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道超車」讓他們蛻變成長——均一海外留學計畫

不要為孩子的未來設限,也不要認為過去你既然是那樣受教育的,你的孩子也該接受這樣的系統……由於世界不斷在變,這樣的看法可能是錯的。你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在不同層面的發展,幫他們找到才能和興趣,讓孩子創造自己的人生——畢竟你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世界的教育部長肯・羅賓森(Ken Robinson)在《讓孩子飛:別讓僵化的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一書對於所有家長與教育工作者的提醒。而在台東的均一國際教育實驗高中(以下稱均一)便是在相同的理念下提供孩子另一種學習的路徑,探索未來的方向。

2017年,嚴長壽董事長於均一提出具有「換道超車」精神的「創新留學教育計畫」,鼓勵孩子到海外學習,沈浸在國外語言和文化環境裡、拓展國際觀並提升自我。學生申請海外學習的路徑包括進入二年制社區大學(Community College)、專為16-19歲學生所設計的二年制世界聯合學院」(United World Colleges, UWC),或於四年制大學就讀。為此,嚴董事長在美國成立The Alliance Cultural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ACFI)非營利組織,聚集在美華人建立均一學生海外就學的支持系統。截至2022年夏天,五年過去了,均一共有22位學生前往海外9個國家留學;完成兩年學制的學生,有些選擇了接軌國外的四年制大學,有些回臺灣就讀大學。

探索豐富的知識版圖:王世安/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美國

目前就讀於美國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USC),主修電腦科學的王世安,是南非與阿美族的混血,剛到USC讀書時,學習的壓力讓他受到許多衝擊,甚至連自己所喜愛的計算機學成績都不盡理想,也因為性格較為內向,一開始在USC並沒有參與太多的團體活動。

在USC舉辦迎新會的那一天,他也掙扎著是否要參加,他回想父親總是鼓勵他不要侷限在自己的思維當中,於是決定去看看。結果,當晚他認識了一位教授並與他相談甚歡,就像久旱逢甘雨一般獲得一位忘年知己。後來回想這段經歷,世安很慶幸,當時有跨出那一步。

「再難,也就這樣了吧!」幾週之後,世安讓自己遠離躊躇不安的情緒,開始尋求教授在課業上的協助,到了第二個學期,他全科目都拿到了A的佳績,世安甚至用「重生」來形容他努力補強化學課的過程。另一個收穫是,他在USC選修了一門英語修辭與寫作課,原本在臺灣一英語只是他用來幫親友們翻譯的工具,上了課後他驚喜地發現:「英文不只是語言課⋯⋯語文的內涵既可以激發人心且富有美感,尤其在文化思路上學無止盡!」

均一的老師總是提醒同學要抓住機會,雖然有時說不準什麼樣的機會將在什麼時候出現,但只要你願意跨出去、敞開心胸,等待你的可能會是無窮盡的知識版圖。

打開觀看世界的向度:徐曼芸/United World Colleges 美國新墨西哥州蒙特蘇馬

「聚集不同國家與文化背景的學生,透過教育融合彼此間的差異,共同促進世界和平」,是世界聯合學院(UWC)的願景。全球有18個分校,在這裡讀書,就像身處在小型聯合國。去年,徐曼芸滿懷期待前往新墨西哥州蒙特蘇馬分校(200多位學生,來自90多個國家!),然而一開始她對自己的表現感到非常失望;那些在均一所培養的台風、表達能力與自信,都被打回原形。她不僅害怕開口說英語,連在走廊上聽到同學們對話的聲音,都會嚇得衝回房間躲起來。加上對授課方法的不適應,即便花好幾個小時預習,仍然無法充分理解老師講述的內容。所幸UWC多元包容的風氣,讓大家為非英文母語的她放慢語速,她才逐漸度過了適應期。

曼芸觀察到,即便UWC願意擁抱多元的聲音,許多學生仍追求自己的主觀正義,並未傾聽別人的意見。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衝突,她總會想起在均一國文課上,老師引用伏爾泰的名言:「雖然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儘管她曾經期待UWC是能發現改變世界的方法的烏托邦,但最後被改變的其實是她看待世界的角度,曼芸在UWC的心智成長,讓她能包容更多不同的聲音。用微小的實際行動,為世界做出些微的改變,是她最期待的下一步。

