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均一中學部・跨領域課程

均一學校依據108課綱對於科技領域教育的詮釋,重新定位科技課程目標,以學生的生活經驗、需求以及學習興趣為基礎,引導其透過科技工具的運用以及動手實作來解決問題,並培養「設計思考」與「運算思維」的知能。在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代,網際網路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養學生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的能力,以及相關倫理及媒體識讀的素養成為教育重要的一環。

對於均一學校國中部的孩子,低年級的科技教育主要著重於運用,學習文書處理、軟體應用等能力;高年級則以圖像化積木式的程式語言(如Blockly)為學習起點,開始接觸程式設計概念,並結合Micro:Bit微型電腦,讓孩子能夠在實作中找到樂趣;高中部的孩子開始扎根編程等基礎能力,學習Python,並帶入演算法、資料結構概念。均一學校希望孩子在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後,能學以致用,嘗試如網站架設、App製作等進一步的專案開發學習任務。

科技音樂與AI的雙向座談

2021年三月,透過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蘇文鈺教授的連結,一場預示未來的虛擬音樂會在均一明門藝文中心登場。由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蘇黎副研究員、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胡敏君副教授、清華大學AI樂團,以及蘇文鈺教授實驗室團隊SCREAM Lab,到校內進舉行「科技音樂與AI的雙向座談」。

蘇黎老師與清大AI樂團分享兩項合作研究主題,第一項是自動採譜系統:人工智能能夠自動分析所傳入的音樂檔案,並將其自動轉換為演奏曲譜;第二項則是虛擬音樂家系統:設計團隊在事前創造出虛擬音樂家的3D模型,並透過即時音樂追蹤、即時骨架生成等技術,達成虛擬音樂家與真人音樂家的合奏。這些研究成果由SCREAM Lab轉化為真實的體驗,為均一學校師生帶來一場令人驚豔的虛擬音樂會。

這場虛擬音樂會由真人與虛擬演奏者合奏,演奏進行的同時,運用AI技術即時分析樂譜,並生成與真人相仿的演奏動作、聲音表情訊號等等,讓虛擬音樂家能夠對應不同音樂曲目,進行自動化演奏。蘇文鈺教授分享:「等待技術發展更為成熟後,就可以利用3D全息投影技術,實現虛擬音樂家與真人音樂家同台演出的效果。」本次座談和音樂會拓展了師生們的視野,也激發資訊科技在未來生活中跨領域運用的多重想像。

經營以共學為核心的科技社群

因應資訊科技迅速發展所開創出極為廣闊的學習領域,均一學校除了重新調整課程目標,整合內、外部資源,也在校內組成「Programmer」科技團隊,提供對於資訊科技領域感興趣的孩子們學習與交流的平台。科技團隊結合外部資源不定期開設培訓課程,提供參與團隊的成員們精進自我的機會,而成員也在例會中彼此分享學習成果,達成利他、共好的社群創辦目的。

相信孩子們在學校各項嘗試下能逐步學習運用科技、設計創造科技工具和資訊系統的知能,同時也涵育探索、創造性思考及邏輯運算思維、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決等高層次思考能力,在日常中實踐創客精神。

從一場虛擬音樂會談跨域學習
文|蘇文鈺教授

在台灣,我們常常用領域來區分人、學生(甚至是老師),被科系所限制住,很難跨出舒適圈,就像學音樂的人就一定要當演奏家,做硬體設計的軟體就不太行,擅長動手的卻不願意去讀更高深的理論讓自己更強,這是很可惜的事。在均一學校的這場虛擬樂團音樂會,雖然我們擁用的資源相對國外頂尖大學少很多,人手也不充足,但是仍然可以打造出實際可用的系統與應用,讓大家體會到科技和音樂激盪的許多可能性。

世界的變化太快,唯有從讀書、生活、工作中找到樂趣與好奇點,以此為基礎不斷學習新的事物與能力。希望每一位學子都可以投入時間與努力,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