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畫緣起
緣於2018年二月花蓮震災,公益平台運用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童子賢先生捐助之「花東永續發展基金」,支持台北敦安社會福利基金會(以下簡稱敦安基金會)投入心靈療癒工作,希望結合民間專業資源協助災區與學校進行關懷陪伴,並仿效「Friendship Bench Programme」培訓社區志工學習聆聽陪伴的技巧,以協助陪伴對象釐清心理或情緒問題,進而為解決問題提供更積極的方向。
敦安基金會長期投入「推動青少年心理衛生暨憂鬱症預防工作」、「培養及實踐青少年服務學習行動」等計畫,結合心理諮商專業資源建立志工培訓及服務機制,秉持資源共享的理念,構想運用敦安基金會的培訓課程及工作模式,與花蓮在地非營利組織及學校機構合作,培訓社區、部落人士擔任陪伴志工,推動兒少心理健康暨憂鬱症防治工作,發揮預防重於治療的效果。
計畫目標
- 連結花蓮在地NPO,培訓陪伴志工推動兒少心理健康暨憂鬱症防治工作。
- 鼓勵中高齡民眾參與公益志願服務,善用其智慧及經驗,藉由和服務對象的互動,達到世代融合成效。
- 秉著資源共享理念,推動敦安志願服務工作模式與陪伴者訓練課程,促進偏遠地區心理衛生資源發展。
計畫內容
本計畫目標是招募並培訓長者擔任陪伴志工,從而成為偏遠社區或部落中的一道心理健康預防性安全網絡。為奠定首次導入的基礎、在地培育種子志工成員,2019年敦安基金會尋求與花蓮社福或課輔機構合作,希望結合其既有的志工資源,以校園學子為陪伴對象,使青少年憂鬱防治的專業能充分發揮效益。
新象社區交流協會(以下簡稱新象協會)成立近24年,服務範圍遍及花蓮13個鄉鎮社區或部落,並以「偏鄉閱讀陪伴服務」協助「非山非市」學校克服閱讀資源受限的困境。藉由每週進班直接與學生互動的服務過程,新象協會說故事志工也發現有越來越多孩子面臨潛在情緒、壓力的困擾,但未必能適切地提供協助。因此敦安基金會與新象協會共同合作,除了說故事專業的培訓外,幫助志工更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特質、認識相關情緒困擾與行為表現、提升同理心、觀察力與敏感度,進而運用於服務過程中,積極協助學校老師發現兒少問題,及早介入才能達到預防重於治療的目的。
(一) 志工培訓及服務執行
考量花蓮縣地域狹長,新象協會說故事志工大致可分為北、南兩區,2019年上半年培訓課程以北區(以花蓮市為主要據點)資深閱讀志工為優先培訓對象,下半年則擴大含括南區志工(以玉里鎮為主要據點)。志工於寒、暑假接受培訓後,結合閱讀陪伴專業及培訓所學發展說故事教案,於學校晨光閱讀、班級讀書會時間入校服務。此外,亦安排參與服務的志工回流培訓,分享運用心得及面臨的挑戰,以達到經驗分享效果並作為後續培訓內容規劃的參考依據。
首次培訓內容:心理健康陪伴志工專業訓練
課程內容 | 時數 |
認識兒少身心發展(含特質)與服務倫理 | 2小時 |
兒少關係建立與會談技巧 (含同理心、敏感度、陪伴技巧、工作督導與交流) |
12小時 |
認識兒少憂鬱症與相關情緒困擾 | 2小時 |
心理衛生暨憂鬱症預防宣導與策略運用 | 2小時 |
回流培訓內容:
Day 1 | |
09:00-12:00 |
在故事中與我相遇 Part 1 (執行經驗交流) |
12:00-13:00 |
午餐 |
13:00-16:00 |
在故事中與我相遇 Part 2 (執行經驗交流) |
16:00-18:00 |
認識兒少憂鬱症與相關情緒困擾 |
18:00-19:30 |
晚餐 |
Day 2 |
|
08:30-10:30 |
認識兒少身心發展(含特質)與服務倫理 |
10:30-12:00 |
心理衛生暨憂鬱症預防宣導與策略運用(經驗分享) |
(二) 傾聽者培訓及操作指南編輯計畫
彙整歷年累積心理諮商專業及培訓志工、舉辦青少年營隊的經驗,編輯為「傾聽者培訓指南」,未來期能提供給偏鄉學校、課輔單位師長、大專院校學生,使其能透過自學或自主培訓,成為或培養出具備基礎兒童及青少年陪伴知能的傾聽者志工。
結合校園閱讀推廣 為孩子種下心理健康的種子
2018年花蓮震災後,透過和碩聯合科技捐贈的善款所成立的「花東永續基金」除了支持由花蓮在地組織「七公里的幸福街坊」推動心靈療癒計畫外,公益平台也關注在地心理衛生輔導人員不足的問題,參考源自非洲辛巴威「Friendship Bench Program(友誼長凳計畫)」的精神,邀請長期耕耘青少年憂鬱症防治議題的敦安社會福利基金會推動「傾聽者計畫」,運用其心理諮商專業培訓志工、舉辦青少年營隊的經驗,和花蓮在地團隊合作,培養有助人意願的民眾逐步投入社區志工服務,促進社區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也藉由對初級心理衛生的了解,陪伴並支持患者及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