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挑戰與掌聲之間——均一探索教育的青春試煉
在台東的天空下,青春正翻開一頁新的篇章,均一學校十七歲的孩子們,在青春最盛放的年紀,用自行車丈量島嶼的長度,用划槳與大海對話,以謙卑攀向壯闊的岳嶺(註)——在「探索教育」的課程裡,他們迎來了一場與自己、與他人,以及與自然的真實相遇。
我們準備到哪裡,就可以走到哪裡
「划船到綠島」或是「七十二小時自行車環島」,即使孩子們是接力完成,乍聽之下都像是極限任務,然而均一學校的「探索教育」並非讓孩子純粹挑戰戶外運動或自身的體能,而是以「自行車、海洋與山林」為載體,透過跨領域的課程設計,帶領學生從課前籌備、日常訓練到實際上路,用身體與心靈去經歷一場自我的認識,建立非認知能力——這也是嚴長壽董事長的期許。
探索教育教師群之一的高睿哲老師說:探索教育是一門藝術──當老師的,必須敏銳地拿捏「挑戰強度」與「學生狀態」之間的平衡。如果孩子精神很滿卻只給予過輕的任務,他們會容易覺得無聊;但若在孩子尚未準備好時就推上過高的挑戰,則可能會讓他們感到挫折或釀成危險。「我們準備到哪裡,就可以走到哪裡。」睿哲老師常用這句話提醒學生。突破上一屆學長姐所達成的目標,從來就不是課程的最終目的,當行前工作與心態都準備好了,他們或許有一天能挑戰喜馬拉雅山;但若沒有準備,再小的任務也可能成為風險,如何保持「既勇敢又謙遜」的學習態度:在冒險與安全之間找到張力,也懂得尊重自然、建立團隊合作的精神。
整個學校都動起來了
其實,「橫渡黑潮、航向綠島」這趟航程早在水組同學們十年級便已醞釀。從船的模型開始學習結構、數學與海流知識,甚至探究台灣之於南島語族的遷徙歷史。十一年級下學期一開學,他們每週二、四固定集訓,「光是早上五點要從床上爬起來就是一個挑戰。」連師長都不得不佩服,清晨六點的活水湖,會看到一群孩子奮力地划舟,緊接著再回學校上課。在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TOCC)教練的指導下,他們甚至學會辨星圖、抓航向、如何在支架舟六個座位划槳的同時,與其他同學交替上下水輪流划船,在團隊合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當出航的時間越來越接近,睿哲老師、TOCC王睿船長看到原訂出發日的天候實在不適合下水,在一番討論後,學校決定提前一週出航。決策一拍板,行政團隊立刻分頭行動,在短短一天內完成所有校內外單位的協調,其他學科老師也錄製課堂教材、讓學生專注於訓練後,仍能順利銜接進度。
「這是一段『驚心動魄』的過程。」建芳主任忍不住笑著說,驚險並不在於聽到孩子要橫渡綠島,而是所有負責行政的老師們,背後繁複的協調:從中央的海委會、海巡署,到縣府與港務單位,每一步都需要逐項申請。「感覺整個學校都動起來了!」那一幕彷彿重現了古老的南島航海文化:先人觀星望海,只在最適合的時刻啟程。如今,學生雖在二十一世紀迎接挑戰,卻依舊承載著那份古老的精神──在天時與人力的契合中,整裝待發。
「家人們,我們出發了!」
五月三日清晨05:02,杉原灣籠罩在薄霧之中,學生背著緊張與期待,均一的家長、獵人學校 Sakinu 大哥在岸邊舉行祈福儀式,為他們祝禱平安。第一組出發的同學康荃回憶,那是最難忘的一刻──「當下其實看不到綠島在哪裡,充滿了未知,但教練、家長一起推著船走向海的那種感覺,好像是要一起完成一件偉大的事!」他說直到現在想起來還是會起雞皮疙瘩!
