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均一高中部社會領域「走讀台東」課程

如何有別於傳統背誦強記的歷史課,引領學生學習感受和同理,達到深化反思?均一學校高中二年級的社會選修課「走讀台東」,帶學生進到歷史的現場,讓學生看得到、摸得到,上 一堂「有感覺」的歷史課。

 在構思「走讀台東」課程時,社會領域老師們選定位於綠島的「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希望讓學生從台灣人權發展歷史,更真切地理解「人權」的普世價值。儘 管主題嚴肅,但「走讀」課程讓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不少。同學們先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蒐集 「白色恐怖」歷史相關資料,在課堂上分別負責導讀並討論,最後由老師做補充統整,逐步 建構起對於歷史脈絡的基礎了解,也練習探討 不同的理解觀點。而在實際執行走讀計畫時, 則運用在「生命探索課程」上所學到的單車騎乘、露營等能力,以低成本簡便的方式加以規劃、完成。

 主策劃課程的 Katu(柯俊雄)老師帶著學生 搭船到綠島,前往白色恐怖時期關押政治思想犯的綠島感訓監獄,學生們走進監禁的歷史現場,親身經驗當時政治思想犯人被關押的過程。接著騎單車到當地人也卻步的十三 中隊墓地,悼念曾經為台灣民主犧牲的長輩, 同學們撫摸著紀念碑上的名字,領受台灣的自由與人權曾由多少血淚換得。

 最後大家在暗夜裡圍攏在人權紀念園區海邊的沙灘上,伴隨著陣陣海浪聲與海風鹹鹹的味道,念著作家柏楊的獄中詩作。同學們的靈感隨之湧出,集體創作了折疊詩,留下屬於自己的世代對這段歷史的深刻感受。Katu 老師分享,「當我們對過去的歷史有了感覺, 就會意識到今天的所作所為,將深深地影響 未來。」藉由這趟走讀,學生們不只貼近腳下的土地,也培養了兼具感性和智性的歷史 思維和反思能力。

學生集體創作的
折疊詩

藍色的海,綠色的島,白色的恐怖
燦爛色彩包裝下,卻只是一片黑白
看透了光線,光線才能滲進,日子才有盡頭
向前行吧,無論日子是晴朗或是陰暗
在無止盡的下墬中,他化成網,接住了我
被拯救的是我,卻不是這一切
淚在燒,心在燒,在火燒島痛滅不了
苟且偷生,苟延殘喘
好累了,想睡了,睡了就醒了
勞動著,放空著,累的是身體還是我的靈魂
吸著腥鹹的空氣,仰望纏繞枷鎖的高牆
閉上雙眸的夜,耳中是鼾聲夾雜
睜眼也看不見的海浪擊石
因為白色,是政府希望每個人的顏色
乾乾淨淨只充滿當局的思想,安份守己 
為了反抗那侵略他者之人,無意中也成了
那侵略他者之人
腳下的土地也許留著你們的血與淚
望有天,我也能與你們盤坐在同一塊土地上
走讀火燒島,記憶才有抵抗
白色幽靈陰魂未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