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夢想與感動的創作力 ─ 公東高工木工營

台灣第一道陽光升起的後山,有一所揚名國際的技職學校,它是台灣優質木工的搖籃、締造台灣傢俱產業的重要支柱。它以歐式學徒制奠定基礎的教學傳統,訓練出來的學生還沒畢業,就有企業搶著要。在出生率陡降、學生人數大幅減少、學校不得不減班的2012年,它竟然獲教育部核准恢復木工科,是近年來復科的首例。

這所學校的第一棟校舍聖堂大樓,是台灣第二棟現代建築,四層樓的清水模構造,今天來看仍很前衛,頂樓的教堂有臺灣版「廊香教堂」之稱,興建時間相近於現代建築巨擘科比意聞名於世的系列作品。在台灣僅能從有限的書本和雜誌汲取現代建築養分的年代,「公東的教堂」是有志建築的學子必定要朝聖的作品,是孕育台灣現代建築重要的起源。這所學校就是位於台東的「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簡稱「公東高工」 ,是天主教白冷會在台第一任會長錫質平神父一手催生創立。

這是不久前才出版的《公東的教堂》一書所描摹的「公東高工」。

(影像/范毅舜。提供/本事文化)

《公東的教堂》是公益平台嚴長壽董事長近期唯一專文推薦的書。他在序中述說近幾年來,不管是藝術家朋友、社會名流或總統夫人,在他的引介下,都相繼參觀了他心目中花東建築歷史最精華一頁的「私密景點」公東教堂。每次的拜訪,都讓他都駐足許久,抱著最虔誠的敬意緬懷這些海外神父與志工們的遠見、格局與愛心。承蒙公東高工藍振芳校長的慷慨,讓他們得以盡情一覽這座具備柯比意美學建築的全貌。每次在教堂裡,想起這些來自瑞士的宗教家,以他們幾十年的年輕歲月,對那個時代的花東用心珍惜,以超乎常人的身體力行照顧著偏鄉的居民,由衷感佩懷念。

當年,錫質平神父在苦思如何協助花東青年改變未來的命運時,深知唯有透過優勢教育才能徹底幫助一個人改變現況,也只有找到可以超越台灣西部技職教育一技之長的能力,這樣的教育「才能不為人所奪」。於是錫神父引進德語系行之有年的、類似台灣早期技職學校的「二元教育系統」,以他瑞士家鄉的人脈及機械與工藝的優勢,人數最多時竟然發動了二十一位有專業證照的志工老師遠從德國、瑞士和奧地利來到台東,從思考台東當地學子適合發展的強項出發,帶來許多歐洲優秀的技術,教導孩子們水電、木工、機工等。在這樣的國際教育團隊的支援下,公東高工某些科系的實力甚至遠遠超越西部的技職學校,不但為青年學子在那個艱困的時代找到了自信與生存的關鍵技術,為孩子培養謀生能力、打造其未來的路,更是公東高工在當時扮演的歷史角色。

(拉黑子以無框架學習帶給學員不同的創意思維)

公益平台自2012年起也與公東高工有許多密切的接觸。我們邀請擅長運用複合媒材、將拾獲的物品當成創作主要元素的藝術家夫婦許偉斌與曹世妹老師,以及來自花蓮港口部落的阿美族藝術創作者拉黑子,為公東學生舉辦三場漂流木木工營。例如,改造「Hotel ONE」台中亞緻大飯店淘汰掉的餐椅;學生驚人的創造力,賦予了廢棄傢俱新的生命。藉由這樣的方式,啟發偏鄉孩子的天賦、讓他們從擅長的事物裡找到自信、建立謀生的能力。

2013年1月24日至30日所舉辦的「ART Alliance應用生活文化創作營」,是公益平台與公東高工合作的第三場漂流木創作營,公東高工藍振芳校長不只無償提供校內專業的操作機台、器具與寬敞廠房作為教學後盾,並邀集校內22位優秀學生積極投入創作,有的甚至已經第三度參與。這場創作營係屬「AIT美國在台協會」與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共同推行的「ART Alliance」藝術平台網路推廣行銷執行計畫的其中一項。為了推展花東地區獨特的漂流木創作技藝展現,期盼藉由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讓花東的工藝技術與文創能力與世界接軌,同時希望透過漂流木創作營,讓參與的學員能親身感受什麼是兼具「實在」、「實用」與「手工溫度」的作品,進而喜愛珍惜手工藝品獨特的魅力與感動。

