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地方創生故事——我很偏遠,但我有文化與熱情

一場午後的地方團隊約會               

如果有一個地方,展現了這一片土地上努力創造出來的生活美好與文化魅力,那會是什麼樣子?

今年二月,在台東「均一國際教育實驗學校」(簡稱均一學校),花東二十多位地方創生實踐者齊聚一堂,這場由公益平台暨均一學校董事長嚴長壽、「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號召,以地方共好、場域活化為題的工作坊中,夥伴們分組輪番上台揮灑創意——有返鄉青年,有傳統美食達人;有經營旅館的中生代,有投入食材創新教育的創業女力,更有運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回應社會議題的團隊;有人回鄉三年,有人留鄉深耕了三十年⋯⋯即便來自各種產業,所有人的共同點,就是全心投入著更細緻的體驗經濟,不只追求商業經營,更追求著一種與台東土地共好的精神。

「要解決偏鄉問題,老年照護、孩子的教育、年輕人就業,必須一起思考。」嚴董事長提出的偏鄉未來發展Total Solution(全方位解決方案)與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共學、共創、共享、共好」的平台精神,將在場所有的人都串連起來。

「台灣地方創生教母」美伶姐      

「地方創生」這四個字,自行政院頒布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起,五年內從遙遠政策用詞,逐漸變成耳熟能詳的「職業選項」。但其實它並非某種新興的職業,而是為了平衡城鄉機能與人口分布議題,由國家領頭,掀起的一波「生活創造」運動,逐步點亮了這片土地的微光,為各個鄉鎮增添溫度。

前「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自服務了近四十年的公職退休後,受長期深耕社區再造的「信義房屋」周俊吉創辦人邀請,接任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三年來,她持續走到第一線,參與地方前線的變革,傾聽團隊的心聲,串連資源提供解方,成了大家口中親切的「美伶姐」。截至2023年,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已有三百多個地方創生團隊加入。她於著作《在地的幸福生活: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PART II》中提到:「我已找到,並攀爬著屬於我未來的第三座山!」(第一座是求學,第二座是職涯)

台東的地方創生

美伶姐與花東的緣分已經很多年,除了自身是花蓮人,2012年行政院設置「花東地區永續發展基金」,她看見花東的發展方式必須與西部「不一樣」。時任國發會主委的她,因蘇花高速公路興建與否的議題,見證花東基金為平衡地區發展的誕生,也認為花東的資源優勢並不在大開發。

後來因投入地方創生志業而經常造訪台東,美伶姐看到這裡很獨特的地方:「東部團隊的視野,常常是從開始做的Day 1(初始)起,心裡就有家鄉。無論是開店、創業,一開始就看到地區整體,『雖然我很偏遠,但我很有自信』。」美伶姐深刻感受大家對家鄉的熱情:「像是南迴的『打個蛋海旅』創辦人武薩恩一開使看見金崙,大武『達興山號』的謝榕佳心中的大武,還有太麻里『海癒小村咖啡』的周紫宸,決定營運空間的一開始就考量了整個華源村。」

華源海灣旁,周紫宸(左二)與地方夥伴們勾勒著願景:以後要一起成為一個海灣咖啡村!

懷抱夢想的回鄉女性們       

2023年從藝術行政到回家開「海癒小村咖啡」,周紫宸在三十歲那年因為疫情的空檔,從台北回到太麻里。她利用自己熟悉的浪漫故事視角,出產村落知識與故事內容,從文化內容關懷的核心,開啟了科技應用導覽、整合社區事務的角色。從文學少女變成社區總幹事的她笑言:「自己的職涯忽然跨度有點大,但是因為想回家,所以就回來了。回來後會開始找自己能做的、感動的事,還沒想到難不難就先做下去,故事就開始了。」

