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為始,森林為師——冒險療癒工作坊

我從小在山裡面遊竄,長大後我才發覺原來長輩所教的事情,居然可以療癒生活在都市裡面所產生的後遺症。

來自海岸布農的小馬(族名為Tinag)憶起小時後與家人在山裡生活的經歷。小馬與臨床心理師徐堅璽於2017年在花蓮共同創辦「高山森林基地」,他們將海岸布農(全台唯一濱海生活的布農族)的森林技術融入在冒險體驗課程裡。今年盛夏開始之際,高山森林基地牽起一場跨國合作,與澳洲非營利組織 Adventure Works Australia(簡稱AWA)共同策劃一場三天兩夜的「自然與原民文化療癒工作坊」,在高山森林基地,將近40位參與者來自雙濱共好(花蓮豐濱和台東長濱)的夥伴及都市與部落的青年。

(右2) AWA共同創辦人Ben Knowles

AWA 結合專業的心理諮商、戶外教育、社工、原住民哲學與文化知識,推動冒險治療的實務與研究。此次來訪的共同創辦人 Ben Knowles 擁有敘事治療與戶外教育背景,從小跟著父親參與澳洲原民社群的生活,因長期與荒野、土地接觸,造就他和自然的深度連結感。另一位創辦人 Anita Pryor 在青少年工作、戶外教育、體驗學習與冒險治療領域擁有 30 年以上的實務經驗,她談起 AWA 如何開始將治療融入原民文化的想法:「澳洲原住民憑藉著與土地共生的智慧,以『與自然共處、順應節氣、敬畏萬物』等生存經驗,成功度過兩次冰河時期的極端氣候。」這份智慧延續至今影響著冒險治療實踐的核心。 

若要真正結合自然與戶外療癒,我們必須向了解這片土地的人學習。」Anita 這句話連結起這次工作坊的目標:以尊重與協作的原住民觀點為核心,透過深度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培養參與者在大自然中進行助人工作的能力與信心。

請先敲門,再走進森林——進入土地前的儀式感

工作坊首日開場儀式裡,參與者一同站在部落「門外」,與布農族耆老隔著一片樹林一來一往的高聲呼喊「hu~hu~hu」,眾人將芳香萬壽菊投入火堆,獨特的敲門方式象徵獲得允許回到部落,隨後用海岸布農這段傳奇的遷移冒險故事,伴隨八部合音揭開序幕。無獨有偶,澳洲原住民文化裡也有「取得允許」的概念,「走入土地是一種關係的建立,而非單單物理上的進入。當我們來到一片新的土地面前,不是理所當然的佔有,而是先學會敲門,感受是否被歡迎,有時可能會花上幾天甚至好幾週的時間」,AWA 另一位成員、澳洲 Wakka Wakka 族原住民的 Luke Mabb 說,「當你感受到被這片土地歡迎時,才能開始學習、獲得豐收,甚至與這片土地上的生命產生連結互動。」深受母親、姨母與祖母的影響,Luke 視原民文化為療癒的起點。

在被森林環抱的工作坊現場,另一個場景是,以火堆為中心,參與者依著彼此圍火而坐,「今天這場域的佈置是有原因的,如同我們圍繞火堆而坐、真誠分享的傳統。在原民文化中,火堆旁是建立信任與連結的空間——當我們圍坐成圓,目光相接,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話語權與視角。這不僅是共同解決問題的場域,更是彼此教導、相互學習的生命教室。」Luke 接著說,「但有一個原則不能打破:What happens in the fire stays in the fire.」火堆旁發生的對話與過程屬於當下,也會留在當下——「想營造讓人有安全感的方式,就是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使我們成為一個共同體。」

在這樣的環境中,彷彿每位參與者心中的某個開關被悄然開啟了,一個個生命故事自然而然地流淌而出。隨著現場踴躍的分享與發問,Anita 也鼓勵:「執行冒險治療不受限於單一固定的框架,試著與在地文化深度結合,才能發展出獨有的實踐模式。」AWA 團隊最初從學習者的角色出發,與原民群體建立長期的夥伴關係,透過深度合作,才逐步理解原民觀點,衍伸出「文化根源式療癒」,將冒險治療深度錨定於原住民文化脈絡之中。

Anita 還談起了 Adventure Therapy(冒險治療)一詞的由來,「adventure」 來自古拉丁語 「advenīre」,原意是「朝向未知的運動」;而「therapy」源自古希臘語「θεραπεία」,意為「全然的關注」。小馬用自身經驗印證這個觀點。他描述自己喜歡在夜晚被黑夜包圍的孤獨感,帶著獵刀關掉頭燈靜靜的在森林裡待著,當視覺失效時,反而能更敏銳地感知內心。「那是我最清楚的時刻,雖然什麼都看不見,但我感受到一種力量,是內在清晰的力量。」小馬引用長輩的話:「每個人都需要有孤獨的時間,在孤獨中人會開始自我修復。」

