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8課綱」入校陪伴計畫

近幾年,因應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實施,教育部規劃如:教師增能及教師專業發展支持計畫、培訓課綱宣導種子講師、研發教學示例、前導學校試行等多項配套,期望能逐步協助教師獲取落實課綱的教學知能。然而,多數計畫儘管有其理念,對第一線的老師而言仍不接地氣,此外,教師參與培訓後,因缺乏後續輔導陪伴,在課程執行上仍面臨許多挑戰。

社群是成功推動新課綱的關鍵

藍偉瑩老師嘗試提出組織化及永續性的「108課綱入校陪伴計畫」來回應前述挑戰。過去四年,她透過一場又一場的工作坊慢慢培力了校本課程設計、教務主任、社群召集人等社群,許多老師在長期參與累積下,甚至成為社群舉辦工作坊時的協作員,或能獨當一面的講師。「老師也要是學習者,學生才會一起學習」,偉瑩老師認為成功推動新課綱的關鍵在於社群的形成及運作。

基於帶領社群以及擔任新課綱課程審議委員的經驗,她構想的陪伴計畫從台灣缺少的「專業教育顧問」著手,先陪伴有理想的老師把事情做對,再陸續增加「理想的教師增能」,將理論轉化為實務。之後建立起網絡,組織一群夥伴成為專業教育顧問,陪伴有需要的老師,成為一套「客製化」的教師成長模組。「108課綱入校陪伴計畫」正是依據這套模式,媒合具備熱忱和引導討論能力的老師與主動提出需求的國中、小學校或教師社群,透過至少一年的陪伴輔導機制,共同尋找可行的解決之道。

陪伴計畫的基本目標是協助學校規劃學校本位課程,但第一步是引導校方釐清「學校願景」、「學生圖像」與「校本指標」。實際上,走進許多校園並不難發現「學校願景」正是刻劃在校舍上習以為常的標語,然而要將這些願景轉化為課程,便顯得空泛而無從著力。教育顧問的任務是,因地制宜地運用一套系統性的方法,引導老師們能夠共同討論,達成共識。



陪伴的真義在於培力自主的團隊

今年的陪伴計畫共涵蓋國小到高中的15所學校,遍及7個縣市。學校提出申請之際,必須說明課程發展面臨的問題與需求。收件後,偉瑩老師與基金會夥伴便開始針對各所學校做初步診斷,通常此時便可以了解學校的狀況,亦確認該校老師們的意願與動力。「學校團隊的積極度」是陪伴計畫成功的關鍵要素。經過綜合評估後,偉瑩老師將進一步媒合合適的教育顧問、構想陪伴策略。

校本課程的發展要以108課綱為基礎,偉瑩老師曾說:「與其把課綱內容通通做到,不如從課綱裡找到你要的東西。」所以在陪伴的過程中,教育顧問試圖讓老師們對課綱產生較多理解和認同。陪伴計畫的重點是,所有課程內容都由老師自行產出,教育顧問運用方法引導,提供一個框架,讓老師填入想法。這樣的做法能讓老師們長出信心,也才能符合真實需求。

例如,在今年陪伴的北部某所高中,教育顧問一入校便發現,學科領域負責人有將近三分之一是新進教師,和校長討論後,教育顧問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組織團隊動能,建立合作分工的意識,以類似破冰遊戲的方式,在兩個小時內,讓老師們彼此認識、交流想法,協助他們列出下一次的工作目標,並立刻分工。

傳統教師因為分科教學,各有專業,其實是獨立工作者,不需要彼此合作。然而,新課綱下的教育方式強調跨領域教學、素養導向的學習,必須透過教學團隊合作才得以達成,行政端與教學端也要互相協調。陪伴計畫試圖為老師們建立一個觀念─形塑學校願景非校長、主任或行政人員之事,每一位老師對於學生未來圖像都有各自的想像與解讀,透過團體的思考、共創過程,有助於形塑更清晰的課程方向;老師和行政人員亦需建立信任感,有良好的權責分配,學校才能活起來。

對偉瑩老師來說,陪伴計畫的終極目標是希望被陪伴的人也能成為陪伴者,不斷擴散,培植能提供教育專業發展的顧問群,從地方出發,長出在地的力量。她始終相信教師將成為教育發展的另一個主流力量,每一位教師都能創生有根基又有實踐力的理論。

文/蔡雨辰

108課綱入校陪伴計畫

■ 目標 運用社群模式,陪伴學校或社群實 踐新課綱
■ 內容 培訓教育專業顧問,並媒合種子學 校,進行為期一年的陪伴
■ 陪伴學校 國小6校、國中6校、高中 3校
■ 教育顧問 共11人

本計畫由均一高級中等學校師培中心藍偉瑩執行長策劃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