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江賢二藝術推廣

2020 年 3 月 28 日至 6 月 28 日,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江賢二:回顧展」,這是江賢二老師至今創作生涯中,最大型、也最完整的展覽。三個月的展期共吸引近 125,000 人次參觀,創下疫情期間藝術家個展的紀錄。江老師創作不懈,作品風格多元,具有普世性的精神與美感。公益平台連結基金會網絡,協助將回顧展推廣給不同的族群;籌辦中的「江賢二藝術園區」,公益平台也將以行政專業全力支持。

對內在和藝術的極致追求 

回顧展由王嘉驥策展人梳理江老師各階段生命 經驗和創作脈絡,「熟能生巧是藝術的致命傷」,江老師為了維持創作的敏銳度,幾乎每 五、六年就變換一個新系列,創作 50 多年來累積了可觀的作品。此次展覽精選超過 200 件經典作品,包含向藏家借展,難得一見的作品,以及尚未發表的新作。江老師自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時期,即開始抽象繪畫創作之路。1967 年前往巴黎,翌年轉赴紐約,此後旅居海外 30 年。江老師形容那 30 年是掙扎和孤獨的,他自外於百家爭鳴的藝術圈,封窗作畫,專注於對藝術的極致追求。早期的作品幾乎全是灰黑色調,而油彩濃厚的肌理也反映其苦澀的生活和內在。直到 1982 年創作出《巴黎聖母院》系列,他才肯定藝術是自己可以走的一條路。1998 年,江老師因年邁的父親而返台定居,陸續完成了《百年廟》、《銀湖》等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2008 年遷居台東後,受到大自然的啟發,一輩子關窗作畫的他,在台東的作品融入了大地中繽紛的色彩,無論是創作材料、方法和用色都與以往截然不同,也反映了藝術家豁然開朗的心境。

策展人以回溯的時序,引領觀眾走入江老師的藝術世界。北美館一樓展示定居台東後的作品,其中江老師特別為挑高 10 公尺的主要展間創作全新的《金樽》系列,展現台東畫室所在地 —— 金樽的四季。前往二樓,時序逐漸遞減,從返台十年到紐約、巴黎時期的作品。作品色彩彷彿被抽離一般轉為深沉,呈現藝術家內在和創作的轉折。最後一個展間,除了早期作品之外,江老師特意安排了以鐵絲為媒材、搭配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的《金樽/淨化之夜》立體裝置作品,與學生時期創作的《尋》與《茫》作品相呼應。這兩件已因颱風而損毀的早期作品,有著碩大而空洞的人臉,嘴唇上和畫作滿是釘痕與縫線,是江老師年少時對大環境和心境的寫照,而《金樽/淨化之夜》作品便是藝術家累積一生的經驗後,將《尋》與《茫》用 更成熟的立體雕塑方式呈現。江老師說:「我希望觀眾和我一起經歷了早期創作的悲傷與苦悶。在展覽結束以前,又回到我的創作初衷。這件作品,讓我回到了創作的原點。」 此外,江老師特別鍾愛親手佈置的「冥想空間」展間。這個小展間共展出 70 多件八〇年代迄今陸續創作,卻從未展出的小品。江老師說:「創作是一件非常私密的事情,看著這些作品,感覺就像是慢慢翻自己以前的日記。」

公益平台幕後支持 開啟與觀眾的對話

展覽舉辦之初,許多民眾對於江賢二並不熟悉。為了提供親近江老師藝術創作的多重視角,公益平台投入一系列的推廣工作。除了開設官網及社群粉絲頁、接待貴賓導覽;也推出「Bring a Friend 紀念票券」,鼓勵觀眾邀親友同行或回流參觀;而引起最大迴響的,則是網路互動活動「江我拍進你畫裡」。
這項活動邀請觀眾發揮穿搭巧思,到展場與作品合照。由於江老師的創作風格多元,從黑灰白到眾彩繽紛,從孤寂到奔放,許多人找到有感的作品,用心準備服裝,讓自己與畫作一同入鏡,共吸引超過 500 件攝影投稿,照片在社群網路 上分享擴散,成功吸引年輕觀眾入館參觀。

