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藝術陪伴青少年 ─ 開啟面對自我的思辨之旅

在美國有一本排行榜暢銷書《為博雅教育辯護》,作者Fareed Zakaria為耶魯大學文學學士、哈佛大學博士,曾被評為100名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份子。作者認為相對於職業教育,修讀歷史、哲學、文學和藝術等人文博雅教育不容輕忽,它可以幫助學生思辨,培養綜合能力,讓學生一生受用,而學習寫作、溝通和養成學習能力,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都有莫大裨益。

嚴長壽董事長曾贈予此書給均一實驗高中的老師,他並附上一封信:「親愛的夥伴們,我們在均一所做的,正呼籲了博雅教育的重要!我們在一到八年級所落實的華德福教育,就是一種博雅教育。我認為博雅教育不應只在大學教育,它更應該在十二年國教就開始採行,讓孩子無論是否繼續就讀大學,都能具備作為一個「人」的基本能力、品格與公民人文素養。」

隨著學校在2015年順利改制為高中並通過實驗課程計畫,以「國際餐旅」、「綠能建築」與「當代藝術」三大領域做為創意學群的課程內容。在106學年試探性的先導課中,將國際餐旅與當代藝術藉由社團進行,以「動中學」、「做中學」、「玩中學」的方式,與業師互動,開啓跨領域學習視野;在7到9年級的藝術領域基礎課程,則透過美術、音樂、舞蹈及戲劇課程,來穩定孩子的內在、鍛鍊意志力,學習聆聽、專注力。

從事表演藝術教育工作多年,也是知名電視劇、舞台劇工作者的金鐘獎影后王琄,曾寫過《愛上表演課》、《肢體密碼──戲劇輔導手冊》、《親子共讀—做個聲音銀行家》等書;過去多半擔任駐校藝術家、工作坊及戲劇營指導老師的她,一直希望能有個地方可以長期培養戲劇藝術教育,當獲知學校邀請她正式開這門課時,她欣然接下這份因緣。



很多事情,學校不考,但是對一個人的生命卻很重要,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就讀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並受過華德福教師培訓的王琄,深深明白這一點。她在2015年跟一群想陪伴兒童及青少年的夥伴,籌組台灣青春玩藝戲劇藝術推廣協會(以下簡稱:青春玩藝),希望藉由戲劇及藝術引領青少年找尋人生課題的答案,從自己的內在滋育出力量來。

青年學子面臨探索自己人格特質、生命價值與未來方向的階段,在身心成長改變的壓力與心理狀態極度不安的情況下,很容易感到無所適從。同樣經歷過青春期慘澹時光的王琄,原本屬於平凡、安靜、順從、聽話的一群,內心一直渴望被重視,希望活出自己的精采;直到踏入戲劇世界,她才發現原來自己也有值得被肯定、被關注的才華。在戲劇的綜合教育下,她開始接觸到文學、美術、音樂、舞蹈、心理分析、人物觀察、領導能力等多元的學科領域,讓她更了解自己,開發自我潛在能力,進而喜愛自己,接受屬於自己的生命特質,而不再只是追求假象的「完美」。由於在藝術中得到了充沛的滋潤與成長,所以她從二十年前就開始投入青少年戲劇教育,希望將這份「禮物」帶給更多青年學子。



「再負面的角色,都有話想說。你對角色有批判嗎?能不能創作一個新角色?」

長期接觸新時代身心靈書籍,對量子力學、光的課程深感興趣的王琄,在30多歲時,曾前往桃園龍潭女子監獄教學,當時監獄舉辦戲劇比賽,在綠光劇團擔任表演老師的她受邀每周到監獄上戲劇課。這場教學經驗,讓她發現這些女性受刑人都是心地善良而有情有義的,她們大多數是因為男友或丈夫違反了票據法或吸毒而代替擔罪,她們並非壞人,只是不懂得保護自己。

爾後,王琄更透過戲劇藝術在白曉燕文教基金會教後段班的中輟生,在榮總及松山療養院教日間留院的學障生,陪伴因受到性侵害而進入安置機構接受保護與照顧的孩子,以及八仙塵爆的孩子們…。

「是這些孩子帶我去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今天如果這種事來敲門,我準備好了嗎?每個靈魂都選擇來地球體驗,有的人當受害者,有的是加害者,有的則扮演拯救者的角色,這些都不需要用同情或評斷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上沒有人需要被治療或療癒,只有欣賞與理解,看到萬事萬物背後、裡裡外外的付出,我們可以做的是拿回自己對角色的詮釋權,成為自己生命的再創造者!