AWA共同創辦人 Anita Pryor 和夥伴 Luke Mabb

 與火慢行:澳洲原民的療癒智慧

澳洲原民文化當中也有許多與自然結合的療癒的方式。Luke 談起了原住民用「火」的文化,「我們向不同原住民族學習用火的智慧,當點燃火焰時,我們跟著火小心的緩慢赤腳行走,以最真實的姿態與自然連結。」在治療師的協助下,這些古老的控火智慧被轉化為冒險治療的媒介。「火對我們來說是維繫生態平衡的夥伴,火能促進植物發芽、幫助動物棲息,讓人類與自然形成共生關係。」他們在焚燒過程中以母語交流,也使荒野成為語言與文化的保存者。

這番話顛覆了多數人對野火的認知。當國際媒體報導著失控野火吞噬森林、野生動物在烈焰中逃竄的影像時,很難想像「火」在澳洲原民文化中竟是預防災難的關鍵。Luke 所說的「文化燒除」(Cultural Burning)正是預防大規模野火的古老智慧——透過有計劃的小規模焚燒,不僅能清除易燃物促進生態更新,更在旱季前形成天然防火帶。對原民而言,火象徵「重生」而非毀滅,「我們不是對抗火,而是學習火的節奏。」Luke說著。

這樣的觀念,折射出人類曾經與自然的深度依存。「從人類發展歷史來看,百分之八、九十的時間與大自然連結是非常緊密的,但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產生了劇變,其實是一個創傷。」徐堅璽說。

 冒險是找回自己的舒適圈?

工作坊中有一個橋段,是體驗布農獵人狩獵時射箭,靶的形狀是模擬山豬的樣子。與其說是『學射箭,更像是引導員璽哥(徐堅璽)在簡單說明安全規則與如何操作弓箭後,就讓大家憑直覺開始。第一次拿弓連握都握不好,射出來的箭像是一群放養的小雞,失控的四處紛飛!靶上清湯掛麵的一支箭都沒看見。在第二、三回合開始前,璽哥請大家暫緩一下,試試『回收身體,關注呼吸』——靜下心回想上一回合射箭的過程。

雙腳是怎麼站的?
『手握著弓的位置?
『眼睛看了哪個方向?
『身體做了哪些舉動讓箭飛離/飛近了目標?把身體掃描回想一遍之後,調整身體配合呼吸再嘗試!

比魔法還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這次射出的6支箭,支支都穩穩且有力的扎進靶心。像是身體記住這個對的感覺後,直接複製貼上每次的動作。

目的不是為了射準,而是感受自己的身體是如何出手的

一位學員在工作坊結束後分享了這段對「調整呼吸,靜心射箭」的體驗感受。高山森林基地設計了一系列身體性與文化性的冒險活動,從「閉眼緩步走進森林,用心眼看見自然」,到「學習猴子攀樹」等獨特體驗,這些活動的重點不在於射箭的精準度或一定要攀到樹頂,而是讓每位參與者在過程中,探索自己與身體最舒適的相處方式。這種將療癒與原民文化巧妙的交融,讓 AWA 團隊對台灣留下了深刻印象,Anita 更指明一個有趣的觀點:「我們常聽到,冒險就是要試著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但在冒險治療中,『冒險』的真諦其實是在新領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舒適圈!」

(第1排左2) 高山森林基地共同創辦人小馬

「先自己自己,再一起一起」——小馬

當2024年地震重創花東觀光產業時,高山森林基地與雙濱共好夥伴牽起彼此的手,選擇一條更永續的道路,將觀光模式從「追逐人潮」轉向成「療癒人心」。而美麗的花東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與多元深厚的原民文化,已然成為實踐「自然療癒」的絕佳舞台,形成富有韌性的發展模式。正如嚴長壽董事長所言:「花東的優勢,正是世界的趨勢。」

原民部落就像「會呼吸的有機形體」,將自然、藝術與生活編織成永續的生態網絡,成為連結傳統與現代的關鍵橋樑。正如 Luke 的深刻體悟:「我們不是土地的主宰,而是傳承與守護未來的照料者,懷著謙卑與喜悅守護這片大地。」這種以文化為根基、以療癒為引導的發展模式,正透過培育文化引路者與自然療癒的專業人才,為地方創生注入新動能

