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我的山裡和海邊 ─ 大聲說部落的故事

磯崎村布農族和阿美族青年用山林體驗傳承部落文化 

很多人都同意,原住民的文化不是只有唱唱跳跳而已,那麼我們怎麼能夠接受只有唱歌跳舞吃吃風味原住民旅遊行程呢?台灣共有16個原住民族,花東就有7個,東部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潛力。過去十年,公益平台一路陪伴在地青年,希望透過教育培育部落的力量,也鼓勵外地青年返鄉,讓自己的部落被珍惜、被好好看見。

很欣喜的是,最近幾年有越來越多青年回鄉,位在加路蘭山和太平洋之間的花蓮豐濱鄉磯崎部落,倚山面海,布農族的馬中原(小馬)和阿美族的陳科睿(Emas)就在自己的部落,帶著樸素的創業與文化傳承的夢想,分別建立了「高山森林基地」和「Hatila在磯崎工作室」。

他們回鄉埋頭做田野調查、跟部落長輩學習、傳承部落知識,希望提供深度的山林體驗,讓外界認識原住民,也為在外地的青年建立一條返鄉的路。

 

「拿弓和箭之前,先在山裡學會孤獨,大自然會教你許多東西」— 高山森林基地小馬

馬中原,大家習慣稱他小馬。小馬的部落原本定居在中央山脈,祖父那一輩為了逃離日本人,因此帶著少數族人,從中央山脈翻山越嶺來到花東,最後在山海交界的花蓮豐濱鄉磯崎村定居。

布農族是最親近、了解高山的族群,在高山森林基地的部落體驗行程中,小馬講起童年時期難忘的事。「小時候會在傍晚四點到晚上八點之間,我爸爸會把我們單獨放在山裡面。」

一開始進山裡的兩天,布農族小朋友在黑暗的驚恐中度過。第三天,事情有了變化。「習慣黑暗、克服了恐懼之後,所有感官全部都打開了,晚上可以看得到東西、動物經過我身邊我也聽得到!原來安靜下來,你會體驗到更多東西。」

他說,長輩相傳的智慧是,「拿弓和箭之前,要先學會孤獨。」要了解布農族的文化精神,也要從山裡去體驗。

尊重自然、與山裡的動植物共同享受自然賜予的生命,是布農族狩獵文化精神的核心,小馬提過布農族的狩獵有三種禁忌:打得到但拿不到的動物,例如在懸崖峭壁上的動物就不能打;母獸帶著幼獸,以及在懷孕期的動物,一律不能打。

「拿弓體驗射箭的時候,心裡這樣想,你就會不一樣。」 

 

用布農族的森林體驗計畫 保留部落裡二十多甲原始森林

小馬的部落森林體驗之旅,短短一個上午,但這是他花數年心力的成果凝聚。起先他的返鄉實踐是在這裡開墾種植有機綠竹筍,但是山上地勢陡峭,不利於農具機械操作,加上做農勢必再度將森林砍掉,儘管竹筍盛產,仍然在種植三年面臨大危機之後,被迫放棄。當時小馬的太太一句話點醒了他,「要不要試試看做部落體驗呢?」。

「這片山林從做農的角度來看,都是缺點,但是從森林體驗來看,全部都是優點。布農族的生命和文化,都在山裡面。」小馬埋頭又做了三年田調,踏查古道、設計體驗行程、尋回布農族故事、爬梳族人對待山林的傳統智慧。發展至今,除了「找,獵人」文化行程,也有百年白榕樹群的秘境探險,體驗攀樹、野地露營等深度體驗活動。期待透過文化、生態、戶外冒險等豐富多元的內容,帶領旅人從各自的經驗起點,找回與土地的連結,重回自己。

一開始,小馬先以家族土地為基地,慢慢地喚起了部落裡長輩們的記憶,「他們以前小時候就是去山裡打獵、跟族人分享,只是一下子忘記了。」長輩們也支持高山森林基地的理念,期待外地的年輕人有一天能夠回家。因著高山森林基地的誕生,帶著長輩們的祝福,透過創新的森林體驗,漸漸凝聚一群帶著專業與熱愛土地的年輕人彼此串連激盪,以保留這片美麗的森林為志!

講到部落體驗都覺得就是要玩得很嗨,但是小馬期待帶給大家的,是在這個世代傳承的部落裡,帶領你靜下心體驗,「同樣也可以玩得很高興,然後帶著滿滿的文化感動和力量離開。」 

 

「老房子歷經三個時代 就是磯崎原住民的歷史」— Hatila在磯崎工作室Emas

「你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我的曾曾祖父的房子,最早我們原住民用茅草、稻草和竹子蓋房子,然後日本人殖民,帶來木頭的使用方法,最後國民政府時期,我們用了磚瓦建材再翻修。這個房子一百多年了,歷經三個時代,現在我們在這裡成立磯崎故事館。」

磯崎的海邊有一棟很樸素美麗的平房,這是阿美族青年Emas的老家,他一邊修復原本已經荒廢無人居的老房子、一邊跟外公和部落爸爸媽媽們一起生活,學習傳承老人家的知識,2016年7月,成立「Hatila在磯崎工作室」,推動文化和知識傳承工作。

