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台東 ——慢食節、春耕野餐音樂節、Challenge Taiwan三鐵

春天,人們不遠千里來到台東,為了回應田野、潮汐、湖畔、廚房與海洋的召喚。三個即將發生在台東的活動:4/19-20於成功海濱登場的「台東慢食節」、4/26於池上大坡池舉行的「春耕野餐音樂節」以及4/26-27展開的國際三鐵賽事「Challenge Taiwan」。

有人用一頓飯回應風土,有人用音樂守住一池水光,有人用奔跑與分享,讓地方變得更緊密。除了創造觀光產值,生活在這裡的人還願意相信,慢一點、離土地近一點的方式,是值得被實踐的。

慢食節的誕生

慢食節,顧名思義,自然少不了「吃吃喝喝」;但能一路「吃」到義大利——慢食運動的發源地——那可就不只是尋常的慢與食了。台東慢食節的背後,是一場從風土到餐桌、從生活到國際的深耕與實踐,從味覺出發,走進一段段關於土地、文化與人的故事。2010年春天,津和堂城鄉創意顧問公司的郭麗津來到台東,當時正值一項BOT開發案推動之際,她與團隊開始思考:台東是否能不靠大型建設?「緩慢型成長」會不會正是這塊土地的優勢?她選擇從最日常、也最有感的題目出發——食物;設法讓原本輸出到外地的優質食材,也能夠在地消費,並且連結觀光,形塑出台東獨特的飲食風景。

這樣的理念也與國際慢食運動的核心精神相呼應:優質(Good)、純淨(Clean)、公平(Fair)。強調料理與土地的文化連結,追求純淨安全的食物來源,並實踐對環境的友善與永續。

圖片來源:慢食臺東臉書

「走入一個家的廚房,就更可以理解那張餐桌上有非常多的文化傳承,還有鄰里之間的社會關係,當然還有很多他們家族或者他們社區的故事。」

2017年,台東慢食節誕生,透過市集的形式,讓店家能以最快的方式進入商業模組。在市集中,旅人可能第一次嚐到布農族傳統的小米飯,或是某種風味特殊、入口略顯陌生的料理,但經過創新的轉化,成為難忘的記憶,比如阿美族的 silaw(鹹豬肉)慢慢能被大家接受,變得有滋有味。

圖片來源:慢食臺東臉書

隨著慢食節長期推動,這10年來店家開始發展微型經濟,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方式,文化自信也慢慢建立起來。不論是原住民部落、客家二次移民,或是返鄉青年與新移入者,都在料理的實踐中看見台東的另一種可能。

我的未來餐桌是什麼?

「慢食的社群其實並不是一個很綿密的、嚴謹的結構,它是透過活動、課程,不厭其煩的,在慢食節舉辦之前經過好幾道程序,讓大家先理解主題,然後一起來上課。」郭麗津分享道。

台東慢食系列計劃有「慢食評鑑」與「慢食學院」,料理的甄選也不只是面對評審,而是店家之間彼此觀摩與激盪;例如為了實踐無塑理念,有人使用東海岸黃椰子的葉脈做食器;有人重新挖掘祖輩的食譜,用當代語彙重新演繹。參與者之間不是競爭,而是學習摸索出共好共生的地方關係。

圖片來源:慢食臺東臉書

除了2021、2023年台東慢食節曾到台北華山展出,2024年,他們參加義大利「Terra Madre」年會,這場全球規模最大的慢食盛會,集結超過700個參展單位、3000名來自120個國家的代表。台東隊不僅透過僑胞在義大利街頭採集食用性葉子,把「不提供一次性餐具」、zero waste(零浪費)等招牌精神落實到海外,更參與「慢魚網絡(Slow Fish)」、「亞太原住民網絡」、「慢食咖啡聯盟(Coffee Coalition)」等國際慢食社群的對話與連結。

不論在市集攤位或國際展會上,每一道料理既是個別風味的展現,也是集體理念的呈現——邀請人們想像更永續、更在地的未來餐桌。2025年慢食節以《採集餐桌:潮間流域篇》為主題,回望人與自然最初的連結,結合東海岸地景與飲食行動,延續「We Are Nature」的國際慢食精神。

從一粒米開始的地方想像

在大坡池畔,人們席地而坐,聽音樂、野餐、望著水面映照的雲光。早在廣為人知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出現之前,就已有農民從產業復甦的角度,思考這塊土地的未來。推動池上米產地標章的梁正賢說:「在民國90年代,我們就提出池上米應該要有自己的證明標章,把池上米變成限量商品。」當時池上米多年遭全台糧商嚴重仿冒,如果地方上的產業沒有穩固的發展,日後文化扎根的集體共識未必能這麼快形成。他始終相信,唯有當「池上」成為一個可信任的品牌,文化活動的舉辦才不會淪為短暫的熱鬧,而能真正承載地方的底蘊和價值。

圖片來源: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臉書

位於池上核心的大坡池,是灌溉稻米與各種作物的重要水源,也被鄉親視為「池上的母親」。

過去,大坡池曾被規劃為觀光建設用地,預計填平池面、興建五星級旅宿、旅客服務中心與大型停車場。這項計畫當時作為配合國家政策的地方發展策略,大坡池已經被填了一半,就在此時,台灣也面臨加入WTO的準備階段。地方產業該往哪裡走?「那時候真的有一種『狼來了!』的感覺。」梁正賢說,這反而激起農民的團結,「牆即使再厚,所有人一起撞,它一定倒。」在許多人眼中不可能翻轉的開發政策與工程,最終被地方的聲音與行動按下了暫停鍵。