從家庭餐館到偏鄉教育的故事,則不能不提無菜單料理「達興山號」的謝榕佳(佳佳)。當她還是觀光系的學生時就在台東的民宿打工,畢業後擔任業務領隊,遊歷各方。最終跟隨愛情,2020年年底帶著兩個孩子回到先生徐登泰(阿泰)的家鄉大武,隨即面對的就是孩子的教育與工作收入的挑戰。這位部落媳婦克服萬難的為孩子開拓學習資源的模式(成立大武山下的Baby Boss),讓達興山號不只是一間排灣族的精緻餐廳,更是部落旅遊的起點、偏鄉自主教育實力的新亮點。

除了她們兩位,關山「痴愛玉」的吳珮甄、鹿野「女兒不懂茶」的林廷瑀、在池上創辦「源天然」把好米推向國際的范逸嫻⋯⋯,這些充滿想像與行動力的女性,在一地的生活創造之中,是重要的成長力量。嚴董事長說:「美伶姐一個號召,就有這麼多地方團隊出現,令人驚喜,看見大家在台東協作的能量!」

不只創業,還有永續價值與地方連結

源於日本地域振興概念的「地方創生」到了台灣,長出了自己的內涵與方式。台灣的地方創生正以「體驗經濟」的模式進行著。相較於傳統的商品與服務提供,體驗經濟注重價值傳遞與經驗塑造,讓消費不再只是商品與服務的交換買賣,更包含價值的消費與「美好經驗」的構築。

文化內容是靈魂。(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持續努力創造平台,而文化的發掘與產出,則仰賴在地生活的人們。」美伶姐強調「跨世代合作」在地方創生當中很重要,長輩的歷史記憶與經驗都是資產,而許多的實踐需要創新,將文化揉合成動人的生活樣貌,這就是青年人的強項。

「痴愛玉」自製早晚安圖、搓完的愛玉籽捏成餅乾狀⋯⋯,讓大家看到愛玉的各種面貌

痴愛玉吳珮甄的父親,是關山人稱的愛玉阿伯,八十高齡了,依舊上山種植照料愛玉;三十多年心力,三千棵關山特有種。種愛玉、做好愛玉,讓大家都愛上這台灣特有的植物,始終是父女倆謹記的初衷。從用創意製作愛玉料理到食農教育,吳珮甄在五十歲時從飯店工作辭職,回到老家開店,戲稱自己「已經是五十歲的返鄉青年」。她勇敢獨排眾議,用大家不看好的愛玉專賣主題開店。直面傳統愛玉只能搭配檸檬、糖水賣十多元的超低定價困境。開店後,開始上課精進專業農業知識,並走入校園,發展出一系列以愛玉為靈魂的知識體系。 

父女聯手,滋養傳承技術之外,更有創新,是世代聯手的標準寫照。

林廷瑀與父親林潮意先生

2019年創立「女兒不懂茶」的林廷瑀,作為茶農女兒,學的是藝術設計,「不懂茶」的她與上一代的「愛茶」、「懂茶」的資深世代攜手,把紅烏龍帶往新世代的生活風格品牌,廣受歡迎。在關山,「里壠案內所 x 關山有機書店」的陳顥予Ellen),開了一間有咖啡的書店,提供在地的旅遊服務以外,更獨立找來製片導演,拍攝了關山劇院的記憶電影,用新一代的視角轉譯上一代對老劇院的珍貴記憶,年輕人製作、在地人參與,跨世代協作出一部作品,讓關山戲院跨越時代的感動再現街區。

里壠案內所 x 關山有機書店

Total Solution與地方創生的智慧應用

「以人為本」是地方創生的核心價值,「人口」因此是地方創生中不能不談的重要主題。我們如何實現人口回流而不外流的目標?                   

