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擁有同樣的陽光——花東青少年合唱音樂營十週年

當你在台上唱得很好,我們會給你掌聲,當你在台上忘詞了,我們會給你更大的掌聲!

——花東青少年合唱音樂營

「花東青少年合唱音樂營」今年邁入第十年,嚴長壽董事長曾分享他支持暑期舉辦營隊的初衷:「每逢暑假,許多學校的宿舍就空了下來,在均一舉辦營隊能讓不同背景的學生來到這裡,藉由幾天的交流與他人真實的互動,學習關懷世界、關照自己,體驗更多元『做人』與『生活』的面向。」  

音樂營的學員無需高超的歌唱技巧,只要對唱歌有熱情都可以來,藉由合唱、主題課程與營隊生活,結識許多不同背景的朋友。在營隊結束後,許多學員及志工都相當期待著隔年可以再回來,音樂營有著一種魔力,讓今年志工回流率高達八成、讓學員在這13天內學習到如同濃縮了一整年的生活教育,經歷一場,或是無數場生命教育的洗禮。

人非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有能力超越自我

迎接96位國高中學員到來的前一天,指導老師請43位志工肩並肩排成一排,接著提出一系列提問,「沒有學貸壓力的」向前一步、「有出過國的」向前一步、「爸媽都還健在的」向前一步⋯⋯經過幾輪提問後,再請大家回頭,看見一些志工仍站在原點。這個將「人非生而平等的」概念視覺化的活動,帶來的啟發是,有些個人的優勢未必是自己努力得來的、而是家庭給予的,但每個人都可以藉由善用天賦加上後天的學習而超越自我。

接著,他們再進一步討論同理心所帶來的力量:「我們身為志工,要理解每一位學員都擁有不同背景經驗,在相處後,你會了解他來自何方,會用更大的熱誠去面對他。」

開營前4個月,每個月平均2天的培訓中,資深志工也運用公益平台的「傾聽者計畫」系列,提醒新進志工在助人之前,要先傾聽自己,認識情緒與了解因應壓力的方式。而受到志工廣大迴響的「模擬情境劇(role play)」最有效幫助志工排解困難;指導老師會設定不同的情境讓志工們進行角色扮演,如:害羞的而無法融入的新生、學員攜帶違禁品,或學員與志工的互動界線等 : 有些人經過思考後才開口,有些則是情緒一來就無法理性發言,演完後大家再一起討論如何應變這些情況,志工們因為曾經扮演過當事人,所以在面對真實情況發生時,更能站在學員的角度換位思考。

音樂營的成員包括國、高中學員、CIT高中實習志工(Counselor-in-Training)、大專志工、隊輔、營長、指導老師和合唱老師。每個成員背後都有另一群人擔任支持的角色,而CIT尤其重要,他們在正式成為志工之前,不僅要全心參與營隊活動,同時還承擔了更多關照學員的任務。

完成入營報到後,先根據學員的聲音特質分為四個聲部分別上課,但在教學上,會由5位老師輪替,為的是要讓學員們體驗不同老師帶課的風格,CIT會協助進度比較慢的學員閱讀樂譜、提高專注力。今年有20首英文歌、3首希伯來文和1首中文歌。無論學員的英文程度是好或是普通,因為沒有一個人會希伯來文,大家不分你我互相幫助,用注音符號標示發音,從0開始一起學習,邁向同樣的目標。

《辛德勒名單》,霸凌議題的討論

在合唱課結束後,下午有志工為學員設計的主題課程和選修課程。在給高中生的主題課教室黑板上,三行字記載著重要原則:「尊重發言者、對事不對人、依據事實提出論點。」主題課程由擁有心理學和特殊教育背景的大學志工——月亮和蒂蒂一同策劃,他們仔細參考今年學員的背景資料,發展出五堂漸進式的課程,試圖從青少年有感的霸凌議題出發,引導思辨人權等討論。

月亮說:「我們不討論《辛德勒名單》中角色之間的對立關係,擔心這樣會間接地傷害到有創傷經驗的孩子,而是從環境切入。」其中一堂課,他們研究集中營裡稱為「Kapo」的一群人;他們雖為猶太人,但在協助納粹軍官傷害同胞和自保之間,陷入極為拉扯的兩難。他們認為這個情境類似霸凌事件中「促進者」,有著內心的掙扎。

在50分鐘的課程後,學員有許多迴響,有人說:「常常我們討厭一個人,是經過八卦、謠言等偏見發生的,未來我要先求證再評斷。」也有人說:「或許下一次遇到霸凌時,我可以關心那個被霸凌的人,讓他知道有人願意傾聽他們。」卻也有學員因為立場不同而產生了矛盾;志工說:「我們尊重每個人的不同的觀點,也跟兩方學員聊聊,一直到營隊後半段,其中一人寫了卡片說:他並不是想與人對立,只是看到了一件事情的不同面貌。」這些反饋都展現了高中學員有著沉著且多元的思考。

