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圖紋訴說來自土地的故事 — Ata。卡塔文化

走進座落在台東糖廠園區內的「Ata。卡塔文化」,偌大的倉庫空間,陳列著各式各樣的木雕、編織、金工、刺繡等原住民生活工藝與飾品;更往裡走,工作室的窗玻上一幅排灣族琉璃珠譜,一顆顆色彩鮮麗的圖紋珠子細細數述著它們所象徵的涵義:勇士之珠=功成、英明,眼睛之珠=守護、平安,太陽之珠=誓約、承諾,鳳蝶之珠=靈敏、聰慧…。

Ata,排灣族語是琉璃珠的意思,也是美麗果子之意,由於台東排灣族的喉結音比較重,所以將古語的quata改為Ata,並直譯為卡塔。琉璃珠圖紋浩瀚有如一部排灣族歷代史,是重要的部落文化資產,卡塔文化執行長林秀慧表示:「任何一個圖紋,都是一項要努力的標的,都是獲得不易的榮耀!」因此卡塔文化從排灣族的珠子出發,致力於保存部落的圖紋與意涵,持續不輟地深入土地學習、耐心挖掘,同時更培養工坊旗下的「傳習者」具備琉璃珠的文化觀念,依其背後意涵進行圖紋的練習與表現。除了有系統地保存圖紋之外,還要能夠將之正確地轉化、消化、吸收、釋放,在掌握產業脈動與設計美學的概念導入下,提出自己的文化觀點,製作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藉以獲取經濟收入,做為工坊及個人生存的主力工具。

影像提供 / 卡塔文化

 「為了重新瞭解琉璃珠的深層意涵,我們一開始先向『排灣琉璃珠之父』---屏東縣三地門鄉的巫瑪斯、江雅蕾夫婦進行深度的文化學習,接著也展開部落的田野調查,下鄉向耆老們請益並記錄。目前我們已經分門別類保存了50多個琉璃珠圖紋,有些圖紋涵蓋了兩種不同的意涵,有些圖紋在不同場域、情況下會代表不同的意義,有的還分公的母的,但這並非性別的指辨,有時候可能是在說明圖紋的難易程度、代表的身分高低,或者材質與用途的差異,所以排灣族的圖紋記事並不是一種表象。」林秀慧如是解釋。

成立至今已10年的卡塔文化,前期屬於以就業培訓及技能養成延續部落傳統工藝的在地組織--長老教會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隨著時間的挪移,卡塔逐漸運作出一個可永續常態運作、接應市場需求訂單的獨立工坊組織。被稱為「傳習者」的組織成員多為原住民婦女,但並非全都是排灣族,也有來自阿美、布農、卑南、魯凱等部族,透過不同族群的文化學習與撞擊,了解、欣賞彼此的差異與優點,讓卡塔文化的作品更具內涵深度與廣度,也讓彼此形成一股相互支持與陪伴的力量。

在卡塔,傳習者的角色,不僅限於傳承與學習,更是拔高視野追求文化工藝的精緻度與價值感,因為琉璃珠不只是一種工藝技術,也代表文化存在的精神,生活的態度及信念,她們期待將部落美好的文化推向未來,讓下一代有機會看見並參與其中…。

影像提供 / 卡塔文化

原住民與生俱來的創意天賦本就驚人,而他們合作互助的生活方式更形成一種族群共榮的精神美感。早期部落打獵時,獵隊一定會將獵物帶回餵飽所有的族人而非獨自享用,為了活出這份精神,實踐真正的原住民文化價值,擁有自己基本班底的卡塔文化,除了生產自己的作品之餘,也協助對外解說推廣周邊工坊的作品,若因此而獲得訂單銷售獲利,卡塔也不收取任何費用,而是由這些工坊自行定義如何回饋。

採取訂單共享、嚴守品質、如期交貨的「Ata。卡塔文化」,猶如一座台東部落職人的創意倉庫、原住民手創工藝的媒介平台,它最重要的營運目標是如何透過合作的精神,讓自己的文化、工坊、甚至部落可以怎麼繼續走下去。目前外部共有17個部落工坊的力量,共同織就這座美麗而豐沛的倉庫空間,從在地特色出發,用文化相互串連,卡塔文化的傳習者們齊心合力藉著各種表達形式的手感工藝,透過由不同色彩與圖路組成的圖紋,喚醒族人遠古的記憶及先人所傳承的智慧,娓娓訴說一篇篇來自土地的動人故事,企盼從傳統中找到不凡的幸福與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