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學堂「為2030做準備」一個鍛鍊思辨行動的實驗教室
「如果世界一直變,未來怎麼準備?」
「如果人的思維不是寬容開闊理性的,徒有民主制度是不夠的。」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致力於培養台灣青年人的全球視野,2022年1月首度推出「思學堂」,以「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鍛鍊為核心課程,內容涵蓋「永續、民主、科技與未來」。5天4夜的營隊於台東舉行、部份課程在均一國際教育實驗學校進行,40位25歲以下的青年(包括3位均一高中生)和14位來自各領域的重量級專家講師,齊聚一堂。
思學堂主題「為2030做準備」,是為回應聯合國2015年提出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17項目標涵蓋經濟、社會及環境三大面向。2030年已成為當今學界、政府部門以及倡議組織在思考人類未來的重要時刻。
青年心中的種子(開場:童子賢)
今日的社會賢達也曾年少。首場講座特別邀請和碩聯合科技童子賢董事長開講。童先生年輕時經常參加文學營,一群人暢談文學藝術社會政治,年少激情令人難忘;就讀專科時也曾任校刊編輯。童先生2009年支持創立「目宿媒體」,為影響台灣文學幾個世代的作家留下紀錄,將珍貴的文化資產傳承給新世代;2015年和朋友一起成立「報導者」,透過群眾募款排除商業干擾,進行深度並具社會關懷的議題報導。在公共建設與政策上,2007年他與龍應台、胡德夫、嚴長壽等朋友一起反蘇花高,極力避免因為交通的開發而炒熱地價,致使當地人失去了土地,而獲利最多的是炒作土地的特定族群。
未來儘管無法完全預測,少年的夢想影響往後的行為與動向,童先生鼓勵年輕人打開心胸保持希望、努力關心在乎的議題、持續學習、時時反思。
從兩岸的音樂說起(第一晚:鍾永豐)
第一個晚上由金曲最佳作詞人鍾永豐先生帶來與年輕人貼近的主題──音樂,從兩岸的流行音樂發展脈絡認識時代氛圍。當他提到中國火紅的九連真人、譚維維等具社會責任感的創作歌手時,許多學員未曾聽過。人們常說這是一個資訊發達的時代,然而,資訊真的流通嗎?還是被同溫層阻隔了呢?
鍾先生念土木工程出身,曾任高雄縣政府水利局局長、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等多職,經常需要面對「對立」的聲音。他認為思辨與對話是建立在多重立場上的,通過多面向的關注,擴大視野,也可能因為可能的衝突與視線的尷尬,讓思考更為完整。而對話的過程不是急切的表達立場,而是透過傾聽後的思考。過去中時、聯合、自由三種不同立場的報紙,雖然各自有立場,但綜合起來,讀者還是可以有自己的整體定見,但現在臉書等社群媒體是主要媒體平台,影響了媒體樣態的多元性。
刻意站在反方,練習思辨
龍應台老師的思辨鍛煉課程以捷克裔法國籍作家米蘭 ‧ 昆德拉(Milan Kundera)文集《Encounter》中的<Enmity and Friendship>作為文本,內容關於友誼與政治,當「友誼」和自身的「信念」相抵觸時,你會怎麼想。課堂一開始,龍老師詢問學員,文章的作者是誰?他生活在什麼樣的時代?他經歷過哪些社會氛圍的轉變?龍老師提醒,確認資訊來源、認識作者是誰、以及他的生活背景是第一步,經過客觀事實的了解後,再開始閱讀文章,能更全面掌握內容的脈絡,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辨。
接著是時事討論,龍老師以《哈利波特》作者J.K. 羅琳(J.K. Rowling)的新聞為例。J.K. 羅琳2020年起,公開發表對於性別議題的看法,在歐洲及英語演藝圈、文學界掀起多起風波。龍老師呈現J.K. 羅琳在社群網站中的原文與公開言論,讓學員們理解她的主張後,為她增加有利的論點;接著,呈現反對J.K. 羅琳的公開意見,請學員們為這個立場辯護,提出實例佐證。即,每一個人都思考過J.K. 羅琳的角度,也都站在反面提出質疑。如同思學堂的多場討論,老師沒有請學員表明意向,也沒有提供個人看法,而是和學員們一起探討多元的聲音和想法從何而來?怎麼被表達?還有其他的表達方式嗎?讓「思辨」是為一個「過程」,而非辯出是非對錯的「結果」。
永續
如果人類消失,還談永續嗎?「暖化引發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迫在眉睫,〈在阿曼打造岩石儲碳重鎮〉這個大膽的計畫,或許是救地球的最後招數。」台灣中文版《科學人》總編輯、清大生命科學李家維教授分享了一個世界上剛萌芽的技術。位於阿拉伯半島的阿曼,境內廣大的地函岩石具有強大的固碳能力,科學界嘗試捕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濃縮在水中,再把水灌進地下使二氧化碳礦化。如果它成為碳排放問題的一個解方,將會需要規模龐大的基礎設施,涉及的不只是科技而是跨領域專業與政策等等。
「未來世代必須跨領域學習」,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長年站在國土規劃的第一線,他與學員分享,台灣若要永續發展、城鄉均衡,各區域必須整併、共享資源,這有賴跨領域對話與跨部會整合。他也提及,能源與國土問題不該是公投是非題,但我們似乎被民主制度綁架了。
望向未來的同時,不免好奇當國家這個概念還沒出現,遑論科技的遠古時代,人類的生活是什麼樣子。思學堂在「先進」的科技課程之後,精心安排了田野探訪,來到台東卑南鄉的卑南遺址公園以及孫大川老師的出生地下賓朗部落。曾任原住民主委的孫老師以哲學人類學的角度,提供重新思考部落之於現代經濟、科技或文化的意義──部落是人類產生根源性認同的地方,族人在生活中維繫著情感、道德規範並與自然共處。人類「原始」的互助、對土地感恩、對大自然敬畏,或許是我們反思永續議題時不要忘記的。
AMA(Ask Me Anything)
第三天晚上的AMA是不在課表上的驚喜橋段!龍老師和孫大川、胡德夫及嚴長壽三位先生同時現身,開放學員「問我任何事」。他們僅管沒有架子,但學員要在五、六十人面前對他們發問,難免心跳加速。「請教……嚴老師,對於台灣的教育體制,年輕的我們可以做什麼?」嚴先生熱忱的分享均一學校實驗教育的具體做法,並引用美國哲學家、建築師及發明家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的名言作為注腳:「想要改變,永遠不要挑戰現有的體制,而是另外做出一個新的典範,讓既有的模式消失。」(You never change things by fighting the existing reality. To change something, build a new model that makes the existing model obsolete.)
