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福教育—培育創造力與獨立思考力的下一代

童年,是人一生的基礎。我們長大以後面對世界所需要的創造力、好奇心、傾聽能力、學習能力及思考能力,以及健康的身體,都需要在童年中培養起來、得到滋養。

2012年《親子天下》月刊在一篇「為孩子找自由,台灣父母『島內移民』」一文中載述,近20年來,亞洲的華德福學校成長速度最快。台灣多數的華德福學校,都是跟著學生的成長,「邊走邊蓋」。宜蘭縣冬山鄉近10年,從外縣市移入定居就讀慈心華德福的家庭,學校估計有3000戶,讓冬山鄉在宜蘭縣多出一席縣議員。

華德福的孩子可以不用急著長大,他們在『玩』中學習,跟著大自然的韻律上課,他們在大量的『故事』中激盪無限的想像空間,他們在『藝術』中開展細緻的美感,他們在『戲劇』中探索自我,他們『走出教室』體驗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他們是一群有足夠的時間及空間,可以放心地用自己的節奏與步伐,去發展出自己獨一無二天賦的自由人。

華德福的老師,認為教師是一份很美的工作,他們關心孩子的學習過程,配合孩子的發展歷程來設計課程,採用「個別質性評量紀錄」描述孩子每個學期的能力狀況、努力程度、社會行為及身心發展等等,面對學生有不當行為時,他們會用談話、角色扮演或說故事等方式教導。

華德福的教育,把重點擺在「人」身上,不主張讓孩子太早接觸電腦、電視;在華德福教育裡,童年被視為一個孩子很重要的特殊時光,「玩」就是孩子的學習,不讓孩子玩,就等同剝奪他學習的機會。有別於以成績評論孩子課業表現的主流填鴨式教育,華德福教育以啟發孩子的本質,尊重每個孩子的完整與獨特性,讓孩子快樂做自己、發展自己。

當每個人的靈魂
映照出社群整體的樣貌
而社群活出每個靈魂的力量時
健康的社會就已形成

---Rudolf Steiner---

 全球第一所華德福學校是由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博士(Rudolf Steiner,1861-1925)於1919年在德國斯圖加特所創立。魯道夫‧史代納在23歲擔任家庭教師時,曾面對一位被醫生診斷為「水腦症」、有嚴重智能障礙的孩子,他對這孩子注入了無限的耐心與愛心,以一種專門建構結合身體和心靈的教育提昇孩子的能力,經過二年的努力,這個孩子達到同年齡孩子的水平,並進入一所學校就讀,後來這孩子進入醫學院就讀,成為一位皮膚病理學醫生,這段結合身心靈的教學經驗,開啟了往後創立華德福教育的基礎。

「我們最大的努力,應該放在培養出自由的人,讓他們為自己的人生,訂定目標與方向。」根據魯道夫‧史代納的「人智學」思想,華德福教育的目的在於讓孩子成為心靈自由和富有自我意識的人,以七年為週期,配合孩子身心靈三方面的發展需求,根據孩子在每個週期中的特色及發展狀況給予正確的教育方式,建構科學、探索與發現的能力,並且培養孩子音樂、藝術,和手工、技術的才能。讓孩子充份瞭解自己的潛能、孕育自由的精神,並在將來以正向的生命態度,進入世界,貢獻自已的才能。

一直致力於台灣教育運動、環境保育與健康社群的營造,創辦慈心幼兒園30多年的張純淑老師,花了19年的時間尋找對的「教材」與「教法」,終於在1996年因緣際會採行魯道夫‧史代納創立的華德福教育,並從學前教育開始做轉型,創辦宜蘭縣慈心華德福中小學。2001年並成立人智學教育基金會,長期辦理宜蘭縣公辦民營「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以十二年一貫學校為發展目標,以蘭陽經驗為起點,匯聚社會力,重建學校教育新圖像。

擁有強烈社會正義感,一心想捍衛孩子有一個健康快樂成長環境的張純淑創辦人,從19歲開始就做為孩子的老師。被形容為「是天生孩子的老師」的她,從小就很會在大自然中玩,許多內心對話都是在與大自然跟宇宙之間的遊玩中誕生。她講話聲音不大,但只要和孩子一起時,她的聲音就會活起來,她不是去駕馭孩子,而是去傾聽孩子,她的朋友開玩笑說:「純淑只要牽著孩子的手,就知道他們的心裡在想什麼」。

張純淑對待孩子是用生命對待生命的方式,因為她跟孩子之間有流動,孩子流到她的生命裡頭,她也流到孩子的生命裡頭,相互流動滋養,彼此滿足而不虛偽,就像是生命裡頭的填充,在有凹洞的地方,自然會有水流進來。她相信孩子有與生俱來的天賦能力,孩子的知識不是用教的,而是要讓他們自己真正去遇見那個經驗,這樣的學習,才美!她許下諾言:「要不斷地為孩子找尋更多可信任的大人。過質樸的日子,為孩子做對的小小事。守護孩子的成長。」於是,一群自認為對生命價值認真思索的人,聚集在宜蘭鄉下的慈心,應許宜蘭這塊好山好水的大地,一心一意要為孩子做一些對的小小事。

 華德福學校的課程有一個很清楚的教育方向設計,就是由「圖像走向文字」、「韻律走向概念」的過程。在幼兒時期,讓孩子透過身體感官的體驗,給予很少的玩具,但卻開啟很多的想像力;在小學階段,透過大量藝術課程,來滋養孩子的情感,讓孩子逐漸認識世界、累積內在的感覺經驗,建立豐富而有美感的世界觀;到了中學階段,透過大量的現象觀察與討論,自律與獨立思考的能力漸漸養成,藉由大量的藝術、工藝活動、戶外挑戰課程以及社會服務,直接幫助孩子們內在的成熟與穩定。

