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夏威夷回來 ─ AEMP在均一的實踐

這個夏天,台東均一國際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均一)多了兩張年輕的新臉孔。今年四月剛完成「夏威夷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 / 楊百翰大學亞洲經理人計畫」(Asian Executive Management Program/ AEMP)的江念慈(喉糖)和陳琦玓(琦琦),回到台灣不久便前往公益平台台東辦公室報到,投入均一的工作。兩位夥伴在夏威夷不但修習文化與觀光的知識,也在嶄新的學習環境裡,對教育工作有另一種體會,有些甚至是一生受用的觀念。他們在均一印證並實踐所學,將這些養分傳遞給均一的學生。

為了花東的永續發展,讓更多人珍視原住民文化,公益平台致力於為花東培養人才。原住民作家Ahronglong Sakinu(亞榮隆‧撒可努)說:「原住民不是血統問題,而是認同問題。」公益平台透過不同專案把年輕人帶到花東,希望他們與這塊土地產生連結,進而成為認同這塊土地的「原住民」。

每年公益平台在台東的暑期營隊,有一百多位來自全台的志工,他們透過與在地的學員做朋友,打開認識花東的另一窗。AEMP進一步甄選認同理念且具潛力的年輕人,到夏威夷楊百翰大學(BYUH)進修八個月,讓他們進階思考文化保存、觀光發展等議題,課餘之時也體驗短期工作,在工作中累積更多實戰經驗,為花東培育具國際視野與團隊合作能力的人才。計畫參加者返台後須任職於公益平台或相關組織兩年。

進入均一工作  既興奮又緊張的兩位熟悉新鮮人

喉糖與琦琦是公益平台資深志工,特別是在營隊方面。兩位五月中旬到職均一,最近剛剛滿一個月。喉糖負責熟悉的暑期營隊計畫,以及協助學校推動英語線上學習工具;琦琦負責偏鄉種子教育計畫、創新留學基金計畫。喉糖即使擔任過兩屆營隊營長,轉換身份後才發現學校體系就像一個新大陸,如何和各部門老師充分溝通、協助營隊下一代志工好好接棒,都是新的挑戰和學習,自己也正在努力尋找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

而琦琦到職的第一天,就跟著主管進行年度例行重任 ── 走訪部落,尋找適合到均一就讀的偏鄉孩子。「他們的家庭狀況非常困難,我連續三、四個晚上,只要閉上眼睛就想到他們的處境。」和營隊短短兩週的相處不同,當親眼看到孩子們日常生活的挑戰,琦琦不禁感到衝擊;近期她也觀摩到電視媒體到台東採訪拍攝,看到藝術家江賢二、經營民宿的退休設計師建築師...等「生活家」,儘管身體疲倦,但是非常興奮。

以國外的學習經驗  滋養自己也在均一學以致用

當初兩人去夏威夷,懷抱著體驗不同生活、拓展視野和學習新知的期待。喉糖說,她意外發現人力資源(HR)是一個有趣的領域,HR強調與人對話、了解人的需求。她覺得在學校跨處室的溝通,正是實證學習的機會。

此外,BYUH學生來自七十多個國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相處,喉糖體認人際之間「應該是互相尊重而非彼此包容」,因為包容並不是「接受」,但尊重反而讓彼此平等。例如,她將音樂營的宣傳工作交給志工規劃,「志工提的點子如果不完整、無法執行,以前的我會包容他們經驗不足,自己接手做完。但現在的我會尊重志工想法,雖然可能會花比較多的時間讓他們試誤和修正,但當尊重的氛圍建立起來後,會有更高的信任感,反而不會覺是喉糖要改我的東西。」

琦琦說,BYUH同學的年齡和生活歷練都不同,有些已經組成家庭育有⼩孩、有些已經⼯作了⼀陣⼦,讓她深刻體認一句諺語,「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時區中」。她說,在台灣,同學們年齡一樣、目標相近,很容易比較成績。但在BYUH沒有什麼好比較,「我們前往各⾃的⼼之所向、成為更好的⾃⼰。」這點讓她對於安放自己所處的環境,更加堅定。

回憶起在夏威夷時申請到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PCC)一間賣紀念服飾小舖的工作,主管不是權威型的人,「她希望我們自己看、自己想,主動提出改進想法。」琦琦回想自己以前是個表面上乖巧,但刻意小叛逆的小孩。「我無法跟大人溝通,也不去想大人這些指令的原因,但是會用其他方式反彈。例如學校規定我穿黑皮鞋,我就故意穿黑球鞋。」但是夏威夷的經驗讓她知道,當人被賦予信任和空間,就有可能改變。「我看見折扣區的衣服很亂,便主動將它們區分顏色、整理好、標上售價,我的主管非常讚賞這樣的改變。」

