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企業界Forum到教育共學群

企業的成功經驗有可能運用至教育現場? 

長期關注台灣教育的嚴長壽董事長發現普遍而嚴重的一個問題是,被分派到偏鄉的初任老師多半年紀比較輕,當然充滿熱情,但是教學跟生活經驗還沒那麼豐富,加上可能要擔負多種行政及教學工作,離鄉背井、單打獨鬥,挫折引起焦慮,非常需要支持。嚴董事長因此將過去在YPO(Young Presidents’Organization 世界青年總裁協會)參加的Forum轉化到教育領域,發起「教育共學群」,提供老師互相支持的正向成長團體。連續四年公益平台與彰師大師培中心共同推動,已成為教育部師資培育與藝術教育司主辦的「初任教師志業導入輔導暨之能研習計畫(簡稱初任教師研習計畫)」的特色之一。

什麼是Forum?

Forum 的起源是青年總裁協會。1950年代,二戰後的經濟從蕭條中逐漸復甦,美國年輕企業家Ray Hickok的事業快速發展,許多人因為他是CEO,紛紛向他請益。當時新經濟模式建立,每個人無論在事業經營或是家庭關係上都是新手,30歲的Hickok對於別人對他的期待感到心虛沒有自信。他觀察到其他年輕的CEO也有類似的困擾,於是他想了一個點子,讓年輕CEO形成一個社團,他們之間沒有老師,而是面臨問題時,透過別人的經驗分享,找到自己的答案。

Hickok以「To be a Better Leaders through Lifelong Learning and Idea Exchange.」作為YPO的使命宣言。經過幾年,隨著組織成長,成員擴大,原本期待能深入討論的時間因人數龐大而大幅縮短,於是他們將大團體分為8-10人的小社群Forum,透過定期聚會及一套完整的分享步驟,彼此持續成長。

1986、1987年嚴董事長擔任YPO亞太區副總裁時,Forum開始在亞洲啟動,他除了參加台灣的Forum,也加參加了全球第一個跨國界的Forum(First International Forum/ FIFO)。成員們透過每月的聚會,分享工作、生活、家庭、感情上的各種問題,更新近況、陳述經驗;大家嚴守保密原則,暢所欲言,從別人的經驗中得到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或讓自己的思考更為縝密。這樣的定期聚會,在成員們都年過70歲了還維持著。

Forum與初任教師研習結合的契機

公益平台早在2015年便在花東地區針對校長、主任推動「教育共學群」,之後也介紹給不同的教育社群,包括當時由藍偉瑩老師帶領的共備樂學團、張輝誠老師的學思達教學社群,過程中逐步發展出適合教育領域的操作方法。2017年,公益平台協助規劃「初任教師研習計畫」,除了協助計畫團隊彰師大規劃課程、建立系統,也導入「共學輔導機制」,招募資深傑出教師擔任共學輔導員(簡稱共輔員),與8-10位初任教師形成為期一年的「教育共學群」陪伴機制。 

2020年公益平台第四度受教育部邀請參與此計畫。過去三年累計超過500位共輔員參與培訓,超過80%的共輔員投入服務,能量已大於每年2,500位初任教師的陪伴需求。因此,今年公益平台規劃「分層培育」,由嚴董事長及其老部屬范希平顧問錄製教育共學群培訓影片,並培育40位經驗豐富的共輔員成為種子講師,協助招募、培育生力軍。而連續三年參加、自台北市福林國小退休的鄭麗卿主任則受邀擔任共輔員召集人。2020年七月的共輔員培訓,即由這群種子共輔員規劃北中南三場分區培訓,手把手帶領「學弟妹們」演練共學群的操作方法。 

來自企業界的機制,對教師真的有幫助?

今年七月的成效追蹤裡,問及共學群帶來哪些實質的支持時,有效問卷中超過九成的初任教師認為「情感上的支持」是最大的收穫,如:透過彼此討論減輕不安、獲得勇氣與自信、連結夥伴情誼……。藉由彼此的經驗認識不同教學法、理解工作場域生態等,也都是共學群發揮的作用。 

目前任教於台北市麗山高中的楊雅茹老師,2017年剛畢業時考取新北市三和國中。身為生活科技老師,同時教多個年級班級、兼擔行政工作、帶學生參加科展……這些她都有心理準備,惟獨沒料到的是……她將擔任「導師」!正式開學前她不認識學校其他老師,每天模擬導師可能遇到的問題,但又不好意思常常打擾請教學長姊,緊張的情緒竟在參加共學輔導討論時得到抒發:原來其他新手老師和我有一樣的困擾!

