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花東青少年英語生活營

花東偏遠地區普遍缺乏英文資源,為使學生有更多機會開口說英語,進而了解學好英文就如同為自己打開一扇通往世界之門,每年公益平台的英語營讓花東學生有不同於英語課堂的學習機會。

英語營已是第七次舉辦,每年招收的 160 名 小五至國二學生,大多來自花東偏遠學校;今年參加的 73 所學校中,台東與花蓮學生 人數為三比二。營隊從生活、課程及興趣等 面向讓學員接觸英文,進而了解英語在日常 生活中的實用性。美式英語課程、興趣選修 課程、主題活動及生活教育是營隊四大主軸。 經過多年與各學校合作的經驗,今年挑選了 其中幾個長期合作的夥伴作為種子陪伴學校或單位,未來也將持續分享基金會各項計畫 並深度連結,希望藉此伸展陪伴的觸角,讓 種子單位的學員能透過長期陪伴而得到持續 學習英語的機會。 每年志工規劃的活動都是在既有基礎上精進 每個環節的執行,並增加新的學習元素。今 年全新活動有 Hour of Code™ ( 一小時玩程 式 )、線上閱讀與拔河。隨著各國在過去幾 年啟動程式的扎根教育,但偏遠地區教育資 源仍無法全面達到,因此自然科學課安排了 Hour of Code™,讓學員體驗程式遊戲,主動嘗試、解決問題。

學員睡前由志工陪伴閱讀英文故事書 (Reading Program) 一直都是營隊的重點活動。為了延續營隊結束後學員的閱讀習慣,今年導入線上閱讀資源,除了閱讀,還能跟著它練習發音、口說、互動遊戲等,讀後小測驗更有助於學員了解閱讀內容。

營隊下午的操場總是傳來尖叫與加油吶喊聲,學員與志工正進行拔河 PK,當哨聲響起,雙方一來一往為自己隊伍爭取榮耀,「我覺得我們很努力了,大家很厲害了,有第二名!」學員說拔河讓他們團結,也看見了正向樂觀的態度。為了讓大家見識專業精神, 還特地邀請了數度獲得世界拔河比賽獎的景美女中拔河隊在志工培訓時親臨指導。

今年開營前的尼伯特風災讓營隊場地受到影響,為了因應場地受災狀況,志工立即對各活動展開全盤性討論,並提出備案,在營前撥打關懷電話確認學員安全及交通接駁。風災雖然影響了空間卻更強化了營隊向心力。

營隊結束後四個月,指導老師林玉芳帶著志工,拜訪花東學校和課輔單位,關心學員持續學習的情形。一位學員從過去英文不及格進步到可以考九十分,志工哥哥姐姐的鼓勵,是很大的求好動力。對志工來說,即使並非第一次到部落,此行所見偏鄉學習資源的缺乏、老師為了讓學生看見外面世界的無私付出,還有學生強烈學習的動機,在在衝擊著志工。歷任組員、組長、營長的志工 Judy 探訪後說,「志工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 會印在學員腦海裡,當他們需要的時候,這些回憶即是他們的力量。」

志工與學員彼此因為雙向學習而帶來不同觀念的啟發與成長。期待每一份正向的行動與影響能為花東的永續帶來更多的可能。

蛻變

志工在服務中磨鍊領導力、縝密思維、溝通、表達力,還有...... 打破舒適圈的勇敢:

過去半年的志工生活,像是探險。帶給我的不只是感動,更是想法和價值觀的改變。出隊之前,準備工作十分繁重,組內的志工都十分緊張且備感壓力,因此我從未對出隊有任何的想像或期待,只想把分內的工作做好。但營隊一開始,看到 campers 的剎那,我才驚覺自己的角色是多麼重要。某種程度上我們的思維都被模式化,進大學要參加社團、考碩班、畢業後考公職、進大公司。在英語 營,我認識了來自各地的大專生,也聽了花東小朋友的生命故事。他們的生命和文化讓我放下對生活和未來的既定想法;更了解自己,更勇敢擁抱不確定的寬廣世界。

生輔組志工 Tiffany

這是我第一次當志工,一直認為「志工」和我沾不上邊,但從二月到七月的培訓戰役, 每位志工從不認識到成為默契十足的團隊, 最後 15 天不分日夜為營隊努力,我發現自己蛻變了。有人問我,營隊在做什麼?我想是讓 campers 了解英文沒有想像中可怕。許多原住民 campers 不懂英文,卻能隨口哼出流行的英文歌曲,他們的潛力是多麼的大,卻缺乏舞台。大環境的問題我現在做不來,只能靠著微小之力激發他們對英文的熱情,讓他們知道,你們的潛能遠遠超越你認為的。英語營不只是 campers 會改變,蛻變的還有自己。

活動組組長 Oli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