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Flipper 為學生而學
2018年,Sci-Flipper (以下簡稱SF)社群創辦人鍾昌宏老師榮獲教育部師鐸獎和GHF創新學人獎,SF社群也二度入選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選。對他而言,這些成就絕非靠一己之力得以達成,應歸功於每一個參與的夥伴和曾給予協助的貴人。
2014年,當時已有六年翻轉教室經驗的昌宏老師,試著在臉書上邀請有志一同的老師聚會共備,首次便有十人參與,討論了七個小時,欲罷不能,這個經驗便催生了Bio-Flipper社群定期共備行動。隨著參與人數逐步增加,吸引理化、地科領域老師的加入,一年多後,社群也由Bio-Flipper更名為Sci-Flipper,逐漸走向跨領域共備。
分享行政經驗和資源,支持SF社群永續發展
公益平台與SF的連結亦始於2014年,在當年的翻轉教室工作坊中,昌宏老師亦為講者之一,其後便持續保持聯繫。2016年公益平台確立以行政支援支持創新教師社群的模式,於此之際SF社群已擴大活動規模,除了每個月的核心成員定期共備,每年也舉辦3 - 4場超過百位教師參加的大型共備研習。基金會開始協助研習行政工作、整理活動成果資料。2017年則進一步協助建立 Sci-Flipper官網,彙整共備活動的軌跡。
今年,公益平台透過參與SF21~23三屆共備活動的籌備及執行過程,更深入地認識社群核心教師、了解跨校團隊的協作、經驗傳承等運作模式,適時提供行政工作方法之建議,在連結社群成員進修或教學專業共備的需求下,也嘗試推薦相關的業界專業者,提供老師不同的視角。有了這些經驗後,公益平台在行政支援的角色上,更能系統化地紀錄各次SF共備內涵和成果,期望透過網站發揮更大的效益。
首屆SF年會見證核心成員的躍進
在工作的過程中,專案負責人也發現,SF是非常重視夥伴的團隊,總是以「人」為優先考量。創意的共備型態和志同道合的夥伴氛圍是吸引許多老師不斷回流參與或慕名朝聖的原因之一。然而,面對日漸擴大的參與者,昌宏老師也開始思考:如何驗證共備後的實踐成效、如何讓SF核心團隊老師具備帶領社群、深化教學專業討論的能力。
因此,今年SF社群首次舉辦年會,希望藉由此三天兩夜的大型活動,重新回顧過去四年的成果,找回夥伴分享經驗,同時檢視過去的共備成果是否落實於教育現場。首屆年會於七月16至18日於杉林溪舉行,共有180位老師及120多位家眷共同參與。年會主題訂為「為學生而學」,規劃「心跳300」、「端出拿手菜」等單元,讓與會老師分享教學法,並邀請歷年7屆經典主題共同備課活動策劃人,帶領老師們實際體驗課程,進而了解研習規劃、課程設計與執行成效,最後再進行小組共同備課。在此過程中,公益平台的角色則是全程陪伴,作為行政後盾,一方面讓老師更專注地分享教學專業,另一方面也和參與籌備的老師們交流籌辦大型研習活動的經驗。
昌宏老師在首屆年會手冊上寫道:「當我們想提供孩子平等的學習機會,陪伴著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探索未知世界或站上世界舞台時,我們必須先擁有優秀的教師,成為孩子身旁最重要的領航者。因此,SF致力於陪伴教師相互支持共同成長,更嘗試幫助每一位教師成功。」當SF團隊嘗試轉變教師心中對課堂的定義,讓改變進入課堂的同時,基金會將望持續支持SF社群擴散理念和影響力,同時透過行政支持和資源連結,協助社群永續茁壯。
文/蔡雨辰
Sci-Flipper
■ SF21 (一月) 苗栗大倫國中,教師的奇幻 漂流-以素養導向為主的PBL跨領域課程設計
■ SF22 (四月) 新竹培英國中,冰與火之歌-以表達力為本的戶外課程設計
■ SF23 (十一月) 桃園青溪國中,與你同行-設計思考,移工議題
■ 首屆SF年會 七月16至18日於杉林溪 舉行,共180位老師參加
Sci-Flipper共備活動由社群成員自主籌辦,公益平台分享專案企劃執行經驗,並協助網站紀錄、連結相關教育專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