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8課綱」入校陪伴計畫

沒有老師是真的不願意為了學生精進自己的課程與教學,均一師培中心藍偉瑩執行長說,「只是隨著時代推進的速度不斷加快,要在傳授基本學科知識的同時,還能持續帶給學生因應世界變化的能力,已經不是既有師培系統或自身經驗累積就能夠做好的。」

107學年(2018年)偉瑩老師毅然辭去正式教職,除了持續陪伴教師,提供教師專業增能課程外,寒暑假也透過社群力量陪伴東部教師,並藉由「入校長期陪伴」的方式,輔導有意願轉變的學校團隊凝聚共識、發展課程,讓老師們在面對教學現場的改變時,能夠有一股安穩的力量在背後支持。同時,也在過程中持續培養出更多的「陪伴者」,更有效地凝聚並擴散這股陪伴的力量。

陪伴,從理解老師的需求開始

台東,在某個意義上可說是偉瑩老師關注偏鄉師資問題的起點。自2013年參加國教署的「活化教學 ─ 分組合作學習計畫」,她首次到台東初鹿國中公開授課,連續兩年到台東分享的經歷,讓她發現東部老師面臨的困境其實來自於夥伴很少,「花東大部分學校都非常小,老師沒有可以對話的對象,再者學生的家庭支持很弱,進到學校學習時需要老師補足很大的缺口。」也因此,偉瑩老師在2015年暑假啟動了「台東共備工作坊」,帶著幾位夥伴運用社群的力量陪伴東部老師。

偉瑩老師刻意在台東辦工作坊,一開始是想促進西部跟東部老師的對話。「其實我在東部聽到的抱怨,在西部也都有聽到。全台灣所有老師都有困境,很難說誰的困境大,因為要解決的是不同問題,但都是困境。」其次則是希望有不同的刺激進到東部,幫助老師們跨出原來的舒適圈。

前一兩屆參加共備工作坊的台東老師非常少,大家會安慰偉瑩老師:台東老師放假通常得回西部,所以沒辦法留下來研習。然而,參加研習的台東老師對於西部老師願意來陪伴自己,並依據自己的需求設計研習內容覺得感恩,也讓偉瑩老師和夥伴看見自己陪伴的價值。連續四、五年的寒暑假下來,2019年暑假招收的140個名額秒殺額滿,其中台東老師約佔一半,需求變化,讓台東教育現場開始產生質的轉變。

循序漸進 累積實踐經驗後再前進

偉瑩老師的公開授課,引起最大的迴響常常是,原本在老師眼中認為學習能力低落的學生,在公開課竟然展現出好奇心和學習動機。目睹這樣「神奇的時刻」,許多老師卻認為自己無法做到。偉瑩老師能理解老師們的挫折感,但也分享:「孩子的所有問題你都要認真對待,這樣他才會知道『老師你相信我可以學,而且你相信我願意學』」。

要解決困難,必須對症下藥。偉瑩老師看到在長期的師培訓練中存在的一項困境是「老師們不太懂得課程設計是什麼,所以他們會很傳統的把課講完」,卻忽略了因著學生的需求,重新解構、設計課程。因此台東共備工作坊最初從「課程設計」、「提問設計」開始切入,當老師開始懂得如何在課堂上問問題了,可能又頭痛於無法讓學生的課堂討論不致失序,所以工作坊又加入「班級經營」主題,這些基本主題進行了四、五次之後,剛好適逢108新課綱開始推動,老師們已經準備好運用先前累積的專業來連結新課綱,真正幫助學生提升根本的核心能力及未來發展。

工作坊強調老師們回到教室後,必須加以實踐及反思。雖然工作坊半年才舉辦一次,若在結束後的半年,大家能將工作坊所學確實實踐,那麼下次再來參加時就能往前學習新的內容。在每一次的工作坊尾聲,偉瑩老師都會請所有學員書寫未來半年的「行動小卡」,在每次的報名階段也同時調查大家具體實踐的狀況和遇到的問題,作為工作坊課程規劃的依據。許多老師持續回流報名,正是因為回到教室連結實踐經驗後,可能面臨新的問題,或對相近的內容有新的理解和突破,總想要再回到工作坊跟夥伴們討論。

長期入校 客製化的陪伴

除了共備社群、區域性工作坊的陪伴,在108新課綱上路之際,偉瑩老師看到更急迫的是幫助「想改變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學校加速調整步伐。面臨新課綱,許多學校在彈性課程、跨領域課程或校本課程的開設上遭遇了不少困難。然而,設計課程需要大量的時間,加上各校常有自己的文化、既有社群和目標,只透過演講或是工作坊的形式往往無法提供足夠貼合需求的協助。於是偉瑩老師提出新的「長期入校陪伴」模式,在過往點狀的增能研習外,透過至少每個月一次,一學年間持續讓已具備專業及陪伴能力的資深老師進入學校,因應學校需求引導老師共同備課、培養彼此的信任感,協助學校團隊穩健地成長。

「當學校有一件想要實踐的理想,就可以針對需求去對話,幫助老師們理解,原來彼此都有共同的理想,也能發現學生共同的問題。」因應學校需求意味著「客製化」以及「以團隊為主」的陪伴方式,讓每一次的產出都能夠不斷延續,而團隊間的成員也能在過程中進行更多對話。實際上這個歷程讓老師在解決真實面對問題的過程中,同時增強專業能力,這正是新課綱最強調的「素養」能力。當學校有一群老師全部都參與過這樣的歷程,共同相信討論的內容能加以落實,即使陪伴計畫告一段落或陪伴者離開之後,老師也都有能力繼續發展,這樣的增能才是陪伴老師專業成長最踏實、最持久的一種方式。

一位南投縣竹山高中的國文老師分享:「這段時間大家都不斷從錯誤中學習,慢慢從偏離的主題回歸到上位概念。共備雖然壓力大,但每次的陪伴指正都如醍醐灌頂,老師們變得比較團結、比較有共識,彼此間也更能無私地提出建言。」這些有感的轉變,經過口耳相傳,讓長期入校陪伴的學校從107學年度上學期的13所,到下學期增加至64所,而108學年一開始更有超過120所學校申請加入。因應大幅增加的陪伴需求,又催生了每一系列48小時的「教師專業培訓」研習,讓體制內外有意願精進自己的教師們能夠更有系統地重新思考教育理論及教學實務的關係,過去一年在台東、台南及桃園開設3個班,共有86人完成培訓,更有27位教師成為入校陪伴的生力軍,其中24位教師是來自於曾經或正被陪伴的學校,經驗模式逐步建立。

為因應來自全國不同層級學校的擴大需求,2019年五月偉瑩執行長與其他具有相同理念的老師一起成立了「瑩光教育協會」,一方面持續培養出更多的陪伴者,照亮更多台灣的教育現場,另一方面也鼓勵被陪伴過的學校團隊,在未來也能夠將陪伴的力量帶給其他鄰近的學校。


108課綱教師陪伴計畫

■ 目標 運用社群模式,陪伴學校或社群於教學現場實踐新課綱
■ 長期入校陪伴 107學年64所學校,108學年120所學校,現有60位陪伴顧問
■ 教師專業培訓 共開設3個班,86名學員結訓
■ 台東共備作坊 2019年暑假舉辦第九屆,140位學員

本計畫由台東均一國際教育高中師培中心藍偉瑩執行長策劃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