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桃源國小~自主學習體驗勝過一切

台東桃源國小是國內第一個使用「均一教育平台」的學校。早在2012年聽到「美國可汗學院」的相關資訊後,鄭漢文校長當下立刻感覺:「這就是我要的!」接著,積極與不怕挑戰的楊貽雯老師,就策劃將這樣一個革新性的教育資源引進校內。楊貽雯表示:「誰規定全班每個孩子都得完成每一條習題,難道他不能依照自己的能力進度而選題?當然可以!但老師的負擔會因此而更重,因為老師必須客製化每個孩子的教材。不過,這幾年因為有均一教育平台的建置,使得在數學學習較為挫折的孩子,可以回到失意的起點,開始重拾信心。」

目前主要帶六年級的楊貽雯老師,剛剛帶畢業班同學,完成一趟很酷、很不一樣的畢業旅行回來!

楊貽雯請同學自己規劃三天兩夜的行程,讓他們自行連絡車輛、飲食、住宿及參觀景點,自己去討論行程、投票決定,自行分工誰負責車輛、飲食、住宿及參觀地點,每一位同學都必須被分配到工作。在過程中,她引導學生去思考如果這只是一趟純旅遊,那麼所需支付費用會比較龐大,如果可以在行程中融入節約能源的實際行動,那麼就可以運用台達電的能源教育補助費。孩子們接受了這項提議,於是極度想玩水的他們,第一天選擇先去墾丁參觀核電廠,然後再去南灣玩水;第二天孩子想去台中麗寶探索主題樂園,貽雯老師再度引導孩子們思索,在這樣的大熱天裡,我們應該去哪一種樂園會比較節省能源呢?後來大家決定去水世界馬拉灣,因為那裡的水會再生循環使用;第三天孩子們則選擇到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在規劃行程的時候,孩子們使用google map去查每一段起點與終點所需的車程時間,原本想在第一天就要奔往台中的,但這樣第一天就要開很遠很遠的路程才能抵達,衡量利弊得失後,孩子們決定第一站先到墾丁就好了。整個畢業旅行的籌劃過程,融合了社會科的學習,地圖的地理概念,距離、時間與費用的數學估算,當然,還包含了人際溝通的訓練與責任感的培養。

出發前,孩子們必須自己打電話跟民宿老闆說明事件、人數、日期、溝通費用、付訂金;行程進行間,負責車輛的孩子要擔任車掌先生和小姐,車掌先生必須坐在司機旁和他溝通、聊天,車掌小姐則要負責統合乘客意見,進行影片的播放或是接受點歌;抵達目的地之後,負責住宿的小朋友要分配床位和鑰匙。孩子們同時也會經歷現實與想像有落差的狀況劇,而重新選擇,或另外想辦法處理。譬如其中一家民宿沒有提供早餐,負責飲食的孩子就要比其他同學更早起床,去附近早餐店買所有人的早餐回來一袋一袋分配;又譬如很多同學想玩香蕉船,但是當他們看過有關海洋塑化劑的影片後,覺得那些可能對海洋有危害,最後選擇了最單純的戲水踏浪,同時也節省了經費。

這一趟畢業旅行,不僅僅是玩耍而已,更串連了許多重要的學習意義。

早在畢業旅行的半年前,楊貽雯就開始和孩子籌備為期十天的點心義賣募款活動。那時正值部落結滿桑葚果子季節,於是大家利用下課時間,去採桑葚做成果醬,在部落裡販賣桑葚果醬吐司;當地居民把用麵粉下去油炸的食物統稱為緊不辣(cipula),因此,有的家長就教孩子用麵粉+蛋+蔥+鹽做成鹹的緊不辣,有的用黑糖+麵粉做成甜的緊不辣,有的家長免費提供材料教孩子做鬆餅,有的家長則是在下班後趕緊過來掏錢買。十天下來募得一萬多元,過程中孩子們除了學習到收入與支出的概念,也懂得將自己所擁有的奉獻給更需要的對象。於是在畢業旅行的第二天,楊貽雯就帶著孩子將募款所得全數捐給台中光音育幼院。 

非常喜愛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楊貽雯,自己就像是個大孩子一樣。父母都是台東人,但她卻出生在高雄都會區,每一年都要搭著搖搖晃晃的火車跟父母一起回台東,雖然當時覺得台東是個非常鄉下的地方,但在高雄念書時,她卻經常望著天空想念著台東。自稱是半個台東人的她,覺得教書是一個「看到孩子的笑容就會忘記一切」的事業。這位會因為對體制不服而發聲、會對課本的無趣而另外採取變通教學方式的老師,第一次帶著孩子走出學校建築的方格子到戶外上課時,孩子們笑了,然後仰著可愛的小臉蛋、亮著炯炯發光的靈活大眼對她說:「老師,我好喜歡你的課,好好玩喔!」那一刻,楊貽雯的心都融化了,工作頓時更充滿了意義!