在王琄戲劇養成的背景中,她發現戲劇是一個可以盡情發揮想像力、創作力,而且很安全的場域,在其中可以學習感覺、角色扮演、情緒練習、表達自己。特別是極度渴望表達自我的青春期孩子,不斷聽著大人要他們怎麼做,更需要有機會練習說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及思考。由於戲是假的,但感覺又很真實,如果孩子們在生活中所有的犯錯與不被允許,都能拿來放進戲劇裡演練,一旦在戲劇裡實驗完畢,回到真實生活中,就會比較知道怎麼拿捏自己的情緒,就像練武功一樣,練一練就能控制力道,不會亂發洩,也更有信心表達自己。因此,她與青春玩藝的夥伴們合作,將戲劇藝術中的讀劇形式結合文學,讓青少年從3C視覺及網路社交的習慣中抽離出來,透過聲音表情練習,進入戲劇所建構的真實情感及面對面接觸的人際互動,在劇場的魔幻空間,說自己的故事,演自己的劇本。

2017年夏天,台中國家歌劇院邀請王琄、研究莎士比亞的何一梵博士、兼擅編導演教學的廖茈宴三位重量級師資,針對小六應屆畢業生,規劃帶領「2017歌劇院青少年戲.劇夏令營」。

短短三天18小時的課程,從排練室的戲劇遊戲開啟第一天,消弭初次見面的害羞感,接著何一梵老師從問答方式介紹莎士比亞,進入導讀經典劇本,運用鼓勵發言抓住學員的注意力、訓練表達力,再由王琄和廖茈宴老師一起引導劇本創作、開發聲音與肢體表情三條支線,讓學員認識與接觸構成「戲劇」的元素—劇本與表演,透過團隊合作把創意點子排練、呈現,回到家還可以延續創作的樂趣,DIY劇場模型並動手改寫劇本。原本以為這麼短的時間內,學員可能無法理解台詞的詩句,但學員改寫內容竟包括了同志議題、外勞議題與師生議題,有的甚至還嘗試用楓葉來描寫戀人的情緒。

第三天的成果發表,學員們一起登上小劇場舞台,專注、生動地運用聲音表情與肢體詮釋莎翁劇作《皆大歡喜》中的嬰孩、學童、情人、年老等七個人生不同階段,其中還穿插英文讀劇,個個台風穩健、落落大方。



來到均一,由於每個學生對戲劇藝術課程感興趣的程度都不相同,對於喜愛表演的孩子,王琄希望能深化其內涵,對於習慣隱身人群中的孩子,她期盼能拉開其黏著性。

她藉由帶學生玩聲音、玩肢體、鼓勵「多說話、不要臉」的過程,在探索自我中,學會合作、表達、溝通、展現自己,勇敢跨出去!上課的內容包括:從腹式呼吸練習正確的發聲使力,讓自己的聲音能清晰地傳遞;選一首自己有感覺的歌,念出歌詞,將歌詞中的情緒表達出來,同時搭配歌詞情境設計肢體動作;找一份新聞報導,從中摘取自己認為的重點,並說明為何會挑選這份報導;好好地喊自己的名字,因為名字是一個人從出生到進入棺材最重要的字,這是一種能量,一種跟家族的連結,象徵著某種輩分,了解自己名字背後的故事,帶著意識寫自己的名字,為自己的名字注入光亮。此外,王琄也挑選了《公主向前走》及《為自己出征》二書,運用讀劇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故事,由於讀劇能影響孩子平常的說話、語句、頓點,認識新的字詞,調整自己的心態,因此從讀劇學習好好地說話,讓眼、口、心都整合在一起,在討論章節後,運用廣播劇的方式,進行音效製作、角色扮演、分組排練,以合唱、輪唱或獨白的形式展開。

10年級的盧奕同學因為不習慣表現自己,所以剛開始會排斥這堂課,當她明白戲劇課教的不只是戲劇,而是經由表達自己,帶出說話、溝通、音量、口齒清晰,甚至是思考的方式時,就比較願意安心去嘗試。另一位講話很小聲的張文芯同學,上過課後講話變得比較大聲,同學和家人都說,終於可以聽到妳的聲音了;雖然現在她還是覺得上台很可怕,但看到同學們上台講話的內容、表現的方式和想事情的角度都不一樣,又讓她感到新奇好玩,處在這種既害怕又想克服的心情,張文芯說還是要花點力氣告訴自己必須鼓足勇氣去突破。



透過戲劇課,王琄看見孩子們一個個的轉變,從不勇敢到勇敢,從不合作到合作,從躁動轉為安靜,從愛現變得收斂。有個孩子甚至主動把自己的舞台讓給其他同學,因為意識到自己被給予了許多表現的機會,當看見其他同學有需要時,他說:「我願意當綠葉。」這樣的轉變,讓王琄覺得很美。

對王琄來說,教育就是將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引領到最理想的境界,使各路英才都能發揮專長,讓每個人都能活出屬於自己的亮麗色彩。戲劇是一種放鬆狀態下的專注,她相信只要配合適當的教學方式,就能產生出最棒的學習效果。樂在其中的她,也從戲劇教育中得到莫大的啟示與領悟,並學會看見每個孩子的特質與差異。

「無論我們做了多少的準備、提醒與練習,也要學生們感受到了、體會到了,才能自發地改變些什麼。如果我期望教給他們的是一種對於生活的態度、對他人的覺察以及對世界的觀點,那當然無法像讀書考試一樣期望立即看到效果。就像農夫播下種子,只要給予充足的時間,再適時從旁提供協助,有耐心、有愛心地看著他們成長,一旦時機到了雨水下來,種子自然會在適當的季節開花結果,變成他該有的樣子。對於孩子,『只要相信他們,他們所創造出來的會比我們所想的還要多!』這就是教學教會我的事。」─王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