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均一國小部 華德福教育

原鄉或偏鄉的孩子本來就不喜歡死讀書,他們的天賦不一樣,喜歡動手做,為了不扼殺他們的天賦,2013 年嚴董事長特別邀約慈心華德福學校創辦人張純淑老師協助均一國小部團隊推行強調實踐與藝術鍛鍊的華德福教育,配合孩子「善」、「美」、「真」三個重要成長階段的不同需求,以健康、平衡的方式,給予孩子在意志(身)、情感(心)及思考(靈)三個層面能力的全方位成長。 

華德福的課程規劃以孩子為學習主體,以實作為核心。在均一學校服務第十年的晨曦班導師鐘文淑老師回憶她所帶的 1 年級孩子在冬季慶典許願:「希望自己可以學會爬樹」,又說「要爬到樹上蓋樹屋,這樣學校裡就有一座樹屋可以讓大家去玩。」孩子簡短而充滿畫面的話語在兩年後成為他們 3 年級建築課的藍圖。孩子無窮盡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在大自然的土地和他們的內心世界之間自然地建立起一種「學習關係」。身為老師的使命便是在適當的時機,點燃孩子們內心的蠟燭,並將想像轉化為真實生活的學習過程,讓孩子不僅發覺自己雙手的力氣,更體驗到群體合作的力量,這過程讓孩子想像發光、內心發熱、眼睛發亮。 

升上 3 年級的九歲孩子就像幼鳥般迅速成長,不僅變得強壯,也正是內在自我意識萌芽的關鍵年段。這階段的孩子漸漸感受自己的力氣,對外在世界的好奇驅使著他們展開探索。此時,大自然便是最珍貴的學習場域。學校為 3 年級孩子規劃了農耕課與建築課。土地成就人類(農夫)的智慧,在農耕課中,「和 土地工作」成為每天的例行活動,老師引領孩子認識大地帶來的豐厚滋養,感受種子的開展,也感謝作物轉化成孩子身體的能量。 

建築課的課程設計是文淑老師和中學部自然科仁傑老師及家長們共同討論出來的,其中最讓人絞盡腦汁的是如何讓小朋友們在身高範圍內參與施作,共同完成樹屋的建造。由於所有參與這次課程的親師生都是第一次動手搭建樹屋,每個執行環節都是小心翼翼。第一堂課是從老工匠介紹建造工具開始的,許多孩子都是第一次接觸這些工具,也對於工匠說明過往建造房子的智慧大為讚嘆。第二天接續展開挖洞、立柱、搭樑、綁繩、鋸竹子、埋石頭等過程。連續三週的主課程學習節奏中,師生每天也透過晨圈和結束圈分享不同階段的學習心得,看似簡單的樹屋樑架,足足花 了十天之久,孩子們說:「原來蓋房子這麼辛苦,這麼困難,工作超級多,又要花很大的力氣,我們一定要找很多人一起來分工合作,團結力量大,不然蓋不好。」 

文淑老師看見在建造的過程,孩子們發現自己的力量,並和同儕一起共享學習的樂趣,即使是扳開棧板、三人扛竹筒、剖竹片、鑿挖洞,再勞累也充滿工作動力,在一旁陪伴的大人看著孩子們戴著口罩、流著汗,連喝水的時候都掛念著工程進度,文淑老師對於孩子的意志與勤奮相當感動。孩子們和老師們一起在教室外一隅建造的「神奇樹屋」,周圍的自然環境,包括陽光和風,都共同形塑樹屋的樣貌。最後,大家心存感激,爬到樹屋上,感受它所帶來的「自在」與「踏實感」,或臥、或躺、分享、閱讀 ……,讓一切的美好都發生在這座樹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