AMA進入尾聲前,胡德夫老師開唱了,遼濶的嗓音緩和了學員略為緊張的氣氛,「音樂真的很重要,不管在什麼場合,藝術讓人凝聚在一起。」中研院物理研究所助理、學過鋼琴的學員劉又萱說。
年紀再小,也有匯入大道的力量
年紀最小的學員是均一10年級的學生,身處大人物和大哥哥大姐姐之中,發言的壓力更大,「剛開始我認為自己會浪費大家的時間,問不重要的問題,於是特別謹慎考量,好幾次打消了舉手的念頭。一位同桌的姊姊笑笑地對我說:『有問題就是要抓著老師趕快問啊!』那位姊姊每次討論都很有想法,或許被她的積極感染,我後來也盡可能的問,即便有些答覆聽了依然沒懂,但在我慢慢找到和這群前輩相處的信心時,感受到在比自己優秀、有學識、有經驗的人群中,『被肯定也被照顧到』的可貴感覺;檢討自己過去的被動,可能因為害怕犯錯,或對走向未來感到太消極......,這時會想到孫大川老師說的,人類社會是給我們反省自身的禮物──我想,參與其中勢必會發現自己的渺小,但一定可以找到作為一份子能帶來的意義。」
如同和組員準備「社運人士如何反抗數位威權」的報告時,「要吸引觀眾也要言之有物。我發現在均一多次準備小組報告的經驗,讓我即便在知識最薄弱的情況下,也能參與討論,提出增加報告趣味的想法。上台時雖然很緊張,但平時練習的上台發表『SOP』幫助我清楚扮演好報告者的角色。」
李鴻源教授主講的永續課程令他印象深刻,「李教授提到許多社區環境中,平常我根本不會注意到的問題,例如:把又髒又臭的排水系統改造成具有增值效果的景觀、公園。教授用圖示及非專業的人也能聽懂的方式,解釋案例的解決方法,但解決問題經常需要跨領域專業,因而難以落實。」
至於「一直以來較難產生連結」的事情,比如科技,若非這個機緣,可能很難進入自己的關注圈吧。台大徐宏民教授分享的AI恐怖電影、AI看圖片拼湊詩文的有趣例子引發了這位學員對「AI可以進行創作嗎」、「AI到底能否做出企業決策」的想像,「很想一層層剝開這個還存在於未來的謎。」
從台東市到下賓朗部落到中國到J.K. 羅琳的英國到阿拉伯半島的阿曼……,14位領航者帶著學員探索了世界一圈,而思辨之旅的起點在日常的周遭。思學堂結束後一個多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在參加思學堂之前、之後,有什麼不一樣嗎?又萱說:「之前對國際事件沒那麼關注,或是覺得從社群媒體接收訊息就好了;現在會儘量閱讀來自不同語系來源的報導,龍老師說,語言是authority(權力),不同的語言會帶給你不同的世界觀。」
每一位「允文允武」的思學堂講者也帶給我們不同的世界,他們不僅僅是一本精彩的書,不僅僅是一段台灣重要的歷史:
- 童子賢:2030,怎麼準備
- 鍾永豐:我們/他們的歌,他們/我們的時代 (歌單聆聽)
- 巴諾亞:How to deal with stupidity?如何避免集體愚蠢?
- 李家維:為什麼我對地球不抱希望
- 李鴻源:土都沒有了,哪有國?
- 杜紫軍:2030的經濟、產業、社會、你和我
- 徐宏民:與AI共生
- 錢永祥:民主制度面對的考驗:美國與台灣
- 郭怡廣:The Complexity of a Rising Power─How I View China
- 揭仲:不平靜的海峽:台海2030
(照片提供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