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織部落的愛與智慧 — 漂流木築夢工坊

一位小學校長的愛,讓部落家長的殷殷期待有了著落之處。
一份落實回歸人本的價值,讓部落家庭找回尊嚴找回熱情,更找回了自信。

位於台東縣太麻里鄉北里村與金峰鄉新興村的「新興國小」,依山傍水,是典型的排灣族學區。在鄭漢文擔任校長期間,發現孩子們缺少了笑容、無法安心學習,而部落家長對學校的活動也始終冷漠。向來注重人本的他,深知要照顧最底層的人,就要先尋求問題根源所在。他清楚地看到原住民長期處於社會資源分配極端不均的狀態、弱勢家庭生計無以為繼、部落青壯年流失、在地工作機會難尋,導致他們生活倍感艱辛,而孩子因為怕被催繳營養午餐錢,也索性不到學校了。不快樂的家長,產生了不快樂的小孩,處在這樣不安的生活氛圍中,原住民孩子不容易對自己家庭產生情感,難以認同自己的身份,也無法專心學習; 而為失業發愁、意志消沉的家長們的內心其實十分渴望有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不用到外地奔波,能留在自己的家鄉陪伴小孩成長的歷程。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相較於政府及許多社福團體直接提供補助款的方式,鄭校長反而希望能夠有一個讓原住民朋友發揮天賦本質的舞台,透過他們的雙手與巧思來展現自我,改善家庭經濟狀況,重新拾回自信心。在沒有多餘經費的情況下,鄭校長運用廢棄的漂流木,成立「原愛木工坊」;找來布商朋友提供免費的淘汰樣品布,組成「原愛布工坊」,邀請部落的爸爸們來學木工、媽媽們來學織繡,將部落文化鑲嵌其中,將部落生活智慧融會其間,一件件親手打造的作品,有了溫度,有了故事,連帶感動了有緣人流連忘返,愛不釋手。有了收入、有了肯定,部落的爸爸、媽媽們笑了,有成就感了,即使只是幾百元幾千元,對生活簡單的他們而言都是彌足珍貴的,於是,他們更加辛勤、認真地樂在工作了。

藉由漂流木創作,原住民朋友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種種難以紓解的心情全透過漂流木來傾訴; 而從漂流木來看人生,鄭校長有這麼一段經典談話:「讓這些看起來無用的木材,重新找到它的生命,而這些木材也許本來就有瑕疵破洞,就像每一個人的過程一樣,生命裡都會有比較坎坷的部份。」在家鄉有了生存發展的空間,可以腳踏實地編築夢想,原住民朋友就不需遠赴他鄉工作,這樣一來老人家的孩子回來了,孩子們的父母也回來了,部落原本該有的樣貌與架構健全了,整個部落的拼圖也就完整了。

「原愛布工坊」和「原愛工坊」的部落永續經營觀念也同時推動到其他偏遠部落,例如在太麻里鄉廢校多年的大溪國小多良分校為創作基地的「向陽薪傳木工坊」,這些工坊成立都是希望讓原住民朋友可以在地成立特色風格文化工坊,發展出兼具生活、生產與生態永續的部落社區型態。

為了讓已經具有木工操作經驗的朋友能夠進階學習,提升產品的多樣性及功能性,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特別邀請漂流木暨多媒材創作藝術家許偉斌老師於2011年1月25日至台東「向陽薪傳木工坊」教學,分享專業傢俱的製作與概念,透過實作帶領學員學習將鐵與木頭進行巧妙結合,呈現更具豐富意象的藝術傢俱,期望未來這些來自部落的漂流木創作作品能有更多展現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