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夏威夷研習之旅 ─ 尋找Ohana之旅

Aloha~夏威夷語中代表愛、希望與和平的問候,而Alo~~ha!把alo第二音節拉長,才能更感受到傾訴者正與您交換靈魂最深處的氣息與祝福。2018年十一月第三屆研習團返國後於均一實驗高中明門藝文中心舉辦分享會,團員再歡聚、新舊朋友互動,Aloha縈繞迴盪,即是這樣一個跨越原漢族群、實踐Ohana精神的豐盛相遇。

故事要從2016年講起。公益平台深耕花東永續發展,無論孕育台東做為南島文化中心面向國際或推動部落觀光產業,人才恆是重點項目,為培養具世界觀的新一代原住民領導人才,基金會自2013年便投入夏威夷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PCC)暨楊百翰大學(BYUH)亞洲經理人計畫。然而一年僅一人獲得進修機會,效果有限,寄盼加速促成一個持續對話,能對台東未來願景提出具體化可行方案的學習性社群,嚴長壽董事長更擴大提出夏威夷文化永續研習計畫,迄今已有三屆共46人出團參訪。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本次研習團徵選來自民間、公部門具領導潛力的部落、社會青年及中生代,包括賽德克、排灣、阿美、布農、漢族共五個族群16位團員,一起踏上彩虹劃過的彼端,在十月展開12天精實的取經之旅:BYUH課程和PCC參訪、歐胡島與大島觀光考察、原住民部落交流、拜會Office of Hawaiian Affairs (OHA,相當於原住民族委員會之半官方機構)和尊重在地文化的Outrigger飯店集團管理階層等行程。

現代觀光vs.傳統文化惟對立不變?又夏威夷如何煉成可能?奠基於夥伴們在文化、教育、觀光、公職等不同領域、產業的厚實經營,扣合原住民文化面對外部開發強大勢態,如何維繫傳承的多元發展課題?一行人帶著滿滿提問前往探索。

公益平台已累積兩屆舉辦心得,加上團員大多長期參與原民議題公共討論和行動,因此2018年嘗試訂出「教育土地」、「文化藝術歷史」、「經濟觀光環保」三項議題,從五月開始行前培訓,每月進行一次共識聚會以聚焦學習議題,到出發後融入當地親身體會,藉由分組好更加深化討論。此外,過去團員對象以台東招募為主,而花蓮亦人才薈萃,今年也委請友好單位推薦合適人選,因此找到來自卓蘭鄉中平部落的詩人作家Salizan(沙力浪)參加。分組、資源共享,還有首度開放非原住民籍,且長期於部落工作或積極參與部落公共事務的年輕人申請,乃本屆不同於以往的特色。

分享文化,說出自己的故事

來到同屬南島文化圈的夏威夷,風光明媚且洋溢活潑的文化多樣性,大家一方面對景觀環境感到熟悉,一方面發現穿著族服展現自身文化是如此受到歡迎、值得驕傲。短暫調整時差後,學習便從專業課程展開,上午於BYUH修課,下午陸續參訪PCC六個村,團員藉此了解BYUH與PCC密切的產學合作關係,觀察在此工作的學生如何在理論與實務之間學習新觀念、新方法和文化傳統的融合,以與時俱進調整展演之文化內涵。

均一學校公民教育老師劉政暉說明,「一到夏威夷,充滿文化元素的薰陶令人印象深刻,雖然種族文化不同,大家卻共享夏威夷Aloha的精神,相信原住民文化也能成為每一個台灣孩子的基因。」來自台東金峰鄉的卡拉達蘭部落頭目繼承人高國曦表示,記得獵人學校創辦人Sakinu(撒可努)提醒的「沒有人會去幫你說故事」,所以她來夏威夷看別人怎麼說故事。「當你選擇要走這一條路的時候,不要害怕出發,不要害怕沒有一起的夥伴,因為夥伴會在路上遇見。」她亦分享,在自己村內歷經七年由空地建成的集會所,正是日後陪伴孩子練習說故事的所在。

我們要記得,
要將你的手放在白人的工具之上,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活下來;
把你的心貼緊祖先,因為這樣我們才站得起來;
最後也別忘記世上所有事物都是由上天所造。
當我們把這些事情都做到了,我們方能成功。
─ Seamus Fitzgerald

許多團員不約而同提到深受PCC文化總監Seamus Fitzgerald這段話語震動。1963年開幕營運以來,PCC做為世界第一個集中展演多族群文化的展示中心典範,成功背後自是關於文化展演真實性(Authenticity)的諸多論辯及詮釋挑戰,文化是流動的,跟傳統不同,在商業場域裡堅持發揚文化從來不容易,課堂上團員再三進擊追問到底,不禁使毛利人的他真情流露、眼眶紅了,大家的心也熱了,如此貼近彼此。矛盾、困挫於真實性存續vs.現代化、觀光化、市場化,夏威夷和台灣的發展情境相似又各自有別,不同世代的原住民都在奮戰,相隔太平洋連結的Ohana都走在未竟路上。