「輔導員的溫暖回饋與支持」令許多初任老師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知到,資深的共輔員也不是一路順遂,大家分享著如何解決問題、自我突破,一次一次的經驗累積都是未來面對困境的能量。

共輔員必備的特質 ── 領導力、信念、創意與自我更新

教育共學群的運作有三種角色:主持人、值日生、成員夥伴;其中由共輔員擔任的主持人是共學群成功的關鍵。主持人必須確定所有的溝通語言是正向積極,以解決問題為目的,避免變成批判而無建設的組織。 

 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擔任共輔員?除了要能把握上述的主持原則,麗卿主任說,對教育有熱忱之外,還要有「終身學習」的意願。「有能力、有時間協助陪伴的,大多是資深老師,甚至是像我一樣的退休教師」,然而在社會觀念、科技趨勢都快速變化的現代,豐富的經驗是寶貴的資產,也可能成為侷限。因此,願意開放地和新世代教師交流,以夥伴關係的心態分享,一起探索更多元的可能,甚至學習和年輕老師溝通的模式,都是共輔員必備的條件。 

共輔員必須時時自我覺察,避免上對下單向式的觀點灌輸,並且以「我也有過這樣的經驗/挫折……」的「I Statement」(我個人的分享),避免批判。在共學輔導培訓及實踐過程中,溝通技巧、會議管理、彙整判斷、同理心、鼓舞激勵等領導力,共輔員與夥伴都自覺更精進了。 

「保密」、「I Statement」,共學群的兩大原則

成功的教育共學群須嚴守「保密」、「I Statement」(我個人的分享)兩大重要原則,營造信任、正向的團體討論氛圍。一位教學6、7年後考到正式教職的老師說,剛到新環境時,同儕可能會認為:你已經教書一段時間,對教學各項工作應該已經很熟悉。在這些既定印象下,他的許多問題反而難以問出口。而在共學群中,因為成員來自不同的學校,在共輔員營造的安全感和引導下,大家能自在地提出問題,也在傾聽的過程中,獲得新想法或是紓壓的管道。  

這位老師參加的共學群由廖令珍老師(任教於桃園市青溪國中)帶領,雖然第一年的陪伴已經結束二年,夥伴們即使不常聚會,仍保持密切的線上互動。

如何帶領一場共學群的聚會?

定期聚會通常由了解成員當下身心狀態的「心情溫度計」開始,接著聚焦於「教學、師生、親師、學校同儕」四個面向輪流更新近況,之後進入教育議題討論的核心部分。初任老師雅茹說:「剛開始我往往急於得到答案,但令珍老師會引導我們一步一步思考,自己找到方向。」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老師?令珍老師讓初任老師釐清自己的教育理念,知道自己不一定要成為和其他人一樣的老師。 

這種不直接給答案的討論方式,讓大家慢慢習慣,就算遇到問題,自己先思考再詢問夥伴,集思廣益。共輔員帶領團隊的技巧,也成為初任教師帶回班級運用的方法。夥伴彼此推薦的研習資訊,也讓大家能主動拓展學習資源。 

共輔員培訓工作坊 支持初任教師成功起步 

「教書十年、二十年了,要和初任教師分享經驗真的不是一件難事,只要排出一年四次的時間就可以。比起把時間花在追劇或上網有意義多了。」中教大實小的陳儀君老師對著台下一群眼神發光的資深老師們分享,這是2020年最後一場初任教師研習的種子共輔員培訓工作坊。

執教22年的儀君老師,長期擔任校內薪傳教師、實習指導老師、台中市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輔導夥伴,2017年加入共輔員,連續三年陪伴共36位初任教師。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熱忱投入?她回想自己還是初任教師時,度過一段跌跌撞撞的摸索過程,甚至因為工作量多、壓力太大,一度在課堂上昏倒。「如果當時有共學群這樣的團體,可以有人分享經驗,該有多好。」這也是絕多數共輔員的想法。

由於每年初任教師服務縣市、任教科目不同,不易配對到合適的共輔員,偏鄉或離島地區的老師參加共學群尤為困難。為了能照顧到這些老師,共輔員除了熱忱和領導力,也要有堅定的信念,積極解決各種問題。種子共輔員謝佩珊老師(高雄市瑞祥高中)過去幾年自願陪伴多組初任教師,面對成員分散在不同縣市,她善用線上討論、安排跨組交流;陳權滿老師在初任教師發出緊急求助時,嘗試和校方聯繫,安排到校訪視關心;李沂婕老師則發掘並鼓勵初任教師發揮專長,為其他夥伴設計具學習性的聚會活動,這些都是共輔員發揮共學群價值的例子。  

教育共學群並非所向無敵。事實上,共輔員很可能在剛開始執行時就因為初任教師冷淡的回應而產生挫折感。麗卿主任鼓勵新任共輔員:「如果初任教師缺席聚會,我們要相信他適應得很好。」雖然是安慰的玩笑話,卻也讓共輔員在調適心理後,重新思考原因和更好的方法。

三年來,教育共學群正一點一點地擴散影響力,讓更多老師在教職生涯的起步階段,就能透過經驗與新知的分享、教育理念的傳達,幫助彼此成為更好的老師。嚴董事長期許共學群的每一位成員都可以這麼做,並將這樣的經驗傳播出去,成為改變台灣教育的重要力量。 

【關於教育共學群】

「教育共學群」是公益平台嚴長壽董事長,分享過去親身參與YPO(Young Presidents' Organization,青年董事長協會)Forum(小型共學)的經驗,並將之轉化運用於教育領域,希望啟發教師(特別是初任、偏鄉教師),組成8-10人的跨校共學小組,當遇到問題、挫折的時候,能透過同儕的力量,分享各自的處事經驗,獲得克服困難的方案,同時成為教育路上長期同行、互相支持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