配合防疫措施,展覽初期北美館暫停了各項導覽和教育推廣活動,為了讓觀眾在欣賞抽象藝術時,能更深度地與藝術家產生交流,公益平台邀請志工和江老師合作錄製語音導覽,襯上與各系列作品內涵相關的古典音樂,提供觀眾觀展多重感知的體驗。江老師熱愛古典音樂,他的創作也深受古典音樂影響,以此為發想的「春・響音樂宴」邀請鋼琴家吳亞欣與大提琴家高炳坤演出,於疫情稍緩時,讓觀眾在展間內體驗了一場藝術跨界交流的小型音樂會。 

此外,結識江老師多年的嚴董事長也擔任「展覽漫遊」講者,他形容江老師:可以一點都不減少對藝術的執著、堅持,但在為人處世上,又極為寬厚大度。當導覽隊伍在江老師為2001 年美國九一一恐攻事件有感而作的《對 永恆的冥想 01-01》前停駐時,嚴董事長描述畫作上直接以中、英文寫著慈悲、尊重、同情、 和諧 ......,反映出江老師對社會的關懷,「在疫情蔓延全球的此時,這件 20 年前的作品何嘗不是今日我們面對嚴重疫情的祈願。」

江賢二藝術園區 一個進行中的計畫 

八〇年代,江老師住在紐約長島臨大西洋的 East Hampton,當時他便構想每年夏天開放自己的畫室,讓民眾有機會和自己一樣被大自然的美所啟發,也作為藝術家對社會的小小貢獻。然而這項計畫因為返台長住而暫時擱下,直到 2008 年江老師遷居台東金樽,大自然注入的豐沛靈感,讓他重新燃起打造一處園區,將藝術、建築融入自然美景的念頭,並希望供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在此駐村。

經過多年的醞釀,「江賢二藝術園區」終於啟動建造。藝術園區新擴建的建築群主要以江老師在 2007 年所創作的鋼雕作品《13.5 坪》為原型,委託德國林友寒建築師事務所、台灣清水建築工坊廖明彬董事長,以及台東黃文榮建築師共同協作整合,加上嚴董事長帶領公益平台 夥伴的支持,以創意溝通的文化平台為定位,共同集思廣義,預計以二至三年的時間完成,對外開放。 

藝術園區除了作為江賢二藝術推廣的基地外,更以帶動花東走向國際為使命。花東原本就有著豐富多元的藝術元素,以及原住民族群的傳統文化、歌謠及舞蹈元素,有十足潛力能夠發展 成具有國際高度,卻又完全展現東海岸特色的藝術新聚落。而位於海岸線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與跨過海岸山脈的池上藝術村,正好兩相呼應,花東成為國際知名的藝術節地標,必將指日可待。

01 《金樽》 由春、夏、秋、冬四幅畫作組成,多元媒材全部來自生活環境中的元素 
02 《德布西 — 鍵盤》 反映年過七十後,對音樂與視覺藝術隨心所欲的轉化 
03 《銀湖》 以面對創作絕境的意念,在壯闊或寧靜的畫面中,達到畢生追求的藝術精神性高峰 
04 《百年廟》 系列融合東方文化和西方技法,自故鄉元素提取出跨地域性的普世美感 
05 《巴黎聖母院》、《遠方之死》 是首度自我肯定之作,傳達出不同於西方極簡思維的人文溫度 
06 《淨化之夜》 最初的靈感源於荀白克同名樂曲,其後成為一生的創作命題 
07 《金樽/淨化之夜》 運用台東畫室擴建為藝術園區時,工地板模拆除下來的鐵絲,佈建成 2 公尺見方的立體作品 
08 冥想空間 展出 70 多件八〇年代迄今陸續創作,從未展出的小品

江賢二:回顧展

■ 參觀人次 124,949人 
■ 各類媒體報導 147則 
■ 「江我拍進你畫裡」活動 共200多位觀眾,逾500件作品參與 
■ 語音導覽 2020/5/20上線,APP下載次數新增3,475次 

「江賢二:回顧展」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公益平台協力推廣

特別感謝臺北市立美術館、王嘉驥策展人、23位借展的藏家、藝術和媒體領域的朋友、臺北市立美術館和公益平台的志工,以及每一位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