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手造一艘船、做古老的阿美陶——在長濱的土地上 找回阿美族的文化傳統

阿美族藝術家Lafin Sawmah有一個美麗的計畫,他想藉由造船進行一個藝術創作,繼承阿美族的海洋文化。為了更具體實現這個計畫,不太會划船的他,還苦練三個月,跟其他部落的原住民組成了台灣第一支支架大洋舟隊伍「南島台東隊」,到新加坡參加國際賽事。「我想要繼承我們祖先的海洋文化,那種不畏懼、勇於挑戰的精神。」

他造一艘船,但意義又超越造一艘船,「很多南島民族都有造船的傳統,阿美族也是,我想用藝術找回阿美族的文化,對內是傳承我們的傳統,對外也可以跟更多南島民族交流。」

攝影 / Heidi Yip

Lafin:造一艘船,帶我回到祖先的文化裡

時間回溯到2020年,美麗的台11線海岸公路旁,一個大倉庫裡面靜靜的停泊著一艘船。船身上還有很多手工的刻痕,粗胚已經出現了,還沒有浸過海水。這裡是Lafin位於長濱的工作室。他說,他的祖先是海洋的民族,但是今天已經沒有人知道該怎麼造船,他從台灣森林裡挑選了一棵美麗的苦楝樹,用最純粹的手工,一刀一鑿,慢慢將樹幹化成四公尺長的船身。

Lafin是2009年莫拉克風災那年回到長濱鄉長光部落的阿美族青年,那一年的海邊堆滿暴風雨從山上帶下來的漂流木,「漂流木覆蓋了一大片海面,整個沙灘瀰漫木頭的香味,馬路上都聞得到。」那一年,Lafin結束「北漂」的打工,開始學習成為東海岸的木雕藝術家。

如果你從Lafin的工作室,沿著台11線海岸公路繼續往北開,會經過觀光知名景點「八仙洞」。「小時候看到八仙洞,不知道這什麼地方,裡面有住神仙嗎?」長大之後的Lafin自然知道,八仙洞跟八仙沒有關係,它是「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的發現地。」

「第一次到長濱遺址的時候,覺得那邊磁場滿強,我總覺得在這邊,好像舉行過很強的儀式,我相信祖先在那邊有做過一些傳統的活動。」然後Lafin問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這一群人他們去了哪裡?他們是不是做了船,航行到下一個地方?」

攝影 / Varanuvan Mavaliw 陳逸軒

許多國際研究顯示,南島語系的範圍北起台灣,南至紐西蘭,西至馬達加斯加,東至復活節島,從語言、植物、傳統儀式等等人類和植物學方向的考證,台灣很可能是南島語族的出發地、是一個人類偉大航程的起點。「我很好奇,如果台灣是南島的原鄉,那我們是用什麼方式去跟外面的世界接觸?我是不是可以用創作的方式做一艘船去找答案呢?祖先留下來的那種勇氣與不害怕未知的精神,應該也可以藉由這樣的方式繼承下去。」

為了造船,他有大半年的時間,白天創作,其他的餘暇時間都跟這艘船「對話」。他還數度前往蘭嶼,跟達悟族人學造舟。透過身體和勞動,建立自己和祖先的連結。他也邀請卑南和魯凱族的兄弟們一起協助調整船隻的平衡、自己部落的弟弟們,數度協助下水測試。「快要做好的時候,我甚至都覺得這艘船不只是一個航海的工具,它就像蘭嶼的達悟族兄弟說的,船是有靈魂的。」

Heidi:在古老的土地上找回製作阿美陶的傳統

Lafin工作的時候,他的藝術家太太Heidi Yip(葉海地)也在進行她的創作,長濱文化為Lafin夫妻帶來的,不只是一艘船。「八仙洞」被指定為國家的一級古蹟,因為考古學者在長濱的海蝕洞內,發現了大量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的遺物。他們說,有時候在生活中也會不小心挖掘到看似古老的陶片。Heidi形容得很浪漫,「我們是居住在一片古老的土地上的人。」

創作、攝影 / Heidi Yip

Heidi是香港出生、加拿大成長,最後從紐約來到台東的藝術家。跟Lafin結婚之後來到台東定居。台東海岸的日升月落、部落婦女的身影,都成為她畫作的靈感。「有一次在路上碰到一輛小貨卡在我面前緊急煞車,車上走下來一個穿著非常有草間彌生風格的原住民大姐!南島民族的美學完全表達在他們的生活裡。」在台東生活的經驗,讓Heidi的藝術創作有了更多元而樸實的發展。

尤其是這幾年住在長濱,「有時候生活中會去挖地、整土,經常在很淺的地層上挖到以前部落的人留下來的陶杯陶碗等器具。」這讓Heidi想到,如何能夠以她的藝術創作,保存部落族人過去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痕跡

2020年,她受邀在縱谷大地藝術季創作一件作品,這提供了她一個絕佳的機會。她邀請阿美族陶藝家Hani Caki協助,用阿美族的古老製陶技藝,做了一件作品〈溯土Revert to Earth〉。

攝影 / Heidi Yip

為了創作,Heidi跟著Hani採土、曬乾。然後邀請了許多部落婦女一起在工作室搗土、煉土到連夜不眠的野地野燒來製作陶。「那一次還滿震撼的,第一次試著用阿美陶去呈現作品,要用到很多人力。」部落婦女們聚在一起搗土、篩土,這些製作過程,都是千百年前阿美族就在做的事情。

〈溯土Revert to Earth〉這件作品,「以麻線來懸掛數百件陶片,創造一個多層次的圓形空間, 更是一場人類對於土地無盡追溯的精神儀式。」Heidi很感性的說,儘管燒製出來的作品是現代的,但Hani老師認為,他們其實就是在復育阿美陶文化。「我們長濱的人就居住在整個阿美族部落文化裡,或許透過土壤會傳遞某一些來自祖靈的共鳴或者訊息。」

從〈溯土Revert to Earth〉作品誕生至今,Heidi仍然不停的摸索傳統阿美陶的製作,也在工作室舉辦工作坊,邀請對陶藝有興趣的朋友一起用長濱的土來創作。

攝影 / Varanuvan Mavaliw 陳逸軒

Lafin:這艘船它有靈魂,它告訴我,你不要怕!

