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翻轉命運 ─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土壤,也是社會改革的引擎!

2011年,在了解世界的教育趨勢,準備出版《教育應該不一樣》的前夕,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受基金會董事趙元修與辜懷箴夫婦之邀到美國演講,身為KIPP學校支持者的他們,並親自陪同嚴先生參觀位於休士頓的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知識就是力量計畫)學校,因而與學校創辦人之一的范柏格先生(Mike Feinberg)有了第一次的會晤;2012年,范柏格先生應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之邀,來台參與「國際閱讀教育論壇」分享KIPP辦學的經驗與成就時,嚴先生也代表在美的趙元修與辜懷箴夫婦親自接待,並邀請誠致教育基金會的方新舟董事長蒞臨作陪;2013年,嚴先生在美國巡迴演講期間,適逢KIPP學校舉辦20周年年會,因而親炙年會現場,了解KIPP如何在資源特別缺乏的弱勢學區,以卓越的教學,打造高效能學校,扶植經濟弱勢學生上大學,用翻轉教育,來翻轉貧窮。

(KIPP兩位創辦人,左為李文、右為范伯格。影像拍攝:Kat Goduco)

KIPP是全美最大、最成功的理念學校體系,也是美國公辦民營特許學校的標竿。在美國,由於公立學校的運作機制已經陷入僵局,複雜的師資問題,多年的沉痾無法立即改善,於是他們透過各種公辦民營的特許學校,容許新的補救系統重新發展,得到不一樣的教育,提供經濟弱勢的小孩一個翻身的機會!

KIPP認為教育是改變孩子生命的工具,他們不希望看到孩子因為家庭經濟的因素失去學習的機會;因此,學校大多進駐資源特別缺乏、充滿犯罪、破敗的都市邊陲及弱勢學區,學校的孩子中輟率高,超過95%屬於非洲裔與拉丁裔,80%以上是需要社會補助才能生活的家庭。

兩位創辦人范柏格(Mike Feinberg)和李文(Dave Levin),在很短的時間內,引發了美國改革基礎教育很大的風潮。他們懷抱著極大的熱情,投身經濟弱勢學生脫貧的教育制度,從1994年在休士頓的一間中學教室展開KIPP計畫,在2000年正式成立基金會,2004年開辦小學、高中。他們以有能力的領導人、打造高期望文化、注重結果、更長的學校時間,以及家長、學生、老師的共同投入等五大關鍵,建立卓越的教學系統;他們運用擴展大量分校的規模和堅持,打破全世界對弱勢孩子學習困境的成見,幫助更多弱勢的家庭。在22年之內,已經有200間KIPP學校(80所小學、94所中學、26所高中),遍布全美20州,93%的畢業生進入大學,目前共有八萬名學生,八千位夥伴!

(影像拍攝:Kat Goduco)

范柏格和李文認為透過建立有效教學與有紀律的學習環境,能幫助孩子習得所需的知識技能,並且形塑品格,改變習慣,翻轉自己的人生。他們讓孩子從小設定目標,從品格教育著手,教導孩子禮貌,要求他們做一個有自信的人。

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他們在KIPP推行3R理念,包含Rigor(嚴格)、Relationship(關係)、Relevance(關聯性),他們認為老師和學生彼此應該對學習秉持嚴格的態度,老師與學生的關係要更緊密,教學的內容也必須儘量和日常生活結合。

范柏格直指:「KIPP成功幫助孩子的關鍵,就在於有效教學,我們需要更多有效的教學,老師要不惜一切代價,協助孩子建立學習態度,所有KIPP的成員都有共同的信仰與價值觀。」李文則強調「make a promise」,他希望鼓勵孩子對自己的學業設定目標,對自己的未來許下承諾,並努力實踐。

走進KIPP校園,您會發現放眼望去都是激勵人心的標語,比方:

Focus on results.
There are no excuses.
All of us will learn.
There are no shortcuts.
Think like a champion today.
Climb the Mountain to College.
You can make anything by writing.
Let us read, and let us dance; these two amusements will never do any harm to the world.
I put my potential on the table, so my teacher can see it and we can build together.

透過標語的滲透力,讓學生在耳濡目染間,從環境到心理,不斷地強化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要求,促使他們從中建構達到夢想所需要的內在力量、熱情與堅強的特質!

