貼身口譯、嚮導及文化大使,帶領老師與孩子體驗自己所熟悉的母國文化,在回娘家的過程啟動自我培力的機制,同時也能夠翻轉社會所貼附的標籤。
「謝謝四方報的外婆橋計畫,謝謝誠致教育基金會的旅費贊助,謝謝長榮航空的公益機票…。」這句話在8月28日的外婆橋分享會上,不斷被重複提及。 這一天,總共有三組由親師生組成的外婆橋計畫團隊,二組到越南、一組回菲律賓,分享她們長達20天旅程的收穫與感動。
陪同阮氏然回到越南同塔省的新竹陽光國小蔡惠婷老師說,阿然已三年沒回家,一回去卻發現已和外婆天人永隔,為了不讓父母擔心,表現得很堅強的阿然到處拜訪親朋好友,即使經濟不甚寬裕,仍然包紅包給老人們,因為她害怕每次回台灣,就是最後一次和親人見面。阿然的父母在北越工作,因此同塔組團隊這次先回南越的家中,阿然的爸爸再帶著大家一同搭2天2夜的長途臥舖車北上尋找阿然的媽媽,讓一家得以重逢。看著爸媽相互依偎,阿然感動不已。這期間,蔡惠婷老師還帶著阿然全家遊覽同塔省的水上市場、下龍灣及麥當勞,這些對阿然的爸媽都是第一次的體驗。當聽到阿然的媽媽突然喊著:「啊~原來海水是鹹的!」讓蔡惠婷老師覺得既感慨又感動。
陪同新住民媽媽阮氏凰返回越南西寧娘家的是宜蘭縣蘇澳鎮永樂國小的吳慧月老師。對她來說,這趟旅程縮短了「尊重新住民」和「了解新住民」的距離。過去她總是習慣把自己的文化優越感包裝得很完美,這次的體驗讓她愛上越南的慢活步調,以及當地孩子的真誠微笑。除了鄰居的小朋友常常採野花,編織鮮豔花束,嘴裡喊著:「苟搖、苟搖」(越語:老師之意),在家門口等她,讓她倍覺感動外,西寧省炎熱的氣候卻無冷氣,當地居民每天都要製造冰塊和沖澡,以及當地買香菸居然是以根計價、糖則用秤重的方式賣,彷彿回到台灣50年代純樸的鄉村生活,令她既感到驚訝又覺得溫暖而熟悉。
而回到菲律賓宿霧省的新住民媽媽Gen,由於自己本身就是師範學校畢業的英文老師,因為認識了宿霧Lubo小學的前校長Alvin,了解該小學的教學困境,於是透過外婆橋計畫,回到地形崎嶇且交通不便、還得騎馬2小時才能到達的Lubo小學貢獻玩具、電腦和A4紙張等物資。Gen說:「小孩是世界的未來,我們應當好好幫助他們。」
「外婆橋計畫」至今已舉辦第三屆,誠致教育基金會方新舟董事長表示:那是因為有這些勇敢的老師及勇敢的新住民,再加上《四方報》總編輯張正與《台灣立報》執行副總編輯廖雲章夫婦從頭到尾的把關執行、堅持理念,才能持續舉辦三次,他們才是外婆橋計畫的真正主體。
在新住民姐妹的帶路下,讓我們得以看見那些真實存在,卻很少被認真看待的小地方與小人物,聽見她們的笑聲、哭聲與心聲;也讓台灣老師體驗了異鄉人的生活,了解外配媽媽嫁到台灣的感受,產生文化的認同感,成為一個有多元文化觀的老師;而新住民之子在回到外婆家之後,會看到媽媽整個放鬆下來,變得非常有能力、有些三八、甚至更加溫柔可愛,親子、師生之間,彼此也多了更深一層的了解與共通的話題。
搖呀搖!搖到外婆橋。這不只是一首童謠,它更是讓台灣各個新住民媽媽得以返鄉回家的超級圓夢計畫! 在親師生走入彼此的生命故事後,透過看見不同的世界所產生的震撼跟省思,將透過記錄片的分享,舉辦講座發表會,邀請更多台灣教師與新住民家庭與會,為這個社會撩起美麗的漣漪,建立一個跨國學校友誼的交流平台,讓每個人都能知道,「只要我們願意敞開心胸,日久他鄉成故鄉,讓你感受得到幸福的地方,就是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