原住民沒有文字,弱勢的族群,歷史都是別人寫的,為了擺脫被定義的宿命,Emas在東華大學東台灣中心協助共同合作之下,進行口述訪談和田野調查,跟耆老確認部落傳統領域範圍,製作了北起芭崎、南至高山、西到山興的部落立體地圖,同時請長輩們協助標定傳統地名、重要地標、部落舊址、運輸古道等位置。

他也請藝術家在老房子裡畫下美麗的磯崎地圖,分別標示四個原住民族群的分布和生活。族群的記憶鮮明的在老房子裡復活,這是族群文化與集體記憶的蒐集與保存,所有來到工作室的旅人,Emas都能侃侃而談磯崎各部落的歷史。 

 

「1872到1876年葛瑪蘭族在宜蘭差點被清兵消滅,坐船往南逃,最後在花蓮上岸;隨後1879年,兩個逃離清兵統治的葛瑪蘭族和撒奇萊雅族慢慢地在磯崎形成聚落;阿美族是因為獵人偶然間發現這塊美麗的地方,回去帶領部落族人,在民國10年到17年之間來到磯崎;民國30年到38年,布農族跟日本人打仗,最後逃到這裡,定居在磯崎部落。…」

找回阿美族野菜文化 體驗部落的十種心

Emas和小馬的理念一樣,不追求快速消費式的旅遊,而是希望帶著大家,細細體驗阿美族的知識和文化傳統。包括部落媽媽帶領的阿美族野菜文化;部落爸爸們在自然放牧環境的「循著水牛足跡」導覽行程;Emas帶著大家回舊部落溯溪、潮間帶潛水和太平洋上的獨木舟航行體驗。

其中,工作室最受歡迎的「野地採集自然料理」行程,很能夠感受阿美族對待自然和植物的「心」。在Emas特別設計的一小時行程中,部落媽媽會帶大家認識阿美族最喜歡的野菜,同時傳遞阿美族的野菜知識和文化。眾人一起採摘長滿刺的藤心、非常堅硬的山棕心、原住民很喜歡的山芥末等等。 

 

Emas說,有人好心建議他野菜行程應該為大家準備袋子或竹簍,因為走到最後,每個人都摘了豐富的野菜,包在姑婆芋裡的地目,還得小心翼翼地捧著,「如果帶個竹簍或塑膠袋來裝,這樣不是就方便許多了嗎?」。但方便讓我們容易過度,「個人每餐能夠取用大自然的食物是有限的,只取用你所需,而不是免費的奪取,大自然是我們必須珍惜共有的。」

「你這一路捧著手上的植物,你與它之間才有感情。如果丟進竹簍,那只是你的午餐。」

跟部落老人家搶時間 找回部落的歌聲與生命

Emas是現任磯崎村青年會的會長,對部落的各項事務相當投入,他知道老人家對於部落年輕人紛紛離開是很憂慮的。「有一次我外祖父把我找去講話,他說部落年輕人都是豐年祭才回來,等到這些老人家都不在的時候,部落怎麼辦呢?誰採野菜給我們吃呢?」

他只思考了一個月,就從軍中退役,專心回部落跟老人家一起生活。「他們需要什麼我就跟著一起去做,採野菜、上山狩獵、去溪邊和海裡抓魚;我也做田野調查,只要跟文化、工藝、狩獵知識相關的,我統統都吸收。」

Emas的行動力驚人,第一年就開始進行部落婦女歌謠的採集和錄音。「我們有一個部落媽媽,每次豐年祭都是她唱,可是因為她生病,我們已經五、六年沒有她的聲音來做結尾。這樣的豐年祭好像都不完整。」Emas因此召集部落裡面喜歡唱歌的婦女,一起跟老人家學習,不但留下傳統歌謠,同時也學習母語。「很可惜,音樂專輯做到一半的時候,阿嬤就過世了。我們都在跟部落老人家們搶時間啊!」 

 

除了音樂專輯,工作室也做野菜食譜,從野菜辨識、採集到烹調,將阿美族的野菜知識有系統的做成一本食譜。「我們的食譜是一位快八十歲的部落媽媽,她對野菜的畢生知識的凝聚,她口述、我們寫,完成之後沒多久,她也走了。」

一趟心靈滿足之旅 深度體驗東部的自然與部落的美好

因為有傳承,磯崎這一個小小的村落,在外人看來是人口外移嚴重的地方,但是卻在部落青年回鄉、深度田調、跟老人家共同生活,加上他們消化整理之後,轉化成為自然資產豐富且深具原住民文化魅力的部落。小馬和Emas歡迎旅人到磯崎跟他們一起,放慢腳步,好好享受台灣東部山和海的壯闊,以及原住民文化的美。

布農族看待森林是這樣的,不要為了一棵樹的老去而哀傷,生命有時,但是新生會不斷延續。大自然如此,部落文化也是如此,只要有人傳承與延續,放到漫長的時間之河中,一切都會開闊起來。

高山森林基地
Hatila在磯崎工作室 

(採訪撰稿/ 黃惠玲。照片/ 高山森林基地、黃惠玲、楊文昕、蔡慈懿、莊巧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