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每位學生的差異性 依據自己的優勢學習

台東桃源國小 楊貽雯老師

台東桃源國小是國內率先使用「均一教育平台」的學校。早在2012年聽到「美國可汗學院」的相關資訊後,鄭漢文校長當下立刻感覺:「這就是我要的!」於是,不怕挑戰的楊貽雯老師就開始在自己的班級使用,將這樣一個革新性的教育資源引進校內。

教書13年的楊貽雯,是一位一直在課堂上尋求創新的老師。她表示:「全班每個孩子程度都不同,他們應該依照自己的能力進度而選題。雖然老師會因此必須客製化每個孩子的教材而負擔更重,不過,這幾年因為有均一教育平台,一些在數學學習較為挫折的孩子,因此可以回到失意的起點,重新學習,重拾信心。」

桃源國小的學生大多是布農族,面對孩子好動愛玩的天性,楊貽雯覺得大自然才是最豐富寬廣的教室,樹蔭下、田溝旁、山林裡、溪流邊都可以是教室,任何的玩耍都可以學到東西,戶外的一切到處都是教材。她把布農族的小米傳統祭典應用在六年級課程,帶孩子開墾田地,並與社區tama(原住民稱叔叔伯伯)合作,過程皆遵循傳統及禮儀,而這些體驗,連結到課程中面積估算、費用計算等等,她用最貼近孩子生活的形式去教學,也讓孩子明白數學與生活的關係。自然課更打破傳統,為了說明「防腐」的概念,她配合當地產業帶孩子進行醃梅體驗,「唯有孩子們自己親身體驗過,他們才有辦法吸收課文裡所教的內容。」



楊貽雯也別出心裁地安排學生的畢業旅行,她讓孩子自行規劃三天兩夜的行程,包括連絡車輛、飲食、住宿、景點等分工,每位同學都必須被分配到工作。過程中,她引導學生去思考如何計算費用,也融入節約能源的實際行動,好申請台達電的能源教育補助費。她同時引導孩子思索,去哪一個樂園有環保節能的設計?後來大家決定去一個水會再生循環使用的樂園。規劃行程時,孩子使用googlemap查每一段起迄點所需的時間,權衡大家的體力,分析利弊得失,做出最好的選擇。整個畢旅的籌劃,融合地理、數學,也包含了人際溝通訓練與責任感的培養。在旅行的第二天也將出發前為籌措旅費所得的義賣募款,全數捐給台中光音育幼院,將所擁有的奉獻給更需要的人,讓整段畢旅於玩耍外串連更多的學習意義。

楊貽雯覺得教書是一個「看到孩子的笑容就會忘記一切」的事業,她希望自己永遠有活力、不喪失對學習的熱忱、並具備第一年的老師對教學的熱情。在她的教學生涯中,始終認為教育必須允許差異的存在,讓每個孩子都擁有成就感。他認為有的孩子雖然學業差強人意,但是他力氣大、很勤勞、願意除草、又善於挖洞,強調每個孩子各屬不同的優勢,若能從一、二年級就幫他們建立完整的文化自信、重視他們的本土文化,讓他們唱自己的歌、種自己的米,他們就會對自己感到自信,將來不論他們處在什麼樣的位置,都會站立得很穩、讓自己發光發熱,也讓每個差異都有其所在的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