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中找到自己的樣子——不老部落原根職校

「Bulaubulau」源自泰雅族語,意謂閒晃、漫步。當旅客踏進宜蘭寒溪村,進入這個以「Bulaubulau」為名的不老部落,在它背後有著部落族人堅持「生態、生機、生產、生活、生存」的故事,以及近20年來,貫徹於環境、部落營運到人才培育努力的成果。這個以部落永續為原則的地方,成為了台灣體驗原住民生態與文化的示範基地。

順勢而為,循環往復,與自然和諧相處 

2004年,一位住在台北的泰雅女婿Wilang潘今晟,為了想讓人生有不一樣的選擇,而回到了妻子Saya的家鄉——宜蘭寒溪。原為景觀設計師的他,作為部落唯一一位沒有泰雅族血統的漢人,他與其他6戶族人一起,將10公頃土地圈起,作為創立不老部落的基地

他們秉持著「順勢而為」的理念,巧妙地善用受植物病害與地力限制的薑田來培育香菇,四年後當木頭已無法長出香菇時,再把薑種下,如此循環往復,與土地和諧相處。他們也種植適合此地的各種作物,如:小米、芋頭、南瓜、花生等。不施肥、不使用農藥,不老部落逐漸由一個微小的農業社區發跡。

然而,依賴農產品的輸出並不足以支撐整個部落的生計。為了解決銷售困境,他們想:「若讓客人來到山上品嚐現採的料理、體驗部落生活文化的模式可不可行?」如此一來,不僅可以讓泰雅族媽媽們的好手藝得以傳承分享,還能讓年輕人留在部落工作!於是,不老部落於 2006 年 6 月從一間餐廳開始,發展成一個綜合性的生態旅遊景點。

當旅客進入到不老部落時,一聲清亮的「Lokah su!(你好嗎)」劃破深綠的寧靜。在這裡可以漫步在草原、欣賞與自然景觀融合的屋舍,享受美食饗宴。他們堅持低度開發農地,每天只接待30位客人、不經營民宿,讓人與環境都可以得到平衡與生息

夏威夷的學習,開啟教育視野

2009年,Wilang曾於澳洲攻讀飯店管理和多媒體設計的兒子——Kwali,作為翻譯隨寒溪國小的女子足球隊前往夏威夷參加足球邀請賽,他對當地「玻里尼西亞文化村中心」和與之相鄰的楊百翰大學夏威夷分校「前店後校」的概念所感動;該組織提供工作機會予楊百翰大學的學生,讓他們就近運用所學,也有特別的工讀計劃,支持財務上有需求的學生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學業。

Kwali想起部落的孩子往往因為資源不足,而難有主流升學環境,「前店後校」模式恰好能強化部落孩子們的需求,他相信,這樣的教育模式將能夠為孩子們帶來更多的機會。

2011年,Kwali有機會接待公益平台嚴長壽董事長,並向他表達了自己對於部落孩子教育的想法,嚴董事長給予支持,並推薦Kwali申請2013年楊百翰大學夏威夷分校經理人培訓計畫,在10個月的培訓期間深入地了解他們辦校的理念,更堅定他對於教育的想法,回到台灣後,他便著手申請「原根團體實驗教育」的申請。

五感六藝,透過親身體驗來肯定自己

2015年5月不老部落原根職校(原根團體實驗教育)正式由宜蘭縣政府教育處立文通過。Kwali在夏威夷求學時,發現辦學真正的價值在於——讓青年們具備專業能力、完善品格,並且要鼓勵他們離開部落去闖蕩。因此,他提出「五感六藝」;要學生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深入對原住民傳統文化的認識,並且傳承六種技藝:歌唱、舞蹈、編織、刻雕、紋繡、飲食,透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肯定自己。

因此,除了國英數等學科之外,Kwali想以非主流的教育方式激發部落孩子的天賦。他們會在每年六、七月的時候舉辦志工老師餐會,邀請到部落教學有興趣的老師,向他們解說部落的運作狀態,讓老師們將課程設計結合部落生活,再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孩子逐步踏出舒適圈;第一年先讓學生接觸多元議題、培養喜歡學習的心,二年級進入專業課程,例如刺青、修腳踏車、調酒、烘焙,三年級則安排進入業界實習。

陪伴孩子走完三年的學習之路,每一年教師的組成都不同,課程也都為孩子的天賦和興趣量身打造。今年初在名廚江振誠的餐廳——RAW能品嚐到的小米香檳「 alïh 」,便是不老部落孩子實習的案例。

Kwali的妹妹——Merlers潘畇,曾在陳季敏設計師工作室學習時衍生出許多設計和行銷的想法,而後在部落創立了「不老東東」工藝品牌,如今,這個品牌已經從不老部落獨立出來,成為了實現手工藝孩子們的夢想平台。