2022年9月底,Lafin的船幾經修正和測試,終於確定了正式首航的日期。當天清晨七點多,陸續有穿著排灣、魯凱甚至達悟各族傳統服裝的部落青年,來到長光部落的活動中心。為了這個隆重的日子,有人是全家出動,連家庭中的小孩子都穿上了傳統服裝,小小的活動中心籠罩著眾人期待的心情。

迎著台東盛暑的早晨陽光,十多位部落青年們扛起四公尺長的獨木舟,一步一步走向長光部落的海邊。「我跟部落的頭目和耆老們說,我要辦一個新船下水的祈福儀式,其實這個對部落來說,已經隔了很久沒有舉行。」

這樣的祈福儀式重新回到部落,對於Lafin有很重要的意義。部落族人們入山打獵或下海打魚前一定會準備酒和檳榔,向祖靈報告、感謝萬物,並且祈禱一切順利。這次格外特別的是,夏威夷的航海國寶級大師Kimokeo Kapahulehua也來到台灣,為新船下海祈福。他說,他們的祖先跨越大洋、航抵夏威夷群島定居,而這一切可回溯到至少5000年前的台灣。此次他受邀為阿美族的新船祈福,「像是回家一樣」。他領著Lafin和一起造船的族人們,走到海邊向大海祈福。「我們邀請天上和大海的祖靈們,跟我們同在,請祝福我們,也一起見證這個時刻。」

空拍 / 張峻嘉

感謝祖先把智慧都留在我的血跟肉裡面,感謝各個族群的好朋友跟兄弟,感謝這片土地跟這片海洋,謝謝大家」,Lafin語帶哽咽。

祈福儀式結束,部落青年再度扛起船身,緩緩往海邊移動。行進間,有人開始大聲唱起部落的歌謠,那是部落長輩們早年勞動的時候一起唱的歌,眾人的歌聲讓大家暫時忘記疲勞跟辛苦,更有力氣。

這是Lafin造的第一艘船,他說,「其實在造船的時候,還是有很多的緊張跟擔心,我甚至會害怕它的水性好不好、它能不能帶我航行到外海去?」這些煩惱能不能隨著歌聲忘記呢?

大家在長濱漁港附近的海灣涉水下海,輕輕的把船身放在海面上。Lafin從人群中找到他的孩子,牽起了孩子的手,成功乘上木船。Lafin順利划動船槳,船身輕巧的破水駛向大海,岸邊響起了眾人的歡呼的聲音,以及Kimokeo Kapahulehua為他們吹起的號角。

空拍 / 張峻嘉

去蘭嶼!去蘭嶼!我們在蘭嶼等你們!」達悟族的朋友忍不住歡呼。

Lafin雙手划槳,船身穩穩前行,彷彿天生自然不需要學習。「我一划這個船,它就讓我安心了,我不再害怕,不再擔心。因為這艘船它有靈魂,它告訴我,你不要怕。」Lafin的孩子甚至在船身站起,高舉手臂,接受眾人的歡呼。

這一天對Lafin和部落來說都是久違的大事,Lafin殺豬擺酒宴,感謝促成這件事的各部落兄弟姐妹和長老們。眾人圍繞成一個圈圈,很自然的有人開始起音唱歌,眾人加入合唱,隨著歌聲繞圓圈跳舞,歡慶這個難忘的時刻。

攝影 / OffShoreLifeStudio Ray Wang

尾聲

2023年的3月初,我們透過電話採訪他的近況,Lafin此刻正參加紐西蘭的一個交流活動,也跟南島文化的航海有關係。他說,「我在新加坡的支架大洋舟海洋盃賽事的個人賽拿下第四名,但我在參賽之前,我不太會划船。我的路跟別人很像是反過來的,我不會划船卻先造舟,但是祖先的海洋基因,還是透過血液留在我身上。」Lafin今年將要進一步把船打造成可以乘風行駛的風帆,想先航行到我們自己的蘭嶼、綠島,未來再前進菲律賓、印尼。另一方面,Lafin還是很務實地說,白天要先賺錢啦,賺了錢才有時間做這個計畫。

他很感性的說,祖先給我們的東西太美麗了,藉由這一艘船,我好像更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我希望下一代能夠感受屬於我們的海洋文化。(採訪撰文/黃惠玲)

 

 ▍「花東生活文明」系列影片

公益平台與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國際(Alliance Cultural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ACFI)合作籌製一系列向海內外觀眾介紹花東文化、藝術工作者、生活家的中英雙語短片,預計2024全系列完成。此文首先分享開拍過程中訪問藝術家Lafin Sawmah和Heidi Yip的精華內容!

認識更多Lafin和Heidi的故事:我們只是回部落認真生活 — 那些東海岸藝術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