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均一高中部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程

自然科學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科,均一的自然領域課程除了學科本質的基礎外,透過跨領域的「探究與實作」,由老師帶領學生探討時下議題,檢視報章雜誌與媒體輿論,從自然科學的角度深入背後潛藏的原因,開啟各課題的思考與學習。

2019年夏天,亞馬遜雨林陷入焚燒的訊息傳遍全球,這一場全球性的災難,讓很多人開始關注熱帶雨林保育與全球化外包市場對於世界的影響。十年級的「探究與實作生物課」也在學生主動詢問下,進行這些議題的探討。學生自己尋找相關報導,討論雨林焚燒的前因後果;老師導讀《生物多樣性的早餐》這本闡明雨林與全球化關聯的專書,讓學生了解「保育」與生態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廣大領域的交互關聯。若無法先理解背後的脈絡,保育行動便難以成功。身為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的我們,更應同時反思如何處理自身的消費行為,才不致影響整個世界。

課程結尾時,我們還邀請一位曾深入東南亞的婆羅洲雨林和當地Penan族生活一個月的攝影師分享他的經歷與省思,進一步帶領學生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最後,由學生寫了兩封明信片闡述雨林正在消失的原因,並邀請兩位師長在日常生活中共同行動,例如在地飲食、盡可能少吃肉類、購買公平貿易或雨林標章的產品等方式,期待透過實際的串連與作為發揮改變的力量。

十一年級的「探究與實作」課程聚焦在一種入侵台灣北部溪流的外來蜥蜴-亞洲水龍。我們從世界各地的外來入侵種案例,來了解全球移動造成的環境危機;學生分組先導讀研究論文,介紹亞洲水龍在台灣的危害,並建構正確的寵物飼養觀念。同時也藉由與活體動物的相處,感受生命的珍貴與脆弱,進而思考關於生命犧牲與交換的嚴肅課題,並鼓勵學生透過個人感興趣的範圍進行跨領域的學習,例如:科學、文學、藝術、哲學……等。最後以個人紀錄本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果,讓大家認真面對自己的好奇心,學習如何提問、探索、解答,培養蒐集、篩選、整理及產出的能力。學生們分組處理一批來自新北市移除計畫的標本,進行觀察、解剖、分析、科學繪圖、文字描述,我們預計於期末時將這學期的研究成果和紀錄以掃描的形式回饋給提供標本的移除團隊,發揮這些被犧牲的動物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