20年前 AWA 將「bush」(荒野)概念融入治療,創立 Bush Adventure Therapy(BAT,荒野冒險治療)。「bush是指所有的自然。」BAT讓原住民族擔任領導者,引導非原民的參與者建立自己與自然之間深層的互動關係,進而達成自我的內在平衡。如今, AWA 正致力將 BAT 發展成為澳洲心理健康與社會服務體系中的專業實踐領域。

工作坊結束後一週,第十屆國際冒險治療研討會(IATC)首次登陸亞洲,在花蓮揭開序幕。來自18個國家包括 AWA 團隊等共150位專業者齊聚一堂。而這場國際盛會背後的關鍵推手,正是長年深耕於原民文化與心理治療的徐堅璽。他將布農族語與傳統智慧融入心理學教育,透過這次工作坊與 AWA 團隊的實務交流,在台灣共同種下冒險治療的未來。正如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AAEE)理事莊耀南,他在為 IATC 做的識別設計裡,引用贊比亞經濟學家 Dambisa Moyo《援助的死亡》書裏的一句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中) 高山森林基地共同創辦人徐堅璽

【後記】

高山森林基地創辦六年後,2023年一場無情大火吞噬了基地的設備、工具與庫房,一切化為灰燼。共同創辦人小馬在工作坊後分享這段經歷時,卻帶著意想不到的平靜。他談起澳洲原住民將火視為「夥伴」的智慧,而這場火災,最終成為一份生命的禮物。

「當我幾乎決定要休息關閉基地時,」小馬回憶,「來自部落族人、過往旅客和團隊夥伴的祝福如潮水般湧來。」這些無形的支持,比任何有形的物資更珍貴。火災像一位嚴厲的老師,燒除了基地多餘的負累,讓真正重要的東西浮現——過去累積六年的能量在此刻發芽,重建後的基地獲得比以往更完善的設備與資源,宛如野火後新生的枝枒,更加茁壯。這場火既是「清理」也是「提醒」:它讓小馬看清什麼該放下、什麼值得堅持,更重新定義了志業的本質——找到部落與非原民夥伴的共生方式,專注於照顧這片承載著家人、文化與自然資源的土地。團隊成員們共同經歷了「失落→靜默→凝聚→再啟」的心靈旅程,而浴火重生的,不只是高山森林基地的建築,更是他與腳下這塊土地之間更深刻的連結。

(文:謝昕璇|攝影:移居實驗事,更多相當精彩的照片請見移居實驗事FB

高山森林基地 (攝影:葉玲吟)

【AWA 核心價值和實踐原則】

四大核心價值:療癒的根基

  • 尊重(Respect)
    對土地、文化、知識與彼此的謙卑與敬意,是所有實踐的基礎。這種尊重不僅是態度,更體現在具體行動中,例如採集資源時的儀式性感恩。
  • 責任(Responsibility)
    參與者不僅是學習者,更是生態關係的維繫者。例如,AWA團隊在活動後必進行環境修復,並履行對土地的責任。
  • 互惠(Reciprocity)
    療癒是雙向的循環:人們在自然中獲得療癒,同時需回饋生態的照顧。這種互惠精神打破"人類中心"的單向索取模式。
  • 相互連結(Interconnectedness)
    人、土地、祖先與未來世代構成不可分割的網絡。簡單的營火儀式,可能同時承載生態知識傳授、文化傳承與心理療癒多重意義。
「獲得允許」回到部落後,圍坐營火旁聽耆老唱歌 (歌名:從今天開始)

六大實踐原則:從理論到行動

  • 文化安全(Cultural Safety)
    重實踐的重點不是讓我們自己感到舒服,而是確保原住民族在我們的場域中感到被尊重與安全。
  • 在地性(Place-Based Practice)
    拒絕標準化療癒和套餐。每一塊土地都是獨特的。療癒不能複製,也不能像速食店那樣統一規格。要尊重「這塊土地的方式」與「當下的時機」
  • 全人觀點(Holistic Approach)
    是只處理心理健康,而是整合身心靈、社會與生態的療癒過程。
  • 平等與謙卑(Equality & Humility)
    不以知識或技術高低來劃分角色,而是從平等與謙卑出發,進行真正的合作。
  • 深層傾聽(Deep Listening)
    不只是聽見對方,更包括向自己內在傾聽,覺察身體與情緒的細微聲音。
  • 保有玩樂(Playfulness)
    在療癒過程中,允許遊戲與趣味的出現,是生命
    力的一部分,也是一種深層的連結方式。
AWA 來自印度的夥伴 Amanda (右1)、Tanya (右2).製作糯米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