(影像拍攝:Kat Goduco)

Work Hard. Be Nice.」( 用功學習、友善待人)是KIPP的校訓,也是台灣所謂的品格教育。他們要求孩子在入學的那一年,就先預想自己12年畢業後要上哪個大學,從小就訂好志向,持續往自己渴望的方向去努力。因為沒有一件事情可以輕易達成,孩子們必須撥出更多時間去讀書、自習,只有當自己很認真去追求這個目標時,才有可能做到。

在KIPP的課堂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就是「珍視孩子犯錯」。他們透過活動設計,營造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讓孩子藉由親身經驗去理解犯錯的珍貴:「錯誤其實是有價值的,我在團體內犯錯,也是在幫忙其他人學習;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每個人都可以為這個團體付出。」

在紀律養成方面,以美國哈林區、拉丁區來說,偷竊很常發生,學生在置物櫃藏匿毒品、刀、槍也時有所聞;然而KIPP卻能夠做到:所有學生的置物櫃就設在公共走道上,每一個都可以隨意打開、沒有上鎖、也沒有塗鴉!

(影像拍攝:Kat Goduco)

對於教師團隊,KIPP也有很高的期許。他們說:
•如果有問題,我們就找答案!
•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我們就採行!
•如果是團隊需要的,我們就付出!
•如果需要協助時,我們就坦誠尋求!

KIPP的整個組織夥伴們都知道,他們不僅是在做一件相當不簡單的事,同時還是非常辛苦的事!因此,團隊中每個人的工作,就是去創造自己的夢想與目標,去計劃自己所需要的學習,其中所需要的工具,就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本能、個人特質,以及對自己嚴格而完美的要求。

KIPP希望他們所教育出來的孩子,能擁有高度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品格,遇到事情能獨立批判思考,反思過後能自我決定,並尊重與自己不同的聲音,所以他們一再提醒老師和孩子們:成功沒有捷徑(There are no shortcuts.),他們對孩子說:「即使你的條件再惡劣,你的環境再不好,這都不能成為你失敗的藉口!」不管是教職員或者是學生,都深深相信每一個人對自我的要求、期許與自主的創造力,將有助於團隊的高度紀律與奉獻,讓KIPP的每一份子更加努力改變現況!

(影像拍攝:Kat Goduco)

KIPP對於家長和孩子,非常用心地建立彼此間穩定的長期關係。他們會對每一個孩子的家長發類似家庭調查表的問卷;令人感動的是,他們所設計的問卷,除了讓老師能夠進一步了解孩子的狀況,也提醒著家長要記得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孩子。KIPP給家長的問卷題目如下:

您認為我應該要知道關於您孩子最重要的事?
您的孩子會抱持著極大的熱情去做的事?
您的孩子對於學校或是這一學年所學的看法?
您覺得當老師做什麼事情時,孩子的學習狀況最好?
您覺得當發生什麼狀況時,孩子的學習狀況會不盡理想?

(2016年KIPP年會由誠致教育基金會方新舟董事長率隊前往,共15位台灣教育工作者參與;與KIPP創辦人之一李文合影)

為讓教育現場的老師們看見世界趨勢,彌平城鄉教育的落差,公益平台與夥伴誠致教育基金會開始共同關注全國性的教育議題,從線上學習的「均一教育平台」,延伸為鼓勵老師轉型為學習的「引導者」,發動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的翻轉教育改革;為了讓全民重視學習電腦程式語言的未來趨勢,透過啟動「一小時玩程式」運動,將台灣教育的焦點拉到與世界接軌的水平。

自2015年起,公益平台更與誠致教育基金會共同邀請偏鄉校長與老師前往美國,參與以改變弱勢族群、成功翻轉教育見長的KIPP年會,尋求學校營運與教學上的突破性創新做法!2015年有7位參與者,包括吳明柱課督、花蓮瑞穗國中林國源校長、台中市光榮國中鍾昌宏老師、誠致教育基金會呂冠緯執行長及Teach for Taiwan教師等;2016年則由誠致教育基金會方新舟董事長率隊前往,與會者有雲林華南國小陳清圳校長、雲林東榮國小林郁杏校長、台東桃源國小鄭漢文校長、Teach for Taiwan劉安婷創辦人、新北市龍埔國小國際教育中心施信源主任、特教工作者曲智鑛老師、慈心華德福郭朝清校長、慈心華德福高中李心儀老師、均一實驗高中Anthony Cluver副校長及外語老師Matthew Berger等共15位成員。

(影像拍攝:Kat Goduco)

KIPP年會中有幾個很重要的目標,包括一起學習與成長(learning and growing together)、一起建立組織文化(building a culture together)、一起達到高的標準(reaching higher together)、一起慶祝(celebrating together)、一起創造奇蹟(making magic together)、一起看待孩子的成長與表現(seeing KIPPsters shine together)!

