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台東翻轉教室工作坊

對於「偏鄉」而言,多數人的印象停留在孩子們對於營養午餐的需求,然而,城市與偏鄉形成的「差距」, 才是我們應該深入了解的。

偏鄉的經濟弱勢比例高,形成貧富差距,家庭功能普遍微弱,在這樣的世代循環下,孩子很難脫離充滿危機的未來。每個孩子的領悟力與學習方式截然不同,相較於都市,偏鄉孩子基本學習能力的差異化,造成學習程度的落差,更別談論課堂內學習進度的快或慢。讀書可以遠離貧窮,但「讀書」的意義,不應僅止於取得文憑與好工作,而是透過學習視野的延伸,讓孩子們看見世界的美好與生命的價值,透過老師的帶領與陪伴,正是引導學生養成正向品格、人文、生活素養的關鍵。

翻轉的定義從 80 年代的翻轉教室開始,重新詮釋老師與學生的角色。近期,翻轉教學一詞,旋風似的炒熱了全台灣的教育界,我們看見在教學現場的老師們,個個帶著信心,鼓足了勇氣,準備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翻轉風暴。其實,翻轉並非推翻傳統, 改變並不代表原來的不適當,而是老師們在面對不同程度及學習能力的孩子,能透過適當的教學方式,給予適當的學習空間,順著孩子的成長步調,培養他們自主探索的能力。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於 2014 年 3 月在台東辦理縣內翻轉教室工作坊之後,桃源國小鄭漢文校長開始招集 6 所縣內學校 ( 桃源國小、和平國小、賓茂國小、太平國小、加拿國小、新港國中 ),帶領校長、主任與老師成立工作坊,嘗試以數學科開始,由均一教育平台導入翻轉教學的實踐。10 月開始,由和平國小施琇瑩校長與賓茂國小朱慧清校長共同規劃與帶領,在花蓮南區、台東與屏東北區成立 9 個區域的初、進階實踐型工作坊,6 個學校的種子教師,分別在每個月至各區域將親身經驗與教學現場的老師們分享,定期的聚會讓十人以內的工作坊,有別於百人的研習營,每次的討論、分享、實作,透過種子教師的帶領,建立信任的對話空間,試著以教學案例彼此交換教學心得,落實於教學現場,透過不同教學現場的經驗分享, 激發老師思考教學的創意,及面對教學困境心態的轉換。

過程中我們了解「經驗」無法複製,透過每所學校老師的背景及專業能力,能影響學校發展的方式及需求,「分享」是為了讓大家看見教學現場的案例及樣貌,關鍵在思考的方式,找到對的元素就能創造屬於各校的教學特色,就如同面對獨一無二的孩子,沒有一種方式能同時滿足課堂內的所有學生。

2015年,基金會將延續以翻轉教育的思維核心,更貼近台東教育的現況,整合規劃各領域觀念性與實作性課程,以校為單位,邀請校長、主任、老師,從校本問題、行政端與教學現場,各角度來思考與努力,共同為孩子打造一個適合互動學習的教學空間。

偏鄉最缺乏的資源是「對的人」,當孩子踏進校園接受國民教育開始,父母不再是唯一陪伴孩子的學習對象,老師的身教與言教更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是非判斷,在養成教育的階段,培養學習基礎的工程何其重要。我們相信,當老師重拾教學的熱忱,孩子將有機會自信地學習與發展,老師無私的付出、因材施教,每個孩子不同的天賦被發掘後,將可帶領孩子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培養孩子能為自己負責成為具有自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