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領導力共學群工作坊

相互理解、支持陪伴、分享貢獻的歸屬與連結

嚴長壽董事長依據對台灣教育的長期觀察, 他認為透過社群的力量可形成教師間的支持系統,在互信、分享的基礎上共同提問、尋求解決方案;這個機制同時也將激勵教師專業成長的動能。為了培訓教師發展帶領社群所需要的領導力,每一次工作坊,學苑都邀請歷屆參加者回流,藉由不斷熟悉工作坊精神和帶領方式,逐漸培養更多主持人(moderator),為形成在地教育社群播下種子。

自 2015 年 3 月學苑首次舉辦「教育領導力共學群工作坊」,至今已持續運作三個場次,共有來自全台一百多位的教育工作者參加。2016 年十月份所舉辦的工作坊邀請連續兩屆參與的資深學員擔任主持人,在籌劃階段嚴董事長將共學群精神融入討論,讓每一位種子主持人深度地分享交流、凝聚共識。在實踐上,所有參加的老師可將共學群概念運用於自己的課堂教學、或融入不同的社群運作,產生有別於一般教師與行政團隊共事的模式。

來自嘉義縣東石高中,已參與過兩次工作坊的張世宗主任分享,「六年前我受到《教育應該不一樣》一書的啟發,和幾位核心老師組成社群,從提升老師的生命認知和教學品質著手,進而影響學生一起轉變。雖然目前已形成穩定運作的力量,但共學群仍讓我體認到唯有相互理解、支持陪伴、貢獻,才能一起走得長遠。」今年十二月,張老師已經於嘉義舉辦共學群工作坊,將不斷更新所獲得的養份分享給更多老師。

在台東,三民國小和平分校的林家輝主任和陳豪毅老師,試著以共學群的方式帶孩子學習,從幫助孩子完成作業開始。因應偏遠小校孩子和家庭環境的特質,老師不以課後輔導的方式延長孩子在校的時間,而是參考部落生活經驗,找一處空間讓孩子聚在一起, 面向大海一起寫作業;從中讓學生學習自主自律,培養獨立的能力,也彼此互相支持; 老師們也構想運用共學群的機制,帶學生走向親近自然的學習。

「一個人固然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共學群機制不只讓老師發展自身帶領團隊所需要的領導力,也在互信、分享的原則下建立更多連結,成為彼此成長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