累至目前,原根職校已有20個畢業生,有七成的畢業生在不同單位就業,而有三成的學生帶著歷練再度回到部落。

「部落應該不要強調孩子怎麼回來,要想孩子怎麼走出去。」

Kwali希望來這裡求學能讓孩子們找到學習的快樂,這個快樂將會在他們心中扎根,陪伴他們往後的人生。

他談到有一年,高雄巴楠花部落大愛國小的孩子們來到不老部落進行交流,他們在參觀完後表演了歌曲,他聽著孩子們的歌聲深深被他們的天賦所感動:「哇!這真的是天籟啊!我希望這樣的合唱團可以一直延續下去!」但老師卻說:「很難啊!因為這些孩子來自不同的地方,等到他們上了國中後就必須回到自己家鄉的學校就讀了。」因為八八風災被迫離鄉的孩子們,只能在這短暫幾年中接受合唱訓練的薰陶。

曾有一位原根職校的畢業生,他在校時學校花了很多心力栽培他,但最終他選擇加入了志願役,一開始Kwali感到十分可惜,但想起他辦校的初衷,以及大愛國小的例子,他說:「儘管這位畢業的學生選擇不留在部落,這也是他在人生旅程中做出的選擇,至少在那個當下,我們給予了他支持和陪伴。」

「大人總是由上往下的期待孩子變得更好,而我希望是由下往上的讓孩子找到自己的樣子。」Kwali說。

當許多人想要了解目前有多少孩子因為來到這裡而變得更好?Kwali說:「其實我們不應該先有『會變更好』這個框架,我們的做法是花很多時間去陪伴孩子,讓他知道,他可以安心在這裡讀書。」未來四年、五年,不老部落以及學校會如何發展?Kwali仍舊沒有確定的答案,但他會持續陪伴孩子們度過人生中的重要階段,讓他們有自信,逐步找到未來的方向。

在過去兩年,原根職校並沒有順利招滿學生,但Kwali說這並不是壞事,因為他看到部落輟學的孩子們慢慢在減少,再加上,從前年開始有3位外地的孩子申請加入原根職校,其中有來自單親家庭、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有志工老師主動推薦適合原根職校的學生到這裡學習。只要孩子們有意願,在每年4~6月的招生期間報名,通過面試就能夠有加入這個大家庭的機會。

建立擴散志工教育資源的平台

不老部落的志工老師,除了有教學的熱誠而到此教學之外,風澤扶輪社是比較特別的例子,當時的陳社長在到訪時得知部落缺老師後,便安排扶輪社成員輪流擔任志工,到部落分享他們在不同領域的成就或是私底下的興趣,為職校一年級的孩子們開啟視野,從他人的經驗中,孩子們能較快走過摸索時期,找到學習志向。

除了幫助學生克服學歷、就業等問題,教師們的到來更能在為偏鄉的日常生存提供實質的改善。例如:物理王老師曾經帶領學生們從水果探索發酵的過程,進而讓他們對傳統製程有了新的突破;生產品質穩定能進入商業市場的小米酒,在24小時的溫控下,小米酒的釀造成功率已經從過去的60%提升到90%。

「原根職校這7年來,擁有快100個志工老師的聯絡方式,我該如何把這些資源再分享到其他部落,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被問到辦校的方法是否能在其他偏鄉被複製?Kwali思考著:若其他偏鄉並非遵循著原根職校的辦法,而是從孩子們獨有的天賦出發、由下而上的解決問題,便能將此經驗移轉,找到部落自己的價值。

他也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建立一個網路平台,集中偏鄉實驗教育的資源,讓孩子不會因為沒有錢而錯失學習的機會,Kwali期望能連結像更多的教育資源,讓影響力更廣泛地傳遞。

不斷轉型,不老部落的未來?

談到疫情期間沒有觀光客造訪的狀態,Kwali說,他們立刻採收農產品進行加工,例如醃製、做菜頭粿、筍乾等等,還開始了線上購物、嘗試親送,但是,有些貨物民眾拿到手上時卻已經壞掉了。「我們當時根本不懂什麼叫冷鏈技術,打電話給原根職校的理化老師,重新在製作步驟上做調整,部落才能在嚴峻的時刻繼續經營。

在創立不老部落的路上,很幸運有這麼多貴人在幫助我們。」

在這近20年的光陰中,不老部落藉由不斷微調轉型,有限度的開發,同時保留部落原貌,「我們並沒有改變部落,我們只是讓部落原本該發生的事情,變得更容易發生。」他們守護著原住民的價值觀與內涵,以珍視大自然的方式與之共存,並對未來保持開放態度。

當我們作為旅人踏進不老部落,會被他們的自信與自在所感染,他們用音樂、歌聲和貼心的服務來表達對旅人的期待和友好。在我們離開時,他們會用熱情的聲音喊道:「再來不老部落!Bulaubulau!」這個可以真實感受自然風光和人文氛圍的地方,總是讓人心馳神往。

後記:Wilang不僅用自己的景觀設計的專業,指導不老部落蓋出美麗而質樸的屋舍,從2011至今,也擔任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產業輔導召集人,改造了台東地區的比西里岸文化中心、哈旺的巴歌浪船屋、民宿余水知歡、成功豆花、鄰家蒸餃等空間,幫助台東的店家圓夢,而他的兒子Kwali繼承了父親的職志,持續為部落的永續獻出自己的力量。

原根職校2023年度招生至6月30日,詳細資訊請見:不老部落 原根職校-原根團體實驗教育官方臉書

(本文照片由不老部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