嚴董事長在〈Total Solutin:部落未來生活藍圖〉一文中曾說:年輕人想回鄉卻難以抉擇,在地的工作機會孩子的教育問題,及部落老人的照顧問題都需要一一面對,因此回鄉的路途也就越來越遙遠。政府可以透過尊重偏鄉教育的差異性推動實驗教育、建造完善規劃的集中社區老人照護服務,建造共同生活關係,並且由政府規劃針對文化與自然體驗的文化特區,教育、就業、照護三方面同時被解決,就是一個完整方案。                                  

回應Total Solution的願景,美伶姐看見智慧科技在長照與教育應用的不可或缺,而文化體驗與對文化內容的重視,更與地方創生的精神高度契合。「我相信現在的科技可能就是未來的日常。比方說,缺透明信任度可以用區塊鏈來解決;講到醫療、長照的問題,前陣子英國女皇逝世,我很羨慕那樣非常安心『在家健康老化』的過程,然後準備妥善的迎接生命尾聲。有醫療儀器的監測、完善透明的知識和資訊讓大家知道如何應對,我相信這個是未來科技可以做到的。」

(左上起順時鐘) 周紫宸、林廷瑀、陳顥予、吳珮甄、謝榕佳

關鍵在「心」,也在跨齡共好、跨越單點的創生精神

「什麼是地方創生?如何知道自己做的算不算地方創生呢?」 

「地方創生經常要服務地方,有很強的公共性質,可是為了活下去,萬一我投入商業賺錢,結果離自己原先所設定的『地方』目標越來越遠,會不會有這樣的風險?」 

永續的價值地方連結的參與模式,才是我們要的。」美伶姐說,創生的型態有許多種,沒有SOP(標準作業流程),但只要緊扣「人、文、地、產、景」,便不會偏離太遠。有些地方團隊做了文史調查,也建立起商業模式,但是當被問及獲利哪裡來?原來是來自於標案。「那很可惜,這還是為了別人(公部門已設立好的服務項目標準)而做。」

理想從來不是坦途,儘管懷抱著區域共榮的思維,然而人性總有弱點,「利益的分配或許可以靠政策引導,但是最終,修心是關鍵,或者說,如何不忘記初衷?如何不要心隨境轉?這是最重要的挑戰。」正因人心是最大的力量,「台東有一群人,從對土地與社會的關懷出發,他們對家鄉的愛,加上新的方法翻轉,台東未來一定不一樣。」美伶姐看見台東縱谷、南迴、海線的一張張面孔,在發展各自不同的創意行動的同時,也彼此串聯,用家鄉愛發酵的力量,影響了在地產業的生態,讓創生不只創造生意,更是創造地方的美好生活與感動。

(採訪撰文/周紫宸;照片提供/吳珮甄、周紫宸、林廷瑀、陳顥予、謝榕佳)

地方創生五大迷思(出自陳美伶著作《在地的幸福生活》)

  • 地方創生不等於觀光,但在地生活體驗可為產業加值
  • 地方創生不只是年輕人的責任,應該全齡共創
  • 創生不等於創業,尋求共創與多贏
  • 創生沒有SOP,是去中心化的實踐
  • 地方創生追求完整產業生態活化,不應只談空間,不成為蚊子館幫兇

地方創聲 PODCAST(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製作)

  • EP11|許孩子一個認同家鄉的未來!原民媳婦佳佳在台東大武的創生模式!Ft. 陳美伶&謝榕佳
  • EP24|在關山老街體驗歷史走過留下的痕跡,讓 Ellen 帶你從人文故事深入當地融入慢生活 Ft. 陳美伶&陳顥予
  • EP27|茶園二代接班從品牌定位出發!女兒不懂茶帶你五感體驗鹿野紅烏龍的香醇 Ft. 陳美伶&林廷瑀
  • EP28|以創新吃法推廣關山愛玉!用食農教育拉近孩子與愛玉的距離翻轉傳統刻板印象 Ft. 陳美伶&吳珮甄
  • EP33|認識太麻里華源村人文DNA!海癒小村咖啡帶來新生機 Ft. 陳美伶&周紫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