在那一刻他也想起:由於過去每週二、四都要晨練,隨著訓練逐漸進入軌道,大家開始感到麻木,好像只是為了划船而划船,忘了自己為什麼要在這裡,當時TOCC教練 Yvonne 察覺了他們這種心態便嚴肅地說,如果純粹只是划船去綠島,大可找專業選手一起來完成,但這門課的目的絕不僅止於此──跨越黑潮、承接南島先民的智慧,並把這份傳統放回當下,轉化為屬於這一代的實踐⋯⋯他們所做的是一種對於大海的尊重與文化的追尋!當舟被推進太平洋,睿哲老師高聲喊出:「家人們,我們出發了!」的同時,他才驚覺,自己划下的每一槳,都是劃開歷史與文化的記憶。
然而遠方的綠島還是看不見,海上沒有明顯風向,天上也無星可循,海鳥離岸太近,無法作為判斷依據。此時,在戒護船上的王睿憑著經驗提醒同學:「保持太陽在左手邊九十度的位置。」就這樣,他們靠著最原始的方式,維持正確的航向。同學湘榆回憶,當她在戒護船上等待輪替,準備游向主舟接手划行時,心裡既緊張又興奮。當她跳入海中的那一瞬間──「這輩子從來沒有被那麼多水包圍過。海和天空都很藍,大海波光粼粼。那一刻,好像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束縛你,只有自由的感覺!」
那天的海況很穩定,仍有同學暈船,有人因體力不支而掉速,原本規劃好的輪替順序被迫打亂。所幸憑著船長們多年的經驗與學生們的堅持,原本預估七到八小時的航程,竟在六個多小時便抵達綠島。
彼時,第一批先行抵達的老師還騎著摩托車趕往港口,懷裡抱著綠島唯一的一串大龍炮,準備迎接。當支架舟緩緩靠岸,鞭炮在空中劃出熱烈的聲響,全場響起掌聲與歡呼。原本應該一同迎接的志工家長們,甚至還在前往的途中,最後反而成了孩子們反過來在岸邊迎接自己的父母。
18人、72小時自行車環島
18人輪騎,72小時環島,絕不是單純的「騎完一圈」,而是一場需要縝密規劃的團隊行動。為了完成挑戰,車組同學花了近一個學期籌備:策劃組蒐集路線資訊,研究風險與補給點;醫療組隨時照顧隊員的狀態;器材組反覆檢查車況,確保車輛能承受長途磨耗;外宣組則負責記錄整段旅程,無論體力強還是弱,每個角色都很重要。
體能好的學生往往肩負更大的責任。振輔與奕德是隊伍中體能算是出眾的同學,常常被安排在前方領騎、破風,必須抓準速度,既要讓後方能跟得上,又要分擔最大阻力。「破風很耗力,專注力也要拉到極致,那真的是最累的時候。」對他們而言,領騎不是炫耀,而是一份責任——前方一旦失誤,整個隊伍都會受到影響。
奕德的記憶則是環島第二天的某一段路。小組原本有六人,但在烈日底下很多人都體力耗盡,最後只剩三人還能堅持。他們就輪流在前方領騎,互相打氣,一起從台南撐到高雄。「靠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彼此的鼓勵。」他笑著說。
振輔也記得一次騎到東河的練習,回程時迎上強勁的逆風,隊伍裡漸漸有人掉隊。有位同學因為沒吃早餐而頭暈騎不動,他放慢速度守在後方,和另一位同學一起陪騎,甚至在上坡時伸手推著他的背,把他送回主集團。
在挑戰與掌聲之間
體能從來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睿哲老師解釋:「相較山組和水組,車組在行徑的路上無法掌握每一分鐘的路況,可能一個不留神就有閃失。」不管車山水哪一組,真正的危險來自孩子的心態。這個年紀若缺乏引導,很容易流於魯莽與好勝,或是在最需要幫助時卻不願開口,忽視了自己對整個隊伍造成的影響。於是老師一再提醒:勇敢不是逞強,合作比勝負更重要。當學生願意承認「我需要幫忙」,整個團隊才真正安全。
車組有些學生過去參加過自行車比賽,比賽求快求結果,但在探索教育裡開始會「享受過程」,幫助同學進步、成長起來。那些累到上保姆車的同學,也不會什麼都不做,換個角色陪伴還在騎的人。
最後一天的騎乘,沒有交替,全員上場。從屏東騎到台東,這群孩子用盡最後的力氣,把72小時環島的挑戰推向終點。當單車隊列彎進均一的校門,現場早已聚滿人群,前一週完成橫渡的水組同學也準備好掌聲迎接!
「回到學校的時候,真的只覺得好累喔!」但在疲憊之外,孩子心裡更多的是感恩。陪伴並守護探索教育價值的志工家長們,包括有孩子已從均一畢業的父母。在這段青春旅程中能得到如此多的支持,對學生而言,本身就是最大的禮物。
翻越山海,然後呢?
「在野外比較不會感情用事,會傾向解決問題,因為遇到問題必須馬上解決,不能因為吵架就丟下被派任的任務」;有學生承認,自己個性急躁,遇到不配合的同學時「真的會一股火」,但在情緒過後,也學會了道歉;也有人從「我只是個人想完成這個挑戰」到「會想到整個團隊」;而新的學年也一定有完全不會騎車或從未泡在水裡過的學生,最後完成在均一的終極挑戰。這樣的學習,課本上找不到,卻真實發生在一次次的磨合與換位思考之中。
當被問及,學生經過這一番刻骨銘心,是否有什麼改變?「一開始我會很急,也想聽他們告訴老師,自己哪裡哪裡不一樣了⋯⋯但是,你要等。」睿哲老師明白,孩子的改變不一定馬上看得見,孩子的言行也仍可能讓老師感到挫折,「不過,當孩子願意告訴我他的感受,這本身就是一種探索教育。」就算在當下他沒有辦法表達,但或許到了三十六歲的某一天,孩子們可能會突然想起這個回憶,然後就懂了。探索教育從來就不保證對於孩子生命產生立即性的體悟或成長的改變,而是更貼近真實的過程,面對教學這一門藝術,睿哲老師不時反思:「我在他們這個年紀時,希望大人如何和我說話?」可以跟孩子有這樣的互動,才是教育可貴的意義。
探索教育充分運用了台東的天然環境,它像是一顆種子,悄悄種在孩子的心裡。未來的某一刻,當他們走入社會、面對挑戰時,這顆種子會提醒他們:我曾經在青春裡,和夥伴一起翻越過山海。那份勇氣和團隊共好的意識 ,將會陪伴他們一生。
- [註] 2025年11年級山組也完成三天兩夜從戒茂斯山登上嘉明湖。封面故事2021年即記錄了山組精彩的故事:找到自我,成就我們 —— 野地裡的生命探索教育
- #FamilyOfWa'a 20250503 綠島橫渡紀錄片
- 教室外的海洋課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