除了《辛德勒名單》,2023年另一個主題為《Michael Jackson》,在全球疫情、氣候變遷、烏俄戰爭及各地人權議題延燒的當今,Michael Jackson的經典歌曲的輕快旋律,可以與這些沉重相互調和。歌曲We Are The World更是緊緊黏合大家的心,提醒著每位學員,人性有溫暖、光明的一面。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值得被愛、有能力的

音樂營希望來到這裡的學員,全心全意投入活動,體驗不被3C綁架,回到人與人真實互動的關係中。因此,對學員而言營隊最嚴格的規則莫過於13天的營期「不能使用手機」。當然有人不輕易配合,說出「這樣違反人權!」的抗議,還有一位學員被發現未交出手機偷打電話回家,而志工們並沒有責備而是引導他發現營隊的樂趣:「我們知道你很想念家人,但不能使用手機是營隊的原則,不能輕易被打破。接下來幾天還有很多精彩的活動很值得期待喔!」

曾於大學時擔任音樂營三年志工,後來成為營隊合唱老師的雨農分享:「在營隊裡,每個人都用很正向的語言,但這些也不是硬裝出來的,它是建立在:『你相信每個學生都是有能力』的信念;他們不是不想動,只是他還沒準備好來上這堂課。」等到有其他可以發揮的項目,如:戲劇、美術、球類運動時,他們也會開心地投入其中,這就是音樂營「IALAC」(I Am Lovable And Capable - 我是值得被愛的;我是有能力做到的)的核心理念。

從我一個人,變成我們一群人

包含CIT的104位學員,在音樂營平常的聲部練習、課後活動和選修課都會被分組打散,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與別人互動。有一位均一學校的教職員經過餐廳看到一個情境時這樣形容:「音樂營好像不放過任何機會表達感謝。」;每天午餐都有一個環節,學員可以寫下想說的話匿名投稿,並將紙條放入「Chatting Box」,由生輔組的志工朗誦,午餐時光便成了感恩分享大會。

而在晚上,每間學員寢室至少會有兩位志工擔任Buddy,他們除了聊心事之外,也會透過手冊日記(類似聯絡簿)與學員進行文字交流,並協助他們親筆寫信,邀請家人來參加合唱成果發表會。經過志工的努力,以及學員們自然的互動,在音樂營幾乎沒有局外人的存在,營隊成為了大家安放情感的家園。

用音符串聯心靈,實現融合教育

自從2016年起,音樂營與社福團體合作,每年招收約10位特殊生學員,雖然他們的行為或表達能力或許與一般生不同,音樂卻是他們能充分享受的地方。合唱課的老師說:「即便他們音不準確,當他們高聲唱歌,代表有極大的自信並享受著音樂,這是很美、很美的一幕!」

「音樂營有一段給孩子的精神喊話是:『當你在台上唱得很好,我們會給你掌聲,當你在台上忘詞了,我們會給你更大的掌聲!』不管唱錯、不會唸、音不準,都不會被責罵,我們要給學員的是一個很快樂、很安全的環境,即便他離開了這個營隊,所有的歌都忘了也沒關係,他帶走的是『相信我有能力可以做點什麼』的自信,所以只要他來這裡很快樂,參加音樂營的目的就達到了!」

「融合教育」在全球已廣泛執行,而台灣也正在努力地促進中。在音樂營為特教生和一般生提供相對單純的融合學習的機會,讓一般生了解,關懷他人是作為社會公民的重要使命。光仁中學特教班老師也曾分享,來參加音樂營的特教生,可能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獨自離開家,而經過與其他人的相處,特教生的社會互動能力有明顯提升。營長綠豆說:「當我看見一個學員牽著特殊生的手,一起去練唱、一起去吃飯,我內心充滿了感動,因為我們就是想讓他們有了解彼此、充分互動的機會。」

營隊最後一天兩場的成果發表會,站在隊伍中的特教生開心擺動著身體,唱到情緒高昂時,身旁的學員會輕拍他的手安撫著他。發表會也邀請歷年的獨唱者回歸,現在的歌聲與銀幕上他們參加營隊的畫面,如同坐上時光機一般重現了他們青春的現場。壓軸曲目〈快樂天堂〉奏響時,特教生打手語表演,接著學員們拉著台下的志工們到台上合唱,志工們感動得涕淚橫流,而貴賓和家長們坐在台下,眼角也湧現淚水。

告訴你一個神秘的地方,
一個孩子們的快樂天堂,
像人間一樣的忙碌擾攘,
有哭有笑 當然也會有悲傷,
我們擁有同樣的陽光。
——〈快樂天堂〉

謝幕後,所有學員領回自己的手機,第一時間不是渴望與外界聯結,而是急於向每位學員、志工及老師合照、互相加LINE,並且深深擁抱彼此。

當今全球有許多人努力實踐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不棄任何人於不顧」是其中重要的原則;有太多人處於脆弱與不安全之中,而我們的文明程度取決於我們如何對待他人。十年前「善耕365公益媒合平台」與公益平台共同推出「花東青少年音樂營」時,並不曉得音樂營的出現正是走在SDGs的實踐中,它為每個曾經感到不安的孩子,找到一群夥伴,傾聽並陪伴他的青春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