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成長計畫 Make a Difference (MaD)

彼得 ‧ 杜拉克說,非營利組織和營利組織之間的一項基本差異,在於典型的非營利組織擁有更多重要的人際關係。志工即是重要關係之一。

公益平台每年超過二百位志工,是基金會珍貴的資產。志工即使暫時無法繼續服務,基金會有合適的學習機會時,仍邀請參與,希望他們的公益心和行動力,能在各個崗位上帶動改變。2017青年志工成長計畫藉由MaD年會、7個習慣(7 Habits)及導師計畫(Mentoring Program),培養青年志工找到創新動能,在探索中發掘自己的優勢。以下以MaD為例分享。

Make a Difference

關心台灣年輕人未來的嚴長壽董事長,不斷提醒學子要以更高的高度看未來,他引用甘地的話鼓勵大家:Be the change that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讓自己成為你在世上想看到的那個改變),捲起袖子改變,才有你想要的未來。2013年嚴董事長受香港當代文化中心之邀,以「為土地種一個希望」為題擔任

MaD年會開幕講者。2014年基金會接著推薦二名志工參與年會,今年是第三度獲得 MaD「亞洲參加者實踐學習計畫」的贊助,遴選出十位志工前往香港與會。

MaD年會在七月舉行,志工從五月起便透過共識會議及討論來認識MaD,並以MaD「創造社會正面改變」的精神為目標,試圖聚焦出共同有興趣的議題,屆時在年會裡可特別留意相關論壇。

三天的盛會集結了一千三百位亞洲青年,由國際changemakers(創造改變的人)專題演講揭開序幕,議題涵蓋社會建築、設計思維、創新平台及社區漫畫,由此展開的活動包含:讓changemakers分享理念以獲得助力平臺的水滴論壇 ( 把自己化做水滴,激起漣漪 )、剖析創意生態的紀錄片電影院、藝術體驗、社區實地考察、共創多元化墟市 ( 市集之意 ) 的自由市場等。志工也參訪了香港設計中心、香港城市大學、關注南亞文化社區營造的共融館,以及非營利組織等。

自由市場和水滴論壇

抱持好奇心參加的志工江念慈表示,最令她體驗到此活動真正的價值是「自由市場」。在自由市場裡,每個人不受限制地展現自己,換得的物品、經驗、思想的價值皆由個人決定。有的人引領思考「土地和我們交換了什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才能跟土地和泥土有更公平的交換?有的邀請你寫下「在身處的城市中令你感到遺憾的心情」,進行Give and Take的體驗;有的「運用玩具來交換你憤怒的情緒」。透過各種「交換」讓彼此的生命有了更豐富的交集。

主修中東與中亞研究的志工張智鈞對於水滴論壇的「Translate for her:WhatsApp 上的姊妹信箱」深感興趣。它是為在香港生活的南亞女性移工 / 移民提供翻譯服務,透過WhatsApp讓她們把看不懂的公告、標示拍照上傳,團隊即時為其接力翻譯 ( 例如,從華語翻為英文, 再由深諳烏爾都語的志工從英文翻為烏爾都語 )。囿於伊斯蘭教對性別界限的規定較為嚴格,許多巴裔婦女不敢貿然加入,團隊花費很大的努力,透過人脈將有需要的人納入群組,逐步取得她們的信任。「這種從使用者經驗去顧慮到使用者需求而進行的幫助,是異文化溝通成功與否最重要的環節。」

返台後志工策劃了一場分享會,復刻部分MaD的創意活動,分組帶領參加者討論「社區居住、移工、環境設計、換位思考、教育創新」五個議題。出席者之一的蕭旭剛,是首梯參加MaD年會的志工,現任職於華碩的他從2012 年英語營開始和基金會結緣,「在平台不是被當成志工,而是夥伴。平台帶我們看見台灣各角落,也讓我們放眼世界。」另一位剛成為教師的志工李文馨,好久不見的她回想在基金會最大的收穫是:「我看到了成就一件事背後的藍圖,以及如何經由統整分析、拆解成可以執行的步驟,讓熱情成為可以落實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