「池上還蠻奇怪的,永遠有一群傻瓜共同去做一件事。」梁正賢笑說。正是這樣,讓新的想像在這片土地上慢慢生長,並為後來的文化實踐鋪下第一條路。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有1600公頃農地的池上,生活步調與四季農事緊密連結,首先進駐的「台灣好基金會」便以「四季」為主題,發展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文化活動:春天在大坡池舉辦「春耕野餐音樂節」;夏天是具有客家飲食特色的辦桌活動;「秋收」在金黃稻穗中進行藝術展演;「冬藏」則透過講座形式,讓居民在休耕的時節,較有時間吸收新的養分。

圖片來源: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臉書

2009年,詩人與音樂人齊聚第一屆「春耕野餐音樂節」,蔣勳、席慕蓉、劉克襄與雷光夏……等;「稻米」成為野餐的主題,讓地方飲食文化走進活動現場。

「要找到優秀的表演團體不難,難的是他們能理解這片土地,規劃出適合場地條件與限制的節目。」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說。池上春天有梅雨、夏天有颱風,秋天甚至能在一日之間歷經四季。樂器與設備都需因應調整,但因為認同這片自然,許多藝術團體仍選擇「慕池上的名而來」。雲門舞集、張惠妹、優人神鼓等在城市中一票難求的表演,都曾在稻浪與晚霞之間,為池上的土地與人群演出。

賦能與交棒

當四季活動逐漸步上軌道,台灣好基金會開始思考,是否能將更多策辦的角色逐步交還給在地社群,讓地方成為主導者。其實池上有飽滿的能量,只是沒那麼多經驗與網絡。於是,自2015年底起,台灣好基金會便鼓勵成立一個能長期專注於文化藝術推動的民間組織,協助地方累積策展能力與制度

2017年「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成立,自此,池上秋收稻穗藝術與春耕野餐音樂節開始由協會主辦。今年的春耕以《春山 暖日 和風 耕你》為主題,邀請歌手許景淳與昊恩領唱,霧鹿國小傳統歌謠合唱團與在地奇途樂團接力演出。今年也特別與剛在池上成立農村醫療診所的「在宅醫療協會」合作,舉辦以健康為主題的活動,為鄉親開拓新的體驗。

Challenge Taiwan,歡迎鐵人回家

跑步不只是為了終點,還是為了回家。每年四月Challenge Taiwan國際鐵人三項賽事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在海風、陽光與加油聲中,留下了與土地的連結。

「Welcome Home!」——這句話,年年都出現在Challenge Taiwan的標語裡。「為什麼每一年都希望大家聚集在這裡?」Challenge Taiwan執行長羅威士(Jovi)自問。賽事邁入第13年之際,他認真地思考說,每年除了關照選手,Challenge Taiwan也很用心照顧選手的家人;開創台灣第一個可以牽著親友的手跑進終點的三鐵,家人未來可能從陪伴者變成參賽者,或是帶著感動影響更多人來到台東、看見台東。

圖片來源:Challenge-Taiwan 臉書

這項結合游泳、自行車與長跑的耐力運動,除了考驗體能與意志,也讓選手在賽道上貼近台東的山海風景。比賽從台灣少見的靜水場地「活水湖」出發,接著進入自行車賽段,沿台11線往北騎行,穿越都蘭山與壯闊的太平洋海岸,全長最遠可達180公里。最後的路跑賽段,選手穿梭於森林公園、市區街道與海濱步道。

「比賽之外」的事

Challenge Taiwan舉辦的那一週,台東會湧入近四萬五千人,包括來自全台800位志工,總共使用12,000房間數。Jovi分享,雖然Challenge Taiwan是一年一度、為期兩到三天的賽事,但對地方的投入,從不只限於比賽帶動的經濟效益。近年來,他們走進學校、支持偏鄉棒球隊、協助運動教育與團體發展等。2025年,Challenge Taiwan也開放選手以「捐贈型報名」方式參與比賽:參賽者的報名費直接捐助給在地團體,共募得六十多萬元,將賽事帶來的資源,轉化成對地方的實質支持。

圖片來源:Challenge-Taiwan 臉書

這不只是關於鐵人的比賽,而是一種超越比賽的態度。我們希望透過這場賽事,讓更多人因此而有所改變。

過去,Challenge Taiwan曾把比賽後被丟棄的杯子打成塑膠粒,再製成背包或其他商品,「我後來發現,這也是在做一些無謂的形象包裝。」Jovi說,如果這些物品還是有存在的必要,與其花費資源再製,不如從設計就開始調整——夠好看、夠實用,自然成為選手捨不得丟掉的紀念品。又如在賽事中大量使用的補給杯,選用台東在地廠商製作的無膠膜紙杯,真正落實可回收的原則。這些看似細微的選擇,反映的是對永續的在乎——希望這塊土地,真的能因這場賽事而變得更好。 

我們是不是還可以對土地好一點?

Welcome Home! 如同Jovi說的:「當你在意你的家的時候,就不會只是過客。」春天在台東發生的這些「活動」,年復一年由居民和支持者積累下來的動能已轉化成「行動」、「運動」,不追求規模與喧鬧,而是拋出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我們是不是還可以對土地好一點?無論是慢食運動、音樂節或是三鐵挑戰,我們看見他們如何與土地對話,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讓生活過得豐富、有滋味,成為近悅遠來的文明所在。

圖片來源: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臉書

臺東慢食節《採集餐桌:潮間流域篇》

  • 日期:4/19-20 (六、日)
  • 地點:成功海濱公園

池上春耕野餐音樂節《春山 暖日 和風 耕你》(購票入場)

  • 日期:4/26 (六)
  • 地點:池上鄉大坡池碼頭四周草坪綠地

Challenge Taiwan 國際鐵人三項賽事

  • 日期:4/26-27 (六、日)
  • 地點:活水湖、台11線海岸公路、台東市區與森林公園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