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藍偉瑩老師共備社群

素養導向課程發展
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的提問與主動學習的動力

老子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若要教會學生釣魚,老師必然要先學會釣魚,在教學場域便是「教學生教材,不如先教會學習」, 這即是課程共備存在的價值。

主持共備的藍偉瑩老師認為,透過共備社群成員們的對話、溝通、交換彼此不同的教學經驗,才能創造教師更多元的觀點、引導深度思考的提問、聆聽討論與反思、促進學生主動學,達到教學精進的目標。共同備課的優點是,不僅完成老師個人獨自無法完成的課程與教學設計任務,也幫助老師突破教學障礙,滿足個人專業成長的需求,更帶給老師們勇氣,願意面對與嘗試新的挑戰。進行共備課程設計時,教師必須思考學生的學習歷程,不再依賴教科書為教學進行的脈絡,想像學生可能的困難與必要的回應,強調教學時所需達到的課程目標。

年初寒假的課程中,偉瑩老師提到「有問題才會有思考」,能深度思考的學習才談得上是「學習」,備課的共同目標就是創造能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的提問,無論是運用 4F ( Fact / Feeling/ Finding / Future - 事實 / 感覺 / 意義 / 行動 ) 或 ORID ( 焦點討論法),都是透過漸進地設計高層次的問題,藉由影像、文字、對話或是動作的引導思考。因此,教師不只擔任教師,還擔任了領航員去確認問題的可行性,或是建築師以確定問題的架構是否符合核心,甚至是導覽員帶著學生一步步地思考問題。課堂中並不只是老師面對學生,而是雙向圍繞在老師及學生周遭,與學生一起思考,才能了解學生真正的想法。

暑假課程分為初階及進階,共約一百三十位全台老師參加。偉瑩老師特別著重在如何創造課程中的核心素養。在分組共備過程中,讓提問緊扣大概念,從核心出發、從發散到聚斂;由巨觀到微觀,著重學科本質思考,涵蓋「概念」與「能力」,經整合應用後培養素養。如同生物課堂不只侷限於生物內容,也能從生物探討的過程中延伸到地科、健康、數學亦或是生活周遭。而課程中的核心素養便是廣泛圍繞在所有學習和生活中,找尋合宜的題材,適合學生的理解程度,進一步促進學生參與學習,並依據期待的答案來設計問題,讓學生步上軌道。

每一次的工作坊在團隊合作與各助教的協助下,讓學員們了解共備的目標與課程架構, 討論課程內容,並練習一堂教學設計,依照預設的節數寫下每節課的課程目標、課程概念以及學習成果,最後進行課程分享與試教體驗,以不同科目的學員為試教對象,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透過實作的過程,激盪出更有效率的教學方式,讓老師成為真正的課程設計者與引導者。

共備主持人 藍偉瑩 / 國教署商借教師
擁有超過 23 年教學資歷,自 2013 年起辦理一連串學習共同體研習,並成為跨校共備社群的重要推手。近年來曾擔任台北市教育局課程督學、台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及化學老師。2017 年轉任國教署商借教師,協助從國小到高中具體落實 108 新課綱。

本課程由震旦集團陳永泰公益信託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