琦琦說,現在在均一面對工作上的任務指派,她比較會去思考這項任務的目標,希望帶著這樣的精神,盡快做出更好的貢獻。

AEMP學姊Dora的夏威夷經驗  陪伴均一孩子成長

曾詩婷(Dora)是上一屆AEMP的「學姊」,在均一工作一年了。她負責規劃課後和週末的宿舍生活(Boarding Program Coordinator),這個角色聽起來或許陌生,這是因為均一對宿舍生活有具體的想法。花東幅員遼闊,很多國中高中生得住宿,均一希望以「陪伴」取代傳統學校以「規訓」管理學生宿舍生活,除了保持規律生活作息、自主學習,還有豐富的宿舍活動,以及假日校外活動,讓他們認識花東這塊土地。

Dora上學期策劃了四次周末活動,帶學生到南王部落志工服務打掃環境、跟著排灣族藝術家學陶藝、參觀台東史前博物館以及玩漆彈。均一學生來自全台各地,Dora希望大家老遠來到台東,除了念書,也要跟在地有所連結。當排灣族陶藝家在陶罐上描繪傳統圖騰,分享公壺、母壺的神話,一位排灣族學生也欣喜地和同學說,「我在家也聽過相同的故事!」而博物館之旅,Dora設計了有趣的互動任務,寓教於樂的同時,也打破學生覺得博物館很無聊的印象。

每週三晚上她會特別去關心住在獨立宿舍的高二高三學生。Dora「有點像老師又不是老師」的角色,讓學生更能與她談心;也有很多人有留學計畫,他們問最多的就是國外的生活;有學生對生物科學有興趣,未來想要幫助別人,但很害怕反而要幫黑心公司工作,例如農藥公司。面對這麼可愛的煩惱,她鼓勵學生,助人有很多種,不要這麼快就看到負面的事。重點是,「你要先準備好自己,才有所選擇。」

回想夏威夷,她認為得到最大的養分是「溝通」,過去她是一個文字多於口語表達的學生,「但BYUH訓練你如何溝通,不管你的意見是支持或反對,你都需要彙整自己的想法讓別人知道。」而且,BYUH的老師與學生互信度高,因此學生可以盡情發言,不用害怕講出來老是被老師反駁。

帶著這樣的養分回到台灣,她也跟均一的學生,建立這樣的信任感。前陣子疫情關係,她暫停了宿舍談心時間,有學生特地來問,什麼時候可以恢復?「這種被學生需要,以及雙方建立的信任感,是支持我在這裡工作很大的力量。」

相較於台灣的校園空間設計比較制式,BYUH的老師會把辦公室布置得很舒服,讓學生喜歡進來,建立連結。現在Dora也刻意放糖果、幾本書、貼樂團海報,創造她跟學生互動的經驗、開啟話題。她也留便條紙在桌上,她不在時學生可以留言,「因為我不想錯過跟學生溝通的可能。」

小河道將勇敢哼唱自己的歌  匯入大海洋

一趟夏威夷學習之旅,對兩人來說,好像自己有一個什麼部分被解開了。喉糖自認不是一個可以面對未知的人,但她在夏威夷自己搭公車去到遙遠陌生之地、向來冷靜的她勇敢面對莫名熱情的人們、吃陌生的食物...。種種嘗試,現在面對未知,她多了一點勇氣。而在均一努力推動的英語環境裡,「我在夏威夷學到更多教科書上沒有教的實用生活美語,學校教的單字、句子,在國外是這樣用的!也很想跟均一學生分享。」

原先好奇心就很高的琦琦,因為「夏威夷太多元了,每個周末都跟新朋友到處探險,也認識更多新朋友。」這份好奇心,讓她想跟均一學生分享,同時也想探索學生們的生命,陪伴他們克服困難、一起面對未來。

AEMP舉辦至今,共有七位學員,其中喉糖、琦琦、Dora和另一位童愉(Fish),從大學時代起六、七年間,從公益平台的營隊志工、專案志工或正職夥伴、AEMP學員到成為均一工作團隊的一份子。這過程雖然緩慢,但是基金會培育更多「原住民」的工作是扎實而穩穩踏滿每一步的。

年輕的他們,結束二年的服務合約後,天空正遼闊,誠如Sakinu曾經引用一位慈濟人所說的:「不要只眷戀自己的河道,流向大海,讓別人知道你是誰。」AEMP學員,在花東沈浸與驗證所學後,他們將傳播花東的種子,讓別人知道他也曾來自那塊擁有台灣豐厚文化和大自然資產的地方。希望公益平台耕耘許多年後,花東人才濟濟,站穩在地,放眼國際。 (採訪撰稿 / 黃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