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為船,海為路——夏威夷交流旅程之所見

撰文 |「夏威夷研習之旅」成員 曹萱容

由公益平台主辦、「為慈花東國際交流基金」贊助的第四屆「夏威夷研習之旅」,去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團員終於在今年五⽉踏上前往夏威夷的旅程。即使在培訓的這⼀年來,我們已經事先受過⽀架大洋⾈(outrigger canoe)划船、傳統樂舞甚⾄國際禮儀的特訓,我們仍舊完全沒準備好——直到踏上夏威夷的那⼀刻,才真切感受到這個充滿⾃然盛宴的國度將會如何飽滿地在我們的⼈⽣經驗裡展開。

在夏威夷的⼗來天中,感受最深刻⾯向有幾個:

第⼀,公共景觀的美感實踐

夏威夷有得天獨厚的⾃然資源已不需贅述,然⽽更讓⼈印象深刻的是「⽣活中的美感」。從夏威夷的機場走道沒有過多的宣傳海報⽽是展⽰藝術家的畫作,飯店的裝潢充滿藤編、樹⽪、⽯塊等⼤⾃然的物件,再到夏威夷的火⼭國家公園亦或瀑布景觀區裡,我們看不到香腸攤、飲料攤等雜亂的⼩販,不會有突⺎或各⾃為政的告⽰牌。無論是景觀說明、路標、公廁、垃圾桶,多⽤⼤地⾊系融入景觀之中,做到了最⼤程度的「視覺降噪」。把最重要的主⾓留給海洋與⼭巒,把最繽紛的顏⾊留給花朵與熱情的夏威夷襯衫。夏威夷的美感教育充滿在細節裡的實踐。

第⼆,⽂化是夏威夷對世界的共同語言

「我們遇到的每個⼈介紹⽂化與景觀時都會⽤夏威夷語開頭。景點的標⽰也經常有夏威夷語跟英⽂並列,讓來的⼈⾃然⽽然就進入了夏威夷的世界觀以及認識夏威夷語。」--團員⾼翊寧

我們到火⼭國家公園會聽⾒導遊分享佩蕾(Pele)火⼭女神的故事,到彩虹瀑布會知道那是夏威夷島神的家。夏威夷的神話與傳說為當地的旅遊產業建構了更豐富⽽耐⼈尋味的深度。還有hula*和⾳樂,不論是在划船體驗遇⾒傳奇⼈物Kimokeo Kapahulehua(我們稱他Uncle K)、在Kamehameha Schools碰到的老師與學⽣,甚⾄在與Office of Hawaiian Affairs(OHA)的官員們會⾯時,猜猜他們⽤什麼⽅式歡迎我們?⽤美麗的吟唱!這樣的⽂化感染⼒,就像空氣⼀樣無所不在,跨越地域與族群的藩籬成為了⼀種普世的共同語⾔。

*hula是指透過歌聲、⼿勢表達情感的⽅式。在hula的舞動與⼿勢裡,有夏威夷⼈對⽣活、對⾃然的觀察。

Kamehameha Schools的學⽣演出hula

第三,⼟地與海洋是夏威夷⼈最重要的資產

夏威夷是⾼度發展觀光的國家,在旅程中可以發現政府及企業多以環境保護為發展觀光的提前。例如再⽣能源占比超過30%的綠能發電、為了維護沿岸環境⽽禁⽌漁業商業捕撈的政策。然⽽更讓我們驚豔的是,Uncle K說,當時我們觸⽬所及乾淨無比的海岸,並不仰賴政府維護,⽽是由每⼀個當地居⺠去「認養海灘」,因為「⼟地跟海洋是我們每⼀個⼈的家。」

第四,觀光產業具有永續思維與社會責任

玻⾥尼⻄亞⽂化中⼼(PCC)以太平洋「玻⾥尼⻄亞」三⾓⽂化圈為端點,介紹了包含夏威夷、⼤溪地、薩摩亞、斐濟、東加和紐⻄蘭⽑利六個不同的島國⽂化;雖然是著名的景點,卻更帶有「⽂化保存」的使命與思維於其中。例如PCC有80%約800多位員⼯來⾃楊百翰⼤學(BYUH)學⽣,每個島國的文化村招募該族群的學⽣作為導覽員或表演者,開啟了學⽣們關於「我是誰」、「我們祖先來⾃哪裡」諸如此般對於故鄉的探尋與認同。PCC甚⾄希望學⽣在畢業之後不要留在當地,⽽可以將習得的傳統⽂化帶回⾃⼰的國家發揚光⼤。另外,此次參訪的Outrigger飯店在世界各地開疆闢⼟,同樣以發揚夏威夷⽂化為主體核⼼,所以在飯店裡可以體驗hula、學習傳統歌謠的樂器與吟唱。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企業具有的⾼度與格局,觀光產業可以承載⽂化保存的社會責任。

