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傾聽展開連結 —「傾聽者計劃」守護青少年心靈
當憂鬱症名列全球三大疾病之一,是造成失能(disability)疾病的首位,在台灣,青少年自殺率也逐年增加,15-24歲爬升尤為顯著,僅管有校園輔導防治網,但校方心理輔導資源或是顯現心有餘而力不足或僅是杯水車薪(註),無法阻擋這個爬升的趨勢。
青春期是憂鬱症好發的年紀。除了受賀爾蒙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和大腦正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外在的學業壓力、同儕互動、家庭關係以及對未來的茫然,都是帶給他們壓力和憂鬱的因素。青少年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只要學習調節,大部分能在跌跌撞撞的摸索中平安成長。然而,有些孩子可能受基因或成長經驗的影響,長期處於情緒低谷,甚至罹患憂鬱症而影響課業與生活,這時候就需要身旁的師長敏銳地觀察、陪伴。
學校是家庭之外,青少年最密切活動的場域,老師處於心靈守護的第一道防線。為了減少青少年憂鬱問題,公益平台「傾聽者計劃」希望協助新手老師縮短試誤的過程,透過自學基本的傾聽和覺察能力,及時觀察到學生的異狀,接住墜落的心靈。
Friendship Bench(友誼長椅)的啟發
在非洲辛巴威,一個看起來幾乎不可行的方案:培訓社區中的老祖母成為傾聽志工,竟發揮了預想不到的成效!老祖母在社區的長椅上和求助者會面談話,她們不是專業醫療者,但她們「傾聽」、陪伴受憂鬱困擾的人釐清自己的問題,重拾掌握生活的能力,成為社區中心靈守護重要的力量。
有一天晚上,辛巴威精神科醫師─奇邦達(Dixon Chibanda)接到100英里外急診室的來電,電話那頭的醫生表示奇邦達治療過的一名年輕患者企圖自殺,他需要奇邦達的協助,確保患者不會再試圖結束生命。奇邦達和患者的母親通話,請她在孩子出院後,一起前來診所重新評估治療方案。一兩個星期過去了,始終沒接到消息。最終,奇邦達接到了電話:孩子已經在幾天前自殺了。「你們為什麼沒有過來呢?」,母親回答:「我們出不起到你診所的15美元車票。」
辛巴威有1600萬人口,卻只有12位精神科醫生,奇邦達醫師知道傳統的心理治療遠遠無法滿足需求,他希望在各社區裡建立就近的資源,因此提出培訓老祖母,教她們談話治療中的傾聽、同理等技巧,並有專人督導,確保必要時將患者轉介到專業資源。這項名為「Friendship Bench」的計劃始於2006年,經過追蹤研究,證實和患者有共同文化背景的老祖母們,更能讓患者引起共鳴,打開心扉傾訴。老祖母運用她的人生智慧,甚至做到精神科醫師也難以達成的成效。
Friendship Bench後來推廣到美國、加拿大等地,也啟發了公益平台於2018年在花蓮大地震後支持「七公里的幸福街坊」團隊投入災後心靈重建工作,並且居中串聯長期關注青少年憂鬱防治工作的敦安社會福利基金會與花蓮團隊合作,試著建構「傾聽者」培訓課程及陪伴模式。
新手教師123 專業者提供的指南
世界倍速地改變,嚴長壽董事長觀察到網路帶來便捷的同時,也讓年輕人失去了人跟人相處的能力。2012年他接手營運台東均一中小學(現為均一國際教育實驗學校),近距離看到網路世界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自我認同、人際問題等面向的影響,情緒教育成為教學現場重要的課題。他觀察到有不少的偏鄉教師年紀輕、社會歷練淺,還不熟悉學生學習特質,除了教學專業,也摸索班級經營及與家長溝通的模式。在這個階段,資深老師及專業者的經驗傳承對他們而言非常珍貴。
2021年公益平台重啟傾聽者計劃—「新手老師 123」系列影片,希望藉由影片的普及性,讓師長甚至學生,學習如何於第一時間覺察身旁同學的心理狀況,讓心情低落的學生早日走出低谷。此計劃邀請心理諮商專家和教育工作者錄製,從為個人帶來啟發的「傾聽基礎知能」、「讀懂青少年」的觀念心法,到有助於和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連結的「班級經營」三個面向,讓老師在和學生互動前先認真傾聽,了解學生的情緒與壓力後,能夠自我安頓,進而指引孩子學習因應情緒和壓力。
指南1 : 從傾聽開始 - 心理學博士陳永儀
身為臨床心理師,「傾聽」是她工作上必備的專業,她也直言傾聽是「相當消耗能量的」。影片一開始,她拋出問題:「傾聽對一位老師而言,是必要的嗎?」要回答這個問題,也許先回歸到「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來討論。
她分享自己的故事:小時候不愛念書,曾經上課愛講話而挨了老師一頓打。然而當天下課時間,老師卻找她一起走一段路,聊聊最近生活學習的狀況,最後還為她買了最喜歡的蘋果牛奶。老師在教學之外還費心了解學生,這成為陳永儀教授一段鮮明的回憶。「生命的改變和發展的發生,是在學校裡知識取得的幾個點之間,靠著老師的關懷和傾聽,讓我能夠把知識跟現實,跟人生連結起來。」
傾聽、自我覺察、壓力源、情緒、溝通是陳永儀教授和傾聽者分享的五個必要知能。從大腦科學、認知心理學的專業出發,也讓大家更加了解自己。
指南2 : 讀懂青少年 -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
