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平台十週年 ─ 偏鄉教育實踐

「教育,才是探索一切問題的根源與答案!」由於城鄉資源的落差加劇,偏鄉比以往更難翻身,嚴長壽董事長(以下簡稱總裁)辦學的初心是希望花東地區具有天賦及學習潛力的經濟弱勢學生,能接受優質的教育,未來成為改變部落與社會的力量。

2011年,總裁接手星雲大師在台東興辦的均一中小學(現為均一國際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均一),接任的第一年便成立「偏鄉教育種子培育計畫」,從7年級開始,保留三分之一的入學名額給花東經濟弱勢孩子,提供獎助學金,希望從教育結構性改變花東的未來,讓花東得以永續發展。至今我們已走訪超過50所的花東偏鄉國小,邀請累計150位獎助學生就讀均一。均一校園由跨族群學生組成,共同生活與學習,建立彼此了解的基礎、成為朋友。這正是多元文化激盪出的正能量,讓都會與偏鄉孩子從互重、相互合作到互愛。

2015年均一延伸至高中部,2018年第一屆高中生畢業,對於具有高度學習潛力的優秀學生,均一也提供了「創新留學教育基金」,讓他們前往海外就讀兩年制優質社區大學或UWC (United World Colleges),累積英文能力,找到未來想要發展的專業領域。「就像賽車,後面的車手若想超越前車,就得『換道超車』才有機會翻轉名次」。均一自許為偏鄉教育探路,期待透過海外留學,幫助孩子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的定位,踏上更寬廣的人生旅程。

面對快速變遷的世界 台灣教育應該建立的觀念 

面對全球教育大改變及快速的科技浪潮,總裁認為台灣的教育必須注入四個觀念: 

1.用「獨一」、「唯一」取代「齊一」、「其一」,開啟孩子的天賦,並讓他們適性發展。

2.學習「雙語」甚至「三語」(國語、英語、程式語言),因為語言是掌握與世界連接的溝通工具。

3.培養「做人」、「生活」、「做事」的能力,發展孩子成為內在豐富且具有自信的公民。

4.強化4C能力:合作(collabo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思辨(critical thinking)、創意(creativity)

其中,教育的重點應依序培養「做人」、「生活」、「做事」的能力。「做人」重在鍛鍊自我紀律、自己負責的態度,利他、不被他人操控、能判斷是非的能力。其次是建立「生活」能力,涵蓋基本生活技能、學習與大自然相處的能力,並培養對音樂、戲劇、舞蹈、美術、文學、體育的興趣、涵養心性,這些人文科學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無論處於貧窮、富有、失落,或生命找不到方向的時刻,獲得自我療癒,適應這個變化萬千的時代,這也是足以陪伴孩子一輩子的禮物。當具備以上二種能力,孩子更能適性發展,培養思考、溝通以及與人合作等「做事」的素養,並且追求兼具「技術、學術、藝術」的能力,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而均一即是透過各種課程與體驗活動,落實總裁教育理念的場域。 

均一的教學實踐一:認識自我展現亮點 ,培養自信與好品格

7-12年級的生命探索課程是均一最能體現「在地連結」核心理念的課程。除了課程內容連結在地議題,透過「經驗」、「發現」、「體會」的過程,認識自己,並突破自己。生命探索課程培養的是孩子的品格力-勇氣、與人合作的能力、堅持到底、解決問題,這樣的課程對於不喜歡死讀書、但擅長動手做的孩子,還他們天賦自由。「我們在教浮潛時,讓學生在活水湖潛下3公尺拿一顆石頭上來,蘭嶼達悟族的孩子一下去,不太費力地,這麼大的石頭他就把它舉起來了,同學驚為天人!或者像布農族的孩子,他到山上就跟回家一樣。」生命探索課程的老師分享均一課堂的感動時刻。「這些孩子可以幫助其他同學,每個人在不同的領域有他自己的亮點,培養了自信心,其他的能力才會慢慢建立起來。」

人來自於自然,我們也應該要走進自然。在學生真實走向山海時,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人類的渺小,並學習到在大自然裡自處以及與之共處。關於環境生態保育、環保議題的學習,不再只是垃圾分類、節約能源等觀念式的規範,而是從內心感受和感動出發,真正認識自然、喜歡自然,進而想要保護環境。這些「團隊合作」、「環境保育」等觀念都不再只是口號,而是讓學生透過真實的體驗,內化成生命重要的涵養。

均一的教學實踐二:學好英文,培養國際觀,擴大思考格局

均一一直扮演為偏鄉教育探路的角色,無論是讓學生接軌國際,或是為花東觀光打開更多元的國際旅客、避免過度仰賴單一市場而培育人才,「英文」是探索知識並向外拓展最主要的溝通語言。