第五,打破疆界的世界觀

當我們在Outrigger飯店學習hula時,充滿⽂化底蘊的Luana老師告訴我們,當她把hula的⼿勢教給我們之後,「hula就屬於我們每個⼈的了」。只要我們的觀眾可以理解,夏威夷的⽂化允許我們⽤⾃⼰的⽅式表現hula。同樣表現強⼤包容度的還有教我們製作傳統食物的老師Jackie,她教我們做⼀道夏威夷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食物「poke」,但⼜把poke經典必備的⽣⿂片主⾓替換成紫地瓜跟甜菜根,毫不墨守成規的作法,就像夏威夷多元豐富的DNA。這兩個⼯作坊都讓我們看到了夏威夷打破疆界的世界觀,對於傳統的創新充滿⾼度包容⼒,讓⽂化可以隨著每個世代與時俱進。

這次的參訪相當緊湊與精彩。我們⾚腳踩在對原住民文化有重要意義的芋頭*⽥裡,感受⾝體被濕濕黏黏的泥⼟包覆,就像回到部落集體勞動著、開⼼地流著汗⽔唱歌;我們在PCC的夜晚看「⽣命之歌」這樣燈光、⾳樂、演出、特效都是世界級的表演;我們在Toaluau植物園裡,看到像宜蘭不老部落般⼩型規模卻不失精彩可愛的⽂化遊程;我們在愛之船的輪船餐會中,看到透過體驗設計,可以營造出充滿儀式感的歡騰盛會。除此之外,團長蘇國垚老師不斷引導我們,打開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感官;⽽楊百翰⼤學的Jeff教授,則引領我們思考在感官之外,如何進⼀步為旅客留下更多「intangible(無形的感受/價值)」才能更深遠地留在旅⼈⼼中。每⼀站,都堆疊出這趟旅程飽滿⽽鮮活的滋味。其中,還有幾處今年⾸次安排的⾏程,帶給我們更多意外的收穫。

*夏威夷語ohana除了形容family家人,亦為傳統主食「芋頭」之意。當一株芋頭成熟,其衍生的後代稱為'oha,'oha在父母四周茁壯,長出下一代的'oha,最後繁衍出無數後代,形成一個大家族。延伸意指父母、手足、親友、訪客或擁有共同興趣的夥伴,都可以稱為ohana,彼此存在濃厚的歸屬感。

- ⽀架⼤洋舟航⾏體驗 -

重點不是你划得多快,重點是要與你的夥伴⼀起」。為了成為⼀個真正的team,航⾏前所有⼈⼀起負重將⽀架⾈從陸地搬入⼤海。我們發出「哈、哈,厚喔~」的聲⾳,作為每⼗次划槳後就換⼿的暗號。整個船隊從⼀開始的七⼿八腳,慢慢地在彼此的帶領與跟隨之間,找到了⼀種和諧的節奏。划⽀架⾈,原來是練習在⼀起的⽅式,沒有⼈更快⼀些、沒有⼈更慢⼀些,「練習成為⼀體」。

⽀架⾈的體驗中,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是對⾃然進⾏深度的觀察—他們稱之為「Hilo Kilo」—我們將⼿掌打開,以⼩拇指對準地平線,在⼿指劃分開的五等分中,觀察雲在哪裡出現,觀察⼭的稜線、觀察海的顏⾊以及流動的⽅式......夏威夷⼈對於⾃然的熟悉源⾃於他們隨時都在觀察周遭環境的變化。在夏威夷的hula⼿勢中,從平靜的海浪到狂暴的海嘯,光是海洋流動的樣貌就有⼗三種以上的變化,流露出夏威夷⼈對⾃然的觀察極其細膩。Uncle K告訴我們「每個⼈都有感知環境的能⼒,我們要重新找回這種能⼒。」⼤⾃然充滿了各種訊息。懂得解讀這些訊息,就能擁有⽣存的智慧。在台灣再常⾒不過的體驗活動,在夏威夷卻因為加入了⽂化的襯墊,活脫脫變得深刻⽽立體。