許多人問他:現在的孩子是不是越來越難教,越來越焦躁易怒?曾擔任彰化高商輔導教師、輔導主任,有近十年校園輔導資歷的陳志恆老師首先提醒,受到賀爾蒙影響,青少年難以為自己的情緒踩煞車,大人不妨告訴自己:孩子不是故意的。
此外,青春期叛逆、敏感、難解的言行背後,其實有著獨立的渴望。自我價值感、歸屬感、獨立自主是他們的三大心理需求,叛逆期也是孩子正在學習邁向獨立成熟的過渡期。
需要留意的是,青少年遇到困境不一定會告訴大人。根據董氏基金會2018年針對台灣六都國高中生的調查,13.3%青少年「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但會因「情緒問題」而求助輔導老師的學生僅約 1%。「這不代表青少年不希望大人的協助,他們可能不斷地透過各種方式發出求救訊息,而我們是不是聽懂了、看到了?」陳志恆老師提供過度焦慮、過度憂鬱、飲食失衡、睡眠失調,以及失序混亂這五項觀察指標,幫助師長更敏銳地判別孩子是不是遇到危急困境。
他也提醒,陪伴之前師長們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課—先安頓自己的身心。自我情緒安頓的能力越好,陪伴孩子的能力就越好,而孩子在過程中也會學到有效的自我安頓方式。
指南3 : 班級經營起步走 - 台北復興高中校長劉桂光
當孩子感到安全、被理解尊重,才願意敞開自己,師長才有機會跟他做比較理性的討論,對孩子產生影響力。班級經營涵蓋的層面除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也包括實踐互助、共好、利他精神的同儕關係,以及邀請家長作為教育合夥人的良好親師關係。影片這個單元由二十多年教學資歷、長期耕耘生命教育、被孩子稱呼為「光哥」的劉桂光校長,與北大高中的羅先福主任(阿福老師)及桃園新屋高中王保堤老師(巴迪老師)共同分享班級經營策略。
桂光校長強調班級經營的根本是核心理念,並在每一天的教學中,逐步建構出具個人風格的班風。班級經營和學科教學一樣,都需要不斷的精進專業,讓自己的教育理念越來越堅定,讓帶班的心態與方法與時俱進,在和學生一起成長的過程中,也幫助學生長出解決問題的自信和能力。
許多老師與家長溝通出現壓力時,不知不覺地將家長視為對立面,但雙方的共同目標都是希望孩子獲得好的發展,因此不妨讓家長成為教育夥伴,共同發掘孩子的特質。
從傾聽開始,了解每個孩子的獨特性
陳永儀教授豐富的人生閱歷打破了一般對臨床心理師、大學教授的印象,恰好是「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代言人。她曾經是美國西點軍校首位台籍教師、做過救護車的急救員、鎖匠、Uber driver,因著對人的好奇,在不同的職業中創造生動的歷程。這些都和她自身不受既定框架的成長經驗有關。「我在學校的成績一直都不是很好。但我的導師們對於我個人生活的關心跟傾聽,到現在我都沒有辦法忘記,也讓我知道並不是每一個決定都必須要有一個目的,必須要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而能夠有一個很好的機會跟環境去學習做自己,嘗試我想要過出的人生。」
已實施兩年的新課綱提出適性揚才、終身學習成就每一個孩子的願景,然而在長期升學導向的思維下,若家長仍以單一的目標期許孩子,孩子也用單一的目標設定(或限定)自己的未來,可能是孩子抑鬱無歡,提早對人生失望的原因。面對未來世界,家長不能再用「後照鏡」看孩子的未來,而必須跳脫自己的經驗值,扮演一盞「探照燈」照亮孩子迷茫的前途。老師與家長的傾聽,能幫助孩子度過情緒風暴或壓力,更可以從中了解孩子的特質和天賦,幫助孩子探索未來的方向。
傾聽者計畫
YouTube影片 | Podcast | 強大講者群簡介
【註】
-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憂鬱症名列2020年全球三大疾病之一
- 2019年衛福部國人死因統計,15-24及25- 44歲年齡組自殺 死亡皆排名第二
- 校園輔導防治的挑戰:
2014年教育部頒布「學生輔導法」,確立輔導三級防治機制,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每校設置輔導教師、增置專業輔導人員,而各縣市教育局則設置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有專任心理諮商師、社工師,以駐點責任區的概念,負責學區內更複雜困難的個案,視需要轉診醫療院所。
這項政策強調提升教育人員輔導知能以及強化輔導網絡合作,讓學校輔導工作更加專業化。然而,校園輔導工作仍面臨許多挑戰,例如:輔導室工作除了學生諮商輔導,多半還需執行活動推廣、演講籌備等行政庶務,接觸個案時間有限,時常呈現「有心無力」的狀態。而部分家長或學生對於「輔導室」的功能有所誤解,認為去輔導室是「有問題」的學生,導致有需求的孩子無法及時求助。另外,輔導大致包含「生涯規畫」與「心理健康」兩個範疇,然而在長期的升學導向之下,所謂的「生涯規畫」也常常被概約為「升學規畫」,而學校關於心輔的知能和態度,也大大影響輔導室的是否有效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