(作品名稱:休閒午後 | 創作學員:李泓萱、蔡佳芸、邱建豪)

營隊指導老師拉黑子運用廢棄素材-漂流木為創作素材,以「無表操課」突破學習框架,讓學員直接從生活中去尋找感動的創作靈感。他說,台灣的教育就是有太多的限制,這些限制把許多事情都框限在二元的「對」與「錯」而 失去彈性,只要學生與教學者的教學步驟、邏輯思考不同,就被認定是「錯」的,並以扣分處分,久之,學生將對生活事物、甚至是生命失去感動的能力,『沒有感動的能力,就不會有做夢的能量』,不敢挑戰靈感與創意,同時也就失去創作的能力。但仔細想一想,有時候,我們所認為的「錯」,只是我們自己的成見,「錯」不見得是「真的錯」,它也許代表另一種無限的可能。

拉黑子更進一步與學員分享,人一生的蛻變就猶如漂流木一般。漂流木的身上攜帶著大自然撫觸洗禮的痕跡,以別有況味的線條與形體來到我們手中,我們應以一種敬畏的心去珍惜、去體會,同時觀察、感受它的流浪生命,將那些簡單純粹的生命跡痕保留,捨卻多餘的人工穿鑿與切割,以手工與時間慢慢進行打磨拋光,在砂輪機的高速運轉下,將創作者的熱情轉化為溫潤木頭的光澤與熱能,一遍又一遍地撫平漂流木的辛酸,一次又一次地帶出讓人動容的觸感。於是,漂流木最原始的生命紋理,在創作者的用心對待下,終將幻化成擁有美麗生命故事的作品,然後以它那深淺環繞的紋理,與觀者展開靜謐無聲的對話,進而呈現出自身獨一無二的價值來。

(作品名稱:手掌心 | 創作學員:周芷嫣、祝薐帆)

7天×42小時×22位學生×9組團隊,在截然不同的創作思維中,誕生了12件令人亮眼的動人之作,特別的是,這12件作品所使用的漂流木為同一根樹幹,雖然分開設計成12件不同的作品,但合起來卻是同一個生命。

對於歷屆學員的作品,公東高工會在學校開學時搬到講台上一一介紹,全校師生都一致受到感染與震撼,甚至美容美髮科的學生也突發奇想,希望由兩科學生共同合作將漂流木改造成引人矚目的高跟鞋造型。藍振芳校長以無比欣喜的口吻說:「公東高工向來以做工精細與線條精準的傳統傢俱為口碑,歷經三場漂流木改造工作營的激盪與啟發,讓學生作品融入以往最缺乏的藝術性與設計概念,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故事性與生命力,至於作品的創意度則是一屆比一屆更讓人驚艷。除此之外,由於營隊所注入的活水,讓所有人都看見了新希望,一度停辦十多年招不到學生的『傢俱木工科』,竟然再度復科且報名者眾。公東高工將會持續舉辦漂流木工作營,讓這份創意活泉源源不絕!」 

(「ART Alliance應用生活文化創作營」圓滿落幕,公東高工藍振芳校長、指導老師拉黑子,學員與12件作品)

驀然回首,近一甲子之前,在那個民生貧瘠的時代,偏鄉年輕人只有離鄉背景才能改變現況,瑞士來的神父們為孩子培養技藝,找到離家生存的路。而隨著時間的挪移,曾幾何時花東成為了台灣的最後一塊淨土,在這個自然、生態、原住民文化豐富的地方,許多年輕人卻只能選擇離開家鄉一途。而公益平台所努力耕耘的反而是為離家的遊子「保留一條回家的路」,雖然作法上看似違背,但其實卻與錫質平神父當年為孩子搭建自信與生存的路,是為殊途同歸。公益平台也期盼在漂流木營隊的教學創作下,帶給學生更多的省思與感動,以一種截然不同的創新思維,突破過去對於傳統木工藝品的故有印象,開發出東部地區既豐沛又壯闊的文創發展潛能,為花東學子打造不一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