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工成長計畫

志工是非營利/非政府組織(NPO/NGO)永續經營非常重要的一環。公益平台每年有超過兩百位志工,因為認同組織理念,選擇透過營隊、行政志工、專案參與、專業技能或顧問等方式,共同推動組織的各項計畫。

整體而言,大專學生為公益平台的志工主力,他們大多是先投入營隊服務而認識公益平台,青年志工形塑了營隊的氛圍與質感,其中更不乏積極參與、展現才能,並對公益志業有高度熱忱的年輕人。志工們透過「在服務中學習」的方式自我成長,而做為邀請服務的我們,總想著還能再為他們開創哪些學習面向?面對即將步入社會的新鮮人,基金會除了提供一期一會的營隊學習外,還能用什麼方式持續陪伴他們成長?

除了過往提供參與海外活動的機會外,2018年青年志工成長計畫加入「IBM良師益友計畫 Mentoring Program」,以「導生制」(導師mentor / 導生mentee)的方式連結IBM的中高階專業經理人,為青年志工提供進階增能。

良師益友計畫於2017年十月開始,原先設定半年時程,因成效良好而延長為九個月。所有的過程都是在摸索中不斷修正並繼續向前,最終這個計畫成為對導生有具體實質幫助的學習歷程,每位導生都在不同層面上Think Big and Think Different。

志工的進階培育、深層增能

本計畫向近年曾參與服務的志工發出邀請,考量出席率及事前準備,參與者需要有高度的承諾,最終有包含在校生與社會新鮮人的16位青年志工參與;而IBM則有10位主管級職員一同響應。首次借鏡企業運作模式,為了確保計畫執行順暢,基金會先徵求兩位志工和導師試行,從雙方的回饋中了解到,導師和導生的契合度和信任感極其重要,因而規劃每組由二位不同專業背景的IBM導師,搭配二至三位志工,以及每月一次大、小聚的機制。



小聚由導生主動提出需求向導師請益,可能相約一頓飯、一杯咖啡的時間,或者透過通訊軟體交流。大聚則要求所有人出席,聚會主題源自參與志工的需求與導師的專業,以自我投資、領導與溝通力、職涯選擇、企業品格等職場相關課題為主;而在「打開導生的視野」的核心精神下,也安排開創性議題如:大趨勢(Mega Trend)、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等;最後更應導生要求安排了「模擬面試」,這個實戰經驗是青年志工最為震撼,收穫最大的部分。

IBM展現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

連續九個月、每個月固定的聚會,對於IBM高階主管在時間安排上是非常困難的,但每位參與計畫的導師幾乎都是排除萬難,準時參加。看見導師Charles 剛下飛機就拖著行李箱來聚會,導師Winnie 在預產期前幾天仍挺著大肚子分享建立個人品牌的經驗,還有每位導師做足準備、全力以赴的態度,完全展現IBM 以人為本— I Believe. I Belong. I Matter. 的企業文化,並為導生樹立了最佳的示範。

計畫尾聲,當志工上台報告心得,回顧導師曾說過的一小段鼓勵,或者是導師的人生理念帶給自己的啟發,台下導師們或許沒想到自己的一句話會如此被烙印心中。除了為導生的職涯茫然提供有意義的建言,IBM職員多元的背景,也能幫助導生跳脫以往的舒適圈,從不同面向的思考,開創新的選擇模式。當自己的想法被年輕人如此記得之後,這些大人們說,他們也藉此重新檢視自己,是否仍依循自己的初衷前行。

公益平台自2014年與IBM合作「NPO人才培訓計畫」,長期以來雙方建立了夥伴關係, 打開了企業參與公益的多樣想像,這次計畫也建立了公益的另一種形式,對於IBM職員而言,除了給予新世代人生指引獲得成就感以外,他們也藉此看見不同年輕人的光譜。

基金會持續將志工的學習面向結構化,不只讓他們在服務中學習得更扎實,對內也不停盤整既有資源,思考如何妥善運用、整合,提供像IBM良師益友計畫這樣的進階方案,讓專業志工發揮所長,進而培養未來的NPO人才。有位志工曾說,公益平台是他在台北的家,對基金會而言這是最高的評價,最棒的激勵。志工培育的成效其實難以量化,大部分的時候更像是種下一顆種子,靜待日後發芽。如今公益平台邁向第十年,朝下一個十年前進,一點一點累積堆疊,愈來愈多年輕人自公益平台走出,帶著對公益服務更多元開闊的想像,為這個世界投注更多善念。(文/賴柔蒨)

青年志工成長計畫

合作夥伴 台灣IBM
參與人員 導師10人、導生16人
內容 持續九個月,每月固定聚會。透過職  場相關主題討論,打開導生的視野

本計畫由台灣IBM、公益平台共同主辦,公益平台推薦志工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