教書13年來,楊貽雯始終認為教書的生涯並不只是「教書」而已,因為教書的對象是人,所以充滿了無限的變數。面對孩子們喜歡玩耍的天性,楊貽雯認為教室並非唯一的場域!「大自然是桃源國小最豐富、最寬廣的教室,樹蔭下、田溝旁、山林裡、溪流邊都可以是教室,而任何的玩耍都可以學到東西,戶外的一切到處都是教材,部落裡更處處都有值得師法的對象!」

帶過高年級、也帶過低年級的楊貽雯,國語、數學、自然課都教,她也固定會在課程裡導入閱讀。

面對一、二、三年級生,她主要以體驗做為課程操作。例如,課文裡提到一首關於<下午茶約會>的詩,她會把詩中的情境預備好,準備好紅茶和杯子,讓孩子去感受,當文中提到「喝一口加入陽光的奶精」,她就會跟孩子說:「來~拿起你的紅茶杯子,我們出去看一下陽光,再進來喝一口看看好不好喝!」當文中說到:「在茶裡加一點玫瑰」,她會說:「走~我們去校園裡摘一點玫瑰花瓣,加在紅茶裡!」當課本裡提到包春捲的相關內容時,她也會準備好需要的材料,讓孩子自己動手包春捲!

如果教學對象是四、五、六年級生,楊貽雯會以對話與內化為主。例如,國語課文總共有18到20課,但是她會另外安排40篇文章讓學生閱讀,其中會加入布農族的傳統故事。在課堂上,國語課本變成了參考書,習作請學生回家做,上課時大家針對閱讀文本提出問題,請同學將題目寫在黑板上彼此互問。

至於自然課的教學,楊貽雯更是完全打破、不使用課本。譬如,這學期她設定自然課的主題為防止生鏽與防止腐爛,她就讓高年級騎腳踏車到台東市,再請美立達或捷安特老闆教高年級學生有關腳踏車的結構、變速與上下坡等原理。「唯有孩子們自己親身體驗過,他們才有辦法吸收課文裡所教的內容。」另外,有關防止腐爛的課程,楊貽雯則配合當地產業,在梅子盛產的季節,帶孩子進行醃梅子體驗,讓孩子了解為什麼梅子要用鹽去洗,為什麼醃梅子要脫水,這其中的原理與變化,就等著孩子們親自去一探究竟!

位於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的桃源國小,大多數學生都是布農族,而原住民的生活向來主要以小米為中心。

楊貽雯在六年級的課程裡操作布農族的小米傳統祭典,帶著孩子去開墾田地,在非常陡的斜坡下田去除草,除了得等到適合播種的好天氣外,還要等到小朋友做了有關田地的好夢時,才會去播種(註:布農族要等到做好夢才會去播種)。楊貽雯跟社區裡的tama ( 註:原住民稱為叔叔伯伯)合作一起帶小朋友播種除草,為了讓小朋友比對哪一種除草方法會讓小米長得比較好,於是將田一分為二,上面的田用火耕,下面的田用人工手拔,火耕的田小米會長得比較好,但是土地也會很快消耗殆盡。除草中所掉落的草,就拿來做野菜水餃,有龍葵與其他野草。種小米時,學生要遵守祭典禮儀,不可打噴嚏,也不可大聲喧嘩,要學會尊重土地。播種完,要經過兩三個月過後,小米才會發芽長大,在這段農閒期間,部落會有射耳祭,男生都去打獵,女生則守著田地驅趕小鳥,這時候楊貽雯和社區裡的tama也會帶著帶孩子去砍竹子、架竹子、撒網子,將小米田保護好、不被鳥食,希望小米能順順利利長大,好在畢業典禮前,讓每個孩子都能抱到一大把自己種的小米合影留念。

這樣的體驗課程,牽涉到關於田地面積大小的估算、架網竹子的高度、購買網子的長短尺寸及費用計算,這些全都是數學課本裡所沒有的內容,但卻是孩子們實際生活中會運用到的數學。楊貽雯利用最貼近孩子生活的各種不同形式的體驗,讓孩子明白數學是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會使用得到的,一旦學會運用就能買到最適合自己所需的物品,既不會過量、也不會不足。

 

聰明的孩子,總是吸收得很快;理解慢的孩子,日後總有一天會慢慢融會貫通。楊貽雯在教學生涯中,始終認為教育必須允許差異的存在,讓每個差異都有其所在的位子,讓每個孩子都擁有成就感。有的孩子雖然學業差強人意,但是他力氣大、很勤勞、願意除草、又善於挖洞,強調每個孩子各屬不同的優勢,若能從一、二年級就幫他們建立完整的文化自信、重視他們的本土文化、讓他們唱自己的歌、種自己的米,他們就會對自己感到自信,站立得更穩!

已讓出教室主權的楊貽雯老師,承認自己也會有不足,她希望自己是一個永遠有活力、永遠不會喪失對學習的熱忱、永遠都把教書當做是在第一年的老師;她希望引導孩子學會思考、判斷、解讀,對自己負責、對生活有熱情、不論在什麼位置都要熱愛自己的生命!她對孩子們說,當你們到了高中進入不同的科系,就像是進入不同的抽屜一樣,每個人的抽屜內容都不相同。這個抽屜可能是醫生,那個抽屜可能是巡山員,不管你在什麼樣的抽屜,只要好好地發揮你自己、讓自己發光發熱,有一天當別人打開你的抽屜時,你就是最閃亮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