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共備工作坊 — 以愛與信任協同改變教學之路

教育,決定台灣的未來;老師,則是幫助學生面對未來的關鍵力量。然而,在改變孩子之前,老師必須先是自行改變的那一位,走出舒適圈,改變教學模式與內容,為下一代培養應變未來所需要的各種能力!

根據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在偏鄉多年觀察的經驗,由於偏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家庭支持度較為不足、教師流動率也較高,為了彌補匱乏的師資,教育單位大多會派發新手老師前往就任。在偏鄉的教學現場裡,我們可以想見當教室的門一關,老師就成了教學的主導者,同時也可能是孤立無援的初學者,只能按照僅知的方法來教,沒有指導也缺乏可觀摩學習的對象。這時如果有更多老師願意將自己的教學經驗與遇到的難題分享出來,建立一個長期的教師夥伴社群,提供實用的教戰手冊資源,才能讓在偏鄉獨立作戰的老師彼此得到支持,或許一時無法解決新手老師所面臨的所有難題,但最起碼可藉由心靈上的交流,降低偏鄉的教師陣亡率。 

被嚴長壽先生喻為「教改黃埔一期英雄」之一的藍偉瑩老師,現任麗山高中的教務主任及化學老師,從101年就開始對外開放觀課,在課堂上讓學生分組討論、上台發表。她發現這種需要歷經思考、推理、進而形成概念的過程,可以大幅改善學生學習差異化的問題。原本成績較弱的孩子由於框架較少、想像力比較豐富,反而比較容易達到對的答案,這幫助了其他學生重新調整思考的模式,因此不同特質的孩子都有機會貢獻自己、成為別人的助力,同時也看到每個個體的價值和與眾不同的地方。他們學會了口語表達的能力、邏輯思考的推理能力、尊重與欣賞的能力、等待與聆聽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今,在藍偉瑩老師課堂上的風景,學生已然能主導課程的延伸與連結,甚至決定課程的品質,每一句話的拋出,都教人有如置身學術論壇一般!

有句話說:「想走得快,就一個人走;想走得遠,就結伴同行!」為了協助有心改變教學的老師能夠走得長遠,藍偉瑩老師於是先將自己的教學方法系統化、步驟化、建立SOP,接著開始逐步推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共同備課社群,透過夥伴之間的集思廣益,彼此調整教法,解決教學上的不足與困難,從互學中慢慢建構自己的教學地圖,經營出課堂裡一個又一個亮點,讓共好的氛圍在教師、學生、家長之間流動。於是,越來越多的老師嘗試打開心門,讓夥伴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教學裡,利用空堂和假日跨校共備,努力在課堂中實踐改變,彼此包容互相體會就像老友和親人一樣,形成一股由下而上的莫大動能與感動力量!

為了讓花東教育現場也能有類似的共同備課團隊,2015年8月公益平台邀請藍偉瑩老師到均一實驗高中舉辦台東共備工作坊,與之同行的夥伴都是在教學與課程設計上投入很多,並參與跨校共備的教師,教學科別涵蓋國文、英文、數學、歷史、社會、地理、公民、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等。

為了能順利成行,當凌晨12點台鐵普悠瑪車票開賣時間一到,18位老師立刻火速展開搶票行動,服務期間的費用他們也堅持自掏腰包,甚至在工作坊前幾天晚上,針對研習內容一再地討論、修正、學習,每個晚上都討論到將近12點。即使遭逢颱風來襲,因東部幹線停駛,必須輾轉往南到左營再搭高鐵北返的窘境,他們仍舊前仆後繼風雨無阻。

當問及這樣強大的毅力與動力從哪裡來?社群成員之一的師大附中蘇淑菁老師表示,她希望能從共同備課開始,陪伴台東教師建立互信互助的教師聯盟,一起為偏鄉的孩子努力。成淵高中李宜樺老師形容自己從夥伴身上,學到前所未有的視野與能量,也看到自己的教學盲點與不足,於是開始打破20多年來的框架,心中滿是快樂!成功高中鄭美瑜老師認為,教育不該有區域之別,來到台東,向外看到責任與被需要,向內則看到夥伴的光與熱,學生的問題儘管不同,但願意來研習的老師,不論南北都有著同樣的教育愛。在台東,我看到的是「一群有著教育愛的傻瓜,在台東大會師!」

台東共備工作坊目前已於2015/8/6-8/7及2016/2/1-2/2舉辦了兩梯次,共有70位來自花東與西部的老師參加。第一梯次研習,藍偉瑩老師先從理論與實務分享近年來推動共同備課社群的經驗,陪伴老師們重新回到學科本質進行思考。她提到所謂的教學進度,指的應該是讓學生完全理解老師所要教的概念,而非把課程上完就好,因此透過共備,引導老師回到原點,以培養學生的學習力為出發點來設計課程,經由「授課與有效學習」的技巧,循序漸進帶領老師學習完整的共同備課概念。後續的分組共備,有些科目採一對一的陪伴,有些則是多對一的陪伴,因為唯有在深度的陪伴與對話下,才能對老師產生真正的助益。

第二梯次研習,藍偉瑩老師特別針對如何營造有氛圍的課堂,彙整出寶貴的經驗,並歸納出只有當教學和生活經驗有所關連時,才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與學習,培養出解決「真實情境」問題的能力;最後,引導在地老師運用「能力導向的提問設計法」分組討論,提供系統化的知識,設計出可以促進學生自主思考、提出佐證的單元學習活動。

台東新港國中數學老師蕭宇欽分享,從前他都會直接給學生答案,經過二次研習之後,他嘗試用ORID(Objective Reflective Interpretive Decisional)焦點討論法去設計比較高層次的問題,學生明顯比較願意嘗試去思考,參與課堂的人數也比以前多,而他自己也將學習到的共備技巧,開始在學校運用。

後續,藍偉瑩老師更透過FB成立不公開的網路社團,鼓勵研習夥伴隨時提出教學上的問題及心得,讓團隊成員即時提供支援,減少跌跌撞撞的歷程,如此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所累積的進步力量會比較扎實。

未來,北東兩地老師所形成的社群,將維持長期的夥伴關係,一同參與跨校共備社群,甚至進行一對一的客製化陪伴,解決個別老師所面臨的難題,從中找到可以獨當一面、願意回流擔任種子老師的人選,扶持他們出來組織共備社群,陪伴在地的教學改變,達到共同學習的長程目標。

身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曾經只能一個人向前衝的藍偉瑩老師,將自己定位於服務大家的角色,不斷提醒自己要放低姿態。她說,

改變教學,讓我改變了自己的身段;
參與社群,讓我改變了自己的速度;
擔任課督,讓我改變了自己的標準;
身為主任,讓我面對了自己的弱點;
只有勝過自己,人生的路才會開闊!

為了實現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為了改變教室的學習文化,為了讓教育現場產生真正的質變,藍偉瑩老師和共備樂學團的教師成員們,願意走一條值得辛苦的道路,付出所有的誠意,做到真正的尊重與包容,等待學生與教學夥伴們的改變。

與其一個人走,寧願和你並肩同行;與其一個人成為明星,不如成就滿天星星!在教育實踐的道路上,我們需要的是真心!」---藍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