意外的收穫,夏威夷王國仍在這

西元1795~1894年的夏威夷曾經是個王國,1894年王國滅亡進入共和國時期至1898年被美國併吞,直到1959年方正式成為美國第五十州,經歷時代變遷,如今,夏威夷是世界上種族最多樣化的地方,社會對多元文化亦展現出極高包容性。據OHA統計,夏威夷原住民(Native Hawaiians)目前佔夏威夷州人口約15%,雖然行程緊湊,團員依舊不放棄找尋這15%所謂真正夏威夷人的丁點兒可能。透過導遊不經意的歷史導覽,意外得知有一處推動夏威夷王國復振運動的村落,眾人毫不遲疑決定一探究竟。在大島臨時出走,來到那一片黑色沙灘,Salizan提到,「在1990年火山噴發、冷卻而成之新生地,州政府與原住民都持續聲明這塊地的主權。當地原住民在新生地上創造了小景點,用紅沙鋪出一條通往海邊約莫500公尺的小徑。看著夏威夷原住民,或用文字、或用圖畫,沿路寫下『夏威夷王國仍在這!』的字樣時,我們理解各國原住民遭遇到現實生活的挑戰,竟是如此地相似!」

而一段尋找夏威夷人的插曲,亦讓擔任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研究助理的黃郁倫省思到,一個地方的多元性不應侷限於這15%的本質論,她指出,英文「Indigenous」指的是在地的、本土的意思,也可以當「Indigenize」動詞使用;但在夏威夷,人們不太用「Indigenous People」這個字,因為他們在追求的是,不論先來後到,島上的人都能成為「Indigenized People」。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此般糾葛的土地脈絡,鋪陳著行程最後一天到Kahana州立公園拜訪原住民部落的前提,目前約有三十多戶人家住在園內原住民族保留區,每月每戶須提供25小時公共服務做為免費居住條件。高齡八十逾歲的Nana爺爺、May奶奶分別為夏威夷族和日本人、華人的混血後裔。May奶奶娓娓道來土地失去復又取回的歷程,及經歷禁說族語造成文化斷層的歷史傷痛;Nana爺爺自軍旅生涯退伍歸鄉後,則竭力復育父母親留下來的水芋田。大家赤腳走在泥濘田埂體驗農事,人情親切像土一樣黏,兩位老人家致力保存夏威夷傳統文化的韌性,「讓我獲得此行最大的感動,守護田地也是守護生活記憶,更在表達一種土地倫理。」來自屏東石門部落、現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杜詩豪表示,他且不忘批判點出,觀光是部落發展唯一的選擇嗎?並認為跟土地連結的教育,才是未來發展的武器。

有趣的是,夏威夷語中Ohana除了形容Family家人,亦為傳統主食─芋頭之意。當一株芋頭成熟,其所衍生的後代便被稱為'oha,'oha在父母四周成長,並繼續茁壯、長出另一個世代的'oha,最後繁衍出無數後代,形成一個大家族。循此延伸更廣闊的意涵,可說不管是父母、手足、親子、好友、訪客或擁有共同興趣、目標的夥伴,都可以稱為Ohana,彼此之間存在濃厚的歸屬感。

誠如OHA「居住於夏威夷土地,認同夏威夷傳統文化的人,都是夏威夷人」非血統論的主張,這段旅途使團員從看見他方「他們」、台灣內部族與族之間差異,到原漢交織變成「我們」Ohana,聯合五屆AEMP和三屆研習團50多人,已隱然成形一股支持力量,民間跟公部門也建立了溝通管道。

一趟夏威夷文化永續學習之旅淬鍊洗禮,正呼應了嚴董事長所勉勵的「去看看另外一個文化先行者的發展經驗,它有成功也有破壞,有創新也有反思,最重要的是可以看到當地對在地文化的尊重與珍惜。」每個人自信地回到崗位貫徹所學、實現在地使命,如何讓「台東人」、「Indigenized People」凝聚永續發展共識且朝目標推進?不同領域串連、轉換不同行動,在這條路上,或許孤單、跌倒,呼喚一聲Alo~~ha!再次分享彼此的生命氣息,Ohana團結相連起來,便綻放繽紛的彩虹海嘯吧。

文/林倩如

夏威夷文化永續學習之旅

首屆 2016年
目標 培養具世界觀的新一代原民領導人才。 形成一個持續對話、正向積極,對台東未來提出可行方案的學習性社群。

2018
內容 五~九個月,每月一次行前培訓、12天夏威夷考察、旅後的公開分享會
學員 16位民間、公部門具領導潛力的部落或社會青年及中生代
行程 BYUH、PCC;歐胡島、大島觀光考察;拜訪原住民部落、OHA、Outrigger

本計畫由為慈花東青年國際學習助學基金贊助,公益平台主辦,美國瑋願旅遊諮詢公司協辦
特別感謝吳亦圭董事長、孫葦萍董事長以及吳吉如總經理的協助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