築夢踏實:谷法安傘・察安勒/South Puget Sound Community College 美國

察安勒的父母親都是藝術工作者,他從很小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母在舞台上表演,也很享受在聚光燈下的感覺。喜歡唱歌且有表演天賦的他,渴望能成為一名演員。

察安勒目前就讀South Puget Sound Community College(SPSCC),他分享到,在一個選修的戲劇課中,教授要求大家在十分鐘內解析劇本,並且和同學一起表演出來,同學們在讀過劇本之後,很快地就能理解故事脈絡並掌握台詞,然而「我還在傻傻地查翻譯」。這件事情讓察安勒產生了焦慮,「一段3分鐘的戲,我卻因為語言能力不足,日後試鏡時,便很可能落選。」他告訴自己,「這不是失敗,而是一次提醒。」

回想在均一時所接觸的藝術課程以及音樂營,堅定了他未來也想成為表演藝術者的墊腳石,也明白,當他踏出國門的那一刻,本該是改變自己的開始!於是,他更加努力把握機會,加入了合唱團、應徵了學校咖啡廳的工作,也加入campus activity board的校園策劃專案,希望藉由服務他人、組織活動、影片剪輯和戲劇演出,不斷的精進自己的各種能力,才能在機會來臨時脫穎而出。

到美國讀書一直是察安勒的夢想,他也會對自己提問:「夢想實現了之後呢?」也許現在的他並沒有答案,但它已非遙不可及。

找到安頓身心的方法——林歆恬/Franklin & Marshall College 美國

在均一讀完高二,申請上UWC荷蘭分校的林歆恬,完成UWC兩年的學業後,接著又申請到美國Franklin & Marshall College(F&M)四年制學院就讀。

進入F&M後,她很擔心自己比台灣同屆的同學多花了一年在學業上,當大家已經進入職場後,她才姍姍來遲,這些擔心讓她經歷了一段「青年危機」的困惑時期。

今年寒假,因為疫情的緣故學校一度採取線上授課,當時歆恬所在的地區與學校有時差,加上課程是高難度的應用微積分,在成績頻頻下降的狀態下,原本喜愛數學的歆恬相當受挫,不願就此被打敗的她告訴自己:「在放棄之前,再盡全力拼一拼吧!」結果,之後五次的小考都拿到了滿分!歆恬將自己不服輸的個性轉化為韌性,也意識到每個人的目標和起始點都不盡相同,先前她在乎自己晚他人一年畢業的問題,也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在就讀均一時,歆恬就非常喜歡山海課程,她把自己划獨木舟的照片設定為電腦桌布,能時時刻刻回想在均一時的美好時光。她回憶起在UWC時,有一位波蘭同學看見她的電腦桌布,驚訝於歆恬樂於親近山海及運動喜好,完全顛覆了他對東亞同學過於注重課業、只在乎成績的刻板印象。這是歆恬在多元包容的UWC求學期間,還能打破他人觀點的最佳收獲。

來到F&M,相對於UWC包容多元文化、注重理解與溝通的校風不同,固然相對少了社交生活,習慣獨處、喜愛游泳的她,藉由運動的幫助,她找到了與自己對話的方法,心態上的沈澱讓她變得更有勇氣、懂得安頓自己的身心,也更從容自在。

設定目標,超越自己

均一辦學宗旨為培養學生成為「有熱忱、有自信、獨立自主、具備生活技能、對社會有正面價值的世界公民」。國際部兼學務處主任白珮璇老師提到:「學校並非優先鼓勵成績最優秀、英文最好的同學到國外,而是要鼓勵那些在每個階段都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覺察不足而完善自己的同學,這才是『換道超車』的特質。」

從王世安、徐曼芸、察安勒及林歆恬四位同學的經驗中,可以看到他們面對挫折、調整腳步、努力精進的過程,我們期待在完成學業後,他們的超然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