從2017年起,均一的英文課以全英語授課,除了使用全英語教材並搭配線上學習,並於環境中創造讓孩子運用英語的機會,如,為來賓進行英語校園導覽、國外師生參訪交流、擔任國際三鐵賽事志工、由外師擔任指導老師的社團等等。希望學生不只學好英文,也培養國際觀,有更大的思考格局。2019年均一獲得教部育核准「國際學校」,對於偏鄉教育而言更顯得意義重大。

已在美國就學的均一畢業生分享:「在台灣求學時,我們往往把英文學科表現好和聰明畫上等號,可是當我到了美國以後,深刻體會到英文只是一種溝通語言,更重要的是,你傳遞給別人什麼樣的訊息」。

均一的教學實踐三:建立對土地的熱愛、對他人的尊重與同理心

均一的「國際連結」課程讓學生從認識自己的土地開始,逐步擴大關注國際議題。例如10年級的課程有些是跟部落合作,帶著孩子走進山裡,透過勞動和討論去學習部落的知識;11年級的課程讓學生了解人我之間的關係,並引導他們看向國際。例如透過認識台東越來越多的菲律賓籍、印尼籍的移工和新住民,學生從學習他們的歌謠和美食,到關心他們思鄉情緒、成立東亞移動圖書館,固定時間在富岡漁港和漁工朋友分享家鄉的書刊、教移工和新住民中文、自己也學習印尼文…。老師說:「希望孩子從國際連結課程帶走的其實不是能力,而是態度,它讓你面對其他人對你的歧視能不卑不亢,且讓更多人在這種平等的方式之中,互相學習。」

跨領域學習 奠定學生專業素養

均一的目標是奠定學生專業素養,據此發展出的「創意學群」課程包括國際餐旅、當代藝術、綠能建築三大學程,每一個學程橫跨三年,在「做中學」中,培養自主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意學群連結真實生活,啟發學生關注人文、生態、環境、美學、藝術、設計與科技等議題,並在每個學習階段融入實踐應用。例如當代藝術的戲劇課程,王琄老師帶10年級學生將蒐集到亞馬遜森林大火事件的相關資料,分成環保、商業、政治、貿易等主題,讓相同主題的組員們一起整理資料並發表。學生回饋:「太多太多資訊,每個主張的觀點又都有所不同。最後才理解,這就是王琄老師想給我們的。因為事情不是只有一個觀點,思辨能力很重要。」

若從跨領域角度來看均一的教學,以自然科學為例,它包含了物理、化學、生物、地科,除了學科本質的基礎外,透過跨領域的「探究與實作」,由老師帶領學生探討時下議題,檢視報章雜誌與媒體輿論,從自然科學的角度深入背後潛藏的原因,開啟各課題的思考與學習。

創意學群學習內容是由業師和學校的教師團隊共同規劃,彼此激盪產生靈感,例如,在綠能建築課程也會牽涉到自然人文領域,像是老師讓學生觀察鳥巢的建築材料(植物纖維)、學習巢的建築結構、走進戶外尋找材料,像蓋房子一樣仿造一個新的鳥巢。這門課程裡面,自然課程和建築的老師可以交流專業知識、互相增能。

社會見習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2020年開始,高二升高三暑假的「社會見習」設定為高中部畢業條件。每年暑假有30-50個學生,前往創意學群相關職場或公益單位實習,在真實的情境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認識自己的特質,了解踏進自己有興趣的相關領域所須準備的條件。

2019年試辦時,進入TC音樂節專案的見習生說,見習讓他從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尋求答案,「最大的改變就是勇於嘗試」;又如,到椰子海岸民宿的學生發現「在別人的眼裡,我做的根本還不夠,我似乎只對自己喜歡的事情比較有熱誠而已,期許自己未來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能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宿舍生活建立孩子規律的生活作息、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花東幅員遼闊,依據區域國、高中設立原則,多個鄉鎮只有一間國高中,居住偏遠地區學生必須離家念書,許多孩子甚至國中就得離家住宿學校!對於正處於叛逆的青春期學生,畢竟每天在學校八個小時,其他時間孩子們的生活是什麼呢?

目前台灣學校宿舍比較多是師長權威式的、管束型的「規訓」,而均一透過宿舍老師的陪伴,希望提供學生身心安全感,讓學生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它某方面也彌補了有些「缺席」的家長角色。豐富的周末活動則走進博物館或者去戶外學習、去社區擔任志工、學習陶藝、烘焙/做pizza等體驗活動,減少孩子沈迷於3C產品的時間。

有時候,宿舍的假日生活令學生非常難忘。曾經有一次一個來自部落的孩子,家裡因為遭受風災而損毀,假日時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到他家,捲起袖子協助把家恢復起來。他們永遠都會記得人與人之間互助互愛、相互支持的可貴。我們相信宿舍生活也是翻轉偏鄉很重要的一環。(撰文/ 黃惠玲、公益平台)

均一實驗高級中學 官網 | 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