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花東永續共學群

自2013 年起,公益平台陸續送 53 位來自民間、公部門的部落青年及花東優秀中生代前往夏威夷考察,進而支持成員在計畫結束後組成「花東永續共學群」維繫彼此的情誼,進行每半年一次的聚會交流。2020 年受到疫情影響,暫停舉辦 AEMP 和夏威夷文化永續學習之旅,而共學聚會也順延至九月才恢復進行。 

時隔一年舉辦的聚會於長濱地區舉行,納入眾所期待的「互訪」構想,一方面讓成員有機會深度分享一年的近況,另一方面也讓夥伴們了解公益平台近年整合雙濱旅遊資源的理念及成果。這次聚會同時邀請雙濱地區和公益平台長期合作的返鄉青年參加討論,希望擴大連結。 

培養看見願景的眼光 

「當大家用文明的態度面對自己的生活,用更慢的節奏看待自己的價值,這才是台灣或花東花東永續能真正走向永續的一種力量。」共學聚會上嚴董事長的分享開啟大家更大的思考格局。嚴董事長提到,相對於國際上嚴峻的疫情,台灣民眾的生活很幸運地沒有受到劇烈衝擊,甚至還 出現「報復式國旅」的亂象,而花東首當其衝。 

嚴董事長也提醒大家,「當忽略了花東真正的價值是自然景觀和原住民文化時,只會快速地消費掉珍貴的環境。」隨著老齡化及少子化日益嚴重,嚴董事長延續前次聚會上「Total Solution」的討論,鼓勵在地的共學群夥伴,從「青年就業」、「未來教育」和「老齡照護」三個面向,思考另一種新形態「群聚社會」的可能:集中醫療和教育等服務以提升效能;創造人與人的互動,並透過科技輔助,遠距掌控農地的耕種 ......。願景的實現並不容易,需要與部落傳統思維充分溝通, 然而嚴董事長鼓勵大家,「偏鄉面臨的並非經費不足的問題,而是缺乏整合,身為現在或未來的領袖,必須要能看得更遠,順勢而為。」 

重塑地方價值的示範 

雙濱地區過去幾年有了更多元的旅遊發展,公益平台積極整合的過程中發現「分享生活文化,創造地方價值」的思維已經在此萌芽。共學聚會的第二日,公益平台安排成員參訪雙濱地區具在地特色文化的民宿、餐廳、藝術工作室等,除了看到個別亮點,也思考如何藉由互助連結,改變在地產業結構,共同走向永續共好。 

Laboratory 實驗平台是長濱返鄉青年拉飛・邵馬和來自加拿大港裔的葉海地夫妻所經營的藝術工作室,他們租下農會閒置的水泥預拌廠,改造為創作空間,同時開放與其他創作者共用,提供了閒置空間活化運用的示範。位於偏鄉卻常常客滿的法式餐廳 Sinasera 24 ,由主廚楊柏偉分享結合花東時令食材創作出獨一無二的料理,及開業三年來不斷調整的管理模式,讓經營餐廳民宿的共學群夥伴了解更多營運的可性。在東河經營熱帶低氣壓餐廳民宿的夥伴依斯坦達霍松安衣布正處於構思新菜單、轉變經營模式的過渡期,在和楊主廚的交流中激盪出許多想法,開始投入採集及應用在地食材的嘗試,也更清楚自己經營的定位。 

夥伴串聯共創課程 

不侷限於聚會,共學群成員們早已展開跨界合作。繼去年均一學校的劉政暉老師和卡拉魯然文化發展協會的杜珊珊聯手規劃均一學校「國際連結課程」,這學期他們再次申請文化部「文化體驗課程」經費,帶領均一學校國中部孩子進入排灣族新園部落的傳統領域,遵照傳統習俗進行多種勞動學習;回到學校後,還接續邀請同為共學群成員的布農族詩人沙力浪以文學來增添課程厚度,課程包括認識阿美族服飾與舞蹈、走訪排灣與魯凱族的石板屋,最後學生們嘗試以「原住民文化」的價值觀,透過身體展演表達自己的反思與學習成果。政暉老師說,這些集夥伴力量共同創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機會「從思考面加入感受面,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學習工具,深入學習原住民文化。」 

彼此成為支持的力量 

「一個人是很孤單的,大家從不同的地方來參加聚會,可以知道彼此很多處境是一樣的,而能更努力地往前走。」首次參加聚會,來自高山森林基地、布農族的馬中原這麼說。每次共學聚會除了探討花東永續議題及經驗分享外,夥伴們得到最大的收穫就是彼此支持打氣所帶出的力量。藉由這樣的連結,一群來自各族群不同領域的共學夥伴,正攜手為實踐花東願景而努力著。

花東永續共學群計畫

■ 目標 培養青年原住民領導人才,藉共學群建立夥伴關係,積極對話及合作 
■ 成員 AEMP、夏威夷文化永續學習之旅團員,及具潛力的部落青年,共 53 人 

本計畫由為慈花東國際交流基金贊助,公益平台策劃執行

特別感謝吳亦圭董事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