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Makota'ay全母語共學園 讓孩子傳承部落文化

1998年,為了拍一位90歲老頭目的紀錄片,一直居住於西部的林淑照來到了花蓮港口部落。隔年,她開始在港口國小教書,接著落地生根、結婚生子。就這樣過了10年,為了一個教育理想,她辭去正職的教師工作,到宜蘭慈心華德福中小學擔任導師,因而更深入認識華德福教育。2012年,她返回部落帶著三個孩子在家自學,部落的人都覺得奇怪:「好端端的老師不做,回來部落讓孩子在家不去學校,到底是為什麼?」林淑照聞言,並不去多做解釋,因為自學的概念對部落而言實在太陌生了。

2015年初,教育部三讀通過偏鄉50人以下的小校開放公辦民營,讓林淑照看到辦學的時機來了!基於支持部落教育自主的理念下,幾位家長也試著把孩子帶來,希望了解林淑照所認識的教育,以及如何以全母語來帶領幼兒。一開始,林淑照在部落互助的概念下,利用寒假召集部落學齡前的孩子,由她提供場地與專業,在家進行一週的全阿美語幼兒教育,家長們則負責為孩子準備午餐及點心,並分工整理環境清潔。這樣的自學模式,受到孩子及家長的肯定後,便持續了下來。但由於林淑照本身是漢人,母語語法不夠正確,必須找部落母語老師加入教學,且長久之計,也必須聘請固定廚工來負責孩子的餐點,於是在種種支出的需求下,她開始寫信募款,後來在公益平台資助第一年的資金下,林淑照所主持的「Makota'ay全母語共學園」在花蓮縣豐濱鄉成立了!(註:Makota'ay,「港口部落」的阿美族語。)



部落裡在家講母語的家庭很少,有些孩子從小就由爺爺奶奶照顧,在家很會聽、也很會講母語,但上了幼幼班之後,回到家卻不說了,也開始跟老人家起衝突,搗蛋、不聽話。像這樣的孩子來到了共學園,發現自己可以自在地講母語,沒有人會覺得他怪,讓他覺得大受肯定,原本不好的行為也很快得到改善。在環境的鼓舞下,讓孩子學得又快又好。也有一個孩子,母親是漢人、爸爸是族人,從小在家說國語,剛到共學園時,他常問:「你們在說什麼?為什麼都講那個話?」於是,在歷經四個月的耳濡目染之下,已經能說、能聽母語,讓他的爸爸倍受感動,也開始重新思考如何透過母語進行家庭教育。

有些家長也不熟悉自己的語言,但是看到孩子對自己的語言開始熟悉,回家能唱阿美族歌、唸阿美族語的歌謠,心裡頭既興奮又感動,也開始願意跟孩子說母語。而有些父母則是堅持在家說母語,但孩子的同伴卻全都用國語,來到共學園之後,他們很高興孩子終於有可以講母語的同伴了。部落裡的老人家,也漸漸地發現有那麼一群小小孩,開始用一些平常不常用的母語,比如眼瞼、露水、漣漪等,他們很高興有人在延續母語的生命。部落裡的年輕人,開始有意識找回自己的語言,越來越多人對孩子說母語;豐年祭時,講母語的人口比例變多了,甚至還加入年輕人比手畫腳表達母語的活動,這是往年所未曾見過的景象。許多關心部落未來的族人和老人家,趁著豐年祭時,走到林淑照身邊,跟她說:「妳做的很好,妳要繼續,部落未來的希望靠妳了!」

「花蓮Makota'ay全母語共學園」每個禮拜都會舉行一次讀書會,希望讓部落族人從認識自己、改變自己開始,帶動家庭和孩子的轉變。教育孩子,其實是為了改變大人而來的。從幼兒園開始成立的共學園,2016年將延伸至國小,林淑照希望能訓練部落族人起來擔任老師,期盼將來能擁有屬於部落自己的國、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