接連兩年都參加KIPP年會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曲智鑛老師,提到在2015年的閉幕典禮中,有一位KIPP畢業生回來年會分享他如何從一無所有到現在所擁有的成就時,當年教他的老師就坐在台下,聆聽孩子回憶當年自己是如何鞭策他、鼓勵他,對教育工作者而言,這樣的內心感動是無法言喻的;演講完後,老師上台給這個學生一個擁抱,這個畫面激勵了現場超過3000名的教育工作夥伴!活動最後,KIPP邀請在場的每一位夥伴,在紙上寫下對於現場夥伴們的祝福與鼓勵,整個年會就在大家將紙折成飛機射出去時圓滿落幕了。曲智鑛表示他非常喜歡KIPP形塑的文化與希望,帶給孩子由內而外的轉變,因為他們所傳遞的是「我們可以改變!」

來自新北市三峽龍埔國小的國際教育中心施信源主任,很感謝自己有此機會來到KIPP年會探索教育的創新,也期待自己未來能為台灣這片土地做得更好!他認為,台灣在實驗三法通過與政府民間都有有心人士的努力之下,或許我們真的可以思考KIPP在台灣的未來,讓我們的弱勢孩子也有機會透過KIPP in Taiwan,重建自信心、重建尊嚴、改善生活、影響世界,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社會意義與責任!

2016年首度參加年會的雲林縣古坑鄉華南國小陳清圳校長為文指出:「KIPP學校內充滿任務與使命文化,最重要的是正向鼓勵與支持。整個學校就像一家人的感覺,老師的付出滲入家庭,直透到孩子的每個心裡。這樣的文化,在台灣不容易達成,因為長久以來,家庭與學校相互拉扯,已逐漸喪失教育原本該具有的價值與熱忱。當學校開始功利化時,要回過頭來重拾這樣的精神,幾乎不可能了。我想,只有公辦民營才能達成這樣的目標!」

(影像拍攝:Kat Goduco)

結合學生、家長與老師的力量,KIPP確確實實做到了,用教育翻轉命運。這正好吻合了嚴長壽先生對台灣的期待,因為在其有生之年,最著急、第一件要做到的事,就是讓偏鄉有翻轉的機制,而KIPP則造就了一個非常值得台灣參考的環境!

在美國,不只是KIPP,各種特許學校、公辦民營非常興盛,家長多了選擇也非常高興。在挪威,衡量教育的指標就是偏鄉要跟城市一樣,支援偏鄉的孩子有更好的資源,讓偏鄉的師資水準、待遇、能力都能跟城市比較,而不是讓偏鄉愈來愈弱。反觀台灣,貧富、城鄉差距愈來愈大,以前經濟弱勢學生即使進不了名校,還可以去師專爭取保障,翻轉自己的命運,而今卻幾乎連這樣的機會都沒有了。

身為均一實驗高中董事長的嚴長壽先生,同時也參與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因為他看到華德福有別於以成績評論孩子課業表現的主流填鴨式教育,以啟發孩子的本質,尊重每個孩子的完整與獨特性,在台灣開啟了教育的新契機;當一個地方有了像華德福這樣的學校,您會發現醫生為了把小孩送來就學,於是他就來這邊開業,接著連藝術家、專業人士也都來了。慢慢地,這地方整個再生了,這反而是因為一所學校而開啟了一個社區的未來方向。這對偏鄉來講,它就是一個改變的力量,更是政府可以參考的模式。

對於KIPP在美國所創造的奇蹟,嚴長壽先生表明這帶來很重要的提醒──逆轉台灣的教育體制,讓弱勢可以翻身,政府責無旁貸!社會應該重新檢討,當現有的公立學校沒有辦法促進階層流動,即便偏鄉的硬體都已經不錯了,然而學校愈做愈小,孩子愈來愈留不住,有能力的教師與學生都被拔走,政府應該學習美國,用公辦民營的方法,支持有心辦學校的人,為台灣教育的僵局,引入向上提升的力量,讓台灣的教育有機會走出一條嶄新道路,讓每個孩子都能在生命中發光、扭轉未來的命運!

最後,公益平台特別要感謝趙元修先生及辜懷箴董事四年前的引介,以及一路上在幕後的支持;同時,也要向夥伴基金會誠致教育基金會及方新舟董事長致敬,由於他們一路的鼓吹與積極奔走,才使得台灣公辦民營的政策出現了一綫曙光!

(註:本文係彙整自KIPP年會參與成員方新舟董事長、陳清圳校長、施信源主任及曲智鑛老師等之公開發表文章及嚴長壽先生的序作,在此謹致謝忱!)

【延伸資訊】

►《讓每個孩子都發光:KIPP學校的奇蹟
►  KIPP:School Summit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