週期性的課程安排,以每天早上兩個小時,進行完整主題的教學,持續三周到四周,由於一段長時間全神貫注在同一個主題上,孩子們的生命力將得到鍛鍊而不斷增強。每個主題之間,無論縱向或橫向,都有緊密的連結關係,而且一定是配合孩子此刻的發展需求。在每一堂課之間會完整涵蓋意志、情感與思考三個面向的練習,在呼出與吸入、記憶與遺忘、動與靜的節奏之間,讓孩子所學習到的,逐漸深入他們的生命。

華德福的課程有主副之分,語文、數學、自然等次序性進行的「主要課程」,是華德福教育課程的核心,藉此引導孩子連結外在感官世界以及內在的觀念和情節世界。「副課程」主要是美學的呈現,水彩畫、形線畫(form drawing)、蜜蠟、泥塑、音樂合奏、優律思美舞蹈(eurythmy)等藝術性的活動,引領孩子釋發內在生命的力量,滋養孩子的意志力與情感。

不強調競爭的華德福教育,鼓勵孩子在童年階段裡,去探索自己的天賦,並從中培養出對生命的愛心與正向態度,學習彼此之間的關懷與合作;鼓勵孩子在大量的藝術性活動裡,動員身心靈參與,在其中探觸自己,一方面增進美感的敏銳度,一方面也讓孩子在長大之後遇到挫折,有個可以抒發身心、療癒自己的興趣出口。甚至,就連九九乘法這樣的主課程,華德福學校都會透過肢體的活動、有韻律節奏的唸誦以及手工的編織,讓孩子進入數學的世界。

華德福學校沒有課本,上課時,老師要發揮創意與藝術能力,畫出美麗的黑板畫、編故事、唸歌謠或是丟沙包等,運用各種可能的方式與媒材,將消化吸收過後的知識傳達給孩子,然後每個孩子在自己的工作本上,用繪畫及文字表達出不同科目知識的學習成果。這些學習、再創造的過程,包括了解與吸收知識的能力、繪畫及書寫的能力、配色及版面比例的美感體會,同時,還要運用意志力,自我要求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

華德福的學生在九年級與十二年級時,都要獨立做出一份專題報告,報告內容相當多元,包括文學創作、繪畫創作、陶藝創作、論文寫作、哲學思考、音樂演奏、歌劇演唱、行旅札記、志工經驗、環保省思、太極導引等,一位任教於大學的家長觀察,這些孩子的表達能力平均優於一般的大學新鮮人,不僅能暢談自己的作品,還都能觸碰內心深處的課題(親情、友情、愛情、夢想等),對自己的生命歷程有清楚的覺知,讓人看到每一個生命都可能開出燦爛的花朵。

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華德福規定每一個孩子必須實際到外面的工作場域實習三周,以探索個人與世界的關係,為他們進入社會做準備。當其他一般高中的學生正在為了升大學考試惡補時,他們把時間花在體驗真實的職場。

因此,華德福的家長們收到的不是孩子的成績單,而是一疊疊孩子的學習紀錄,包含課堂上的工作本、製作的作品,以及老師對孩子的質性論述,充分幫助家長們了解孩子的上課狀況。

在《你就是改變的起點》一書上,嚴長壽先生曾提到:看華德福學校孩子的工作本,就是一個很令人讚歎的經驗。翻開孩子色彩豐富、注重美感的工作本,難道不會比考試出來的分數,更看得出孩子的學習成果嗎?我們習慣用打分數來評量學習的成果,是方便了學校的管理,卻會簡化了整個學習的過程。試想,有哪份考卷考得出美感、責任感和感情的熱度?

為了籌備台東均一中小學,讓偏鄉教育資源缺乏的經濟弱勢孩子擁有翻身的機會,嚴長壽先生做了很多田野調查,實地參訪很多從不同教育理念出發的學校。最後,在宜蘭實行華德福教育的慈心中小學,讓他看到台灣教育的新契機,看到從非常重視美學藝術教育的全人教育,可以培養出多麼有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下一代。

在長期觀察與深入討論,以及引進華德福教育的重要精神進入均一中小學的過程,讓嚴長壽先生相信,十二年國教應要注入的美學素養,不妨向華德福教育取經學習。因為,不論未來的職涯選擇是工程師、餐飲業、金融業、服務業,我們都期待,每一個人能在自己不同的生命角色裡,放進更多的美感元素,活得更有創意。一個喜歡聽古典音樂的計程車司機、一個懂得欣賞雕塑繪畫之美的工程師,一個能熱愛現代舞蹈的民意代表,一個能領略紅樓夢文學與政治美學的總統-----,不僅自己的生命更豐富,也是建構一個幸福社會的基礎。

「當孩子準備好成為一個全人,就有能力去面對他人生旅程中遇到的問題。」

教師,是一個關於人的偉大事業!面對一群擁有無限可能與希望的孩子,教師不能僅止於單向的知識傳輸,更要用心去關照每個孩子,去理解、關心、注意、支持需要協助的每個生命個體!慈心華德福期許教育成為領銜生活的藝術,搭起教育改革與社會進步的橋樑,成為社會正向發展的力量與希望,讓學校教育為社會注入新思維、扮演城市再造的角色,未來期許完整落實十二年一貫的華德福教育,透過教育的實踐耕耘,根植在地自然生態與社會人文風土,造就城鄉翻轉的地方教育產業!

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 http://blog.ilc.edu.tw/blog/blog/25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