- Kamehameha Schools交流參訪 -

座落在⼭腰間的Kamehameha Schools,偌⼤的校區依⼭⽽建,有絕佳的視野。從國⼩到⾼中,只招收具有夏威夷⾎統的學⽣,雖然這個方針在當地引起討論,不過他們對於夏威夷⽂化的保留以⼀種充滿現代化的教育系統展現。我們看⾒學⽣以夏威夷傳統丟擲⽯塊的⽅式學習物理與重⼒、⾳樂課以歌詞唱出⼤島火⼭的故事,還有航海課在教授洋流、潮汐、天⽂,讓學⽣們⾃⼰擬定可⾏的航海計劃。Kamehameha Schools根本就是「夏威夷版的魔法學校」!學校的⽂化部長Keala先⽣告訴我們,學校的教學核⼼就是帶領學⽣「⽤夏威夷的⽅式,學習世界的知識」。

- Bishop Museum -

⾏程的最後拜訪Bishop博物館,它的外牆是⽯頭建築,內部以⽊構為主,看起來很有歐洲建築的雅緻。展廳吊掛著鯨⿂以及各種海洋⽣物的標本,展櫃中展⽰著不同地區的⽀架⾈模型以及航海地圖。從展品到介紹,都可以強烈感受到海洋⽂化的符碼。館內有⼀個互動裝置是⼿按不同的島嶼,會出現該地區對於「⼿」、「家」、「⿃」等簡單單詞的發⾳,體驗者會發現⼤海洋諸島上的語⾔竟然有如此⾼的相似度。「島為船、海為路」的畫⾯突然鮮活起來,海洋也許不是阻隔,反⽽深遠的連結著⼤洋上的諸多島嶼

台灣的優勢是什麼?

在這趟旅程中,不斷想起獵⼈學校校長撒可努跟我們說過的「台灣價值」。第⼀,要對⼈很好。第⼆,要對⼟地有感。第三,要有美感。走進夏威夷,這樣的價值似乎被具體的「活」出來了。夏威夷的ALOHA精神,無所不在的包圍著我們,每⼀雙接觸到的眼神都是如此溫暖熱切;他們對於海洋⽂化的重視、對於環境的重視,以及公共空間回歸⾃然卻帶有設計美感的樣貌。每⼀個構⾯,都讓我們看到了⼀個⾼度發展的⽂明,終究回到對⾃然與對⽂化的追尋

然⽽,夏威夷同樣⾯臨⾃⾝的挑戰。例如,風⼒發電帶來了噪⾳污染、觀光⾼度發展之下,物價已經攀升到有些夏威夷⼈住不起夏威夷的窘境......部分地區住宅⾨⼝⾼掛著「Keep the country country」的旗幟。可以感受到在⾼度商業發展與維護⾃然環境中的平衡,究竟如何拿捏對當地亦是難題。

回到我們⾃⾝,台灣原住⺠依海洋、縱⾕、⼭林、平原⽽居,在不同的環境下造就各族群獨特的性格與⽣活經驗,這樣的差異讓⽂化的底蘊更顯多元⽽豐厚。但同時,也因為族群間的藩籬,要串聯「共事」或是凝聚「共識」,都顯得相對不易。

對此,也許這趟旅程最珍貴的地⽅就在於:我們就像台灣的縮影,所有團員們都來⾃不同背景,有⼭的族群有海的族群,有民間成員也有官⽅代表。分成不同⼩隊的我們,有時激烈的辯論,有時熱烈的探討。我們像貪渴的狼努⼒從彼此⾝上汲取不同的思維與眼光。然後發現,藩籬在互相傾聽的時候漸次消融,從陌⽣到熟悉到互相理解、互相欣賞。就像嚴長壽董事長說的,「旅途的結束,才是我們重新思考的開始」。

很開⼼回來之後,⾼⼭森林基地的⼩⾺哥思索著要跟豐濱從事海洋教育的Candy串聯。很開⼼獵⼈學校也因此發起「南島⽂化⼩聚」,集結台東長濱船團、台東⽀架⼤洋州協會的夥伴對海洋⽂化更進⼀步地探索。甚⾄聯合了Amis(阿美族)、Paiwan(排灣族)、Rukai(魯凱族)、Bunun(布農族)、Pinuyumayan(卑南族)五⼤族群的夥伴組成船隊,預計在今年九⽉再度回到夏威夷,和Uncle K⼀起參與夏威夷50週年的皇后盃⽀架⼤洋⾈賽事。這樣的連結還在持續的發⽣,像火種⼀樣延燒下去。

夏威夷的傳統⽂化可以與時俱進,那台灣呢?什麼要保存?什麼要放掉?依循的準則與實踐的⽅法可以怎麼建立起來?總有⼀天,也許更重的擔⼦會交付到我們⾝上,因為這趟旅程⽽開啟的⾏動與對話卻才剛剛開始⽽已。

(攝影/王璐琪、王婷瑤、邱婉玲、林玫君、姚若卿、曹萱容、莊惠芳)

具夏威夷文化元素和夏威夷語的指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