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平台十週年 — 花東人才在地培育

花東是台灣最後一塊淨土,擁有尚未被破壞的大自然環境和豐厚的原住民文化。在這樣寶貴的地方,許多年輕人卻為了工作不得不離開家鄉。公益平台希望透過耕耘在地,為離家遊子「保留一條回家的路」。

到花東,是為了體驗生活、學習與大自然共處

嚴長壽董事長(以下簡稱總裁)長期關注花東發展,他一直認為花東是足以讓台灣傲立世界的資源,可以運用種種方法打造台灣獨樹一格的旅遊品牌與風格。在2009年莫拉克颱風之前,他從未想過自己成立一個基金會,但是這場颱風,讓總裁從隱性關懷花東的角色走向顯性,希望透過公益平台,示範性地探路,證明什麼是對的,或者盡快做幾件對的事情,讓大家看到可以有什麼其他方式規劃花東的未來發展,在大量的開發和商業機制到來之前,有更多人能理性地看待花東地區的土地和文化,花東才有機會保有它永恆的美麗與生活價值。

莫拉克颱風後,2010年在總裁居中牽線下,國際知名企管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與觀光局合作,無償投入人力、物力,以三個月時間完成「台灣後山的桃花源─釋放台灣東部的觀光潛力」報告書,應證了總裁對於花東未來發展的想像。報告中指出,花東地區的觀光發展策略應朝保有花東獨特文化與自然美景的深度旅遊體驗方向規劃,相關建設應鎖定想遠離塵囂,讓身心放鬆的「慢活族」、熱愛探險及親近大自然的「生態探險旅遊族」,及年紀六十歲以上但能停留較長時間的「長宿休閒族」,同時必須增加國際旅客抵達花東地區的便利性,並加強觀光行銷,而我們正一步步應證這是對的方向。

基金會成立的前三年,我們嘗試從觀光人才培育、民宿管家培育、找到亮點,加上產業輔導、建立慢遊行程及旅遊模式,邀請具關鍵影響力的貴賓展開花東慢遊體驗、帶領媒體踩線團,協助花東店家透過線上平台行銷、進行資源整合,建立一個生態圈的系統。這過程我們建立了旅行的新風潮,也讓在地人看到一個花東新未來。近幾年,總裁甚至不再談「觀光」,而是鼓勵到花東「生活」,因為「觀光」往往代表的是走馬看花,或者是一次性的旅行與消費,但真實的花東應該是一個分享、感受生活的地方。每年初夏直到深秋是台灣的颱風季節,東部海岸每隔十天半個月便在颱風登陸或經過的威脅中,對於想要「觀光」的人而言,絕不會在好不容易獲得的休假日,選擇到天候這麼不穩定的地方旅行,但是從一個旅人的角度,如果他到花東是為了與大自然接觸、休養生息、體驗「生活」的話,那麼這些颱風所帶來的狂風暴雨,就成為每天會遇到的日常了。

在基金會帶領花東慢遊團初期、在「余水知歡」前身仍是「真柄老舍」的時候,總裁就關注著花東長濱、豐濱(簡稱雙濱)地區,只是當時相對因緣尚未俱足,就不願多做誤導開發的行為。2017年底,他發現雙濱一帶不少年輕人返鄉傳承原民文化,或追尋所嚮往的生活型態,年輕人帶回來新的觀點和專業,逐漸形成改變的力量;例如,小馬與「高山森林基地」、科睿(Emas)與「Hatila在磯崎工作室」、Candy與「下鄉行動」、凱莉與「烤茶地」、凱耀與「長濱金剛米」、耀威與「書粥」、阿翔與「禾多小酒館」…等。

總裁認為越是國際化的時代,越是要呈現出在地的精神與能量。我們除了帶部落青年到夏威夷重新發覺台灣原住民是南島文化的原鄉之外,近一年來,更開始協助在地整合資源,做出更具文化特色的旅遊產品。雙濱如果用一個比較遠的角度看,其實就像是過去雪山隧道還沒有開鑿前的蘭陽平原,而蘭陽平原如今已經被豪華農舍佔有,原本廣闊的田疇變成支離破碎的模樣;還未開發的雙濱,也面臨類似的危機,隨著交通的發達,有更多的開發案正蓄勢待發,因此我們持續邀請各界的意見領袖及媒體前往實地體會這種沒有被過度開發的美好,從另一個角度看花東的永續生存。對於雙濱,我們還帶入新的生活觀,導入運動健護的主題,規劃五天的常住,在健身教練的指導下,結合當地人文美食美景,在山坡、在海邊,吹著海風,呼吸著未被污染的空氣,體驗在花東獨有的大自然風貌下運動的感受,讓自己學習在身心靈三個層次活得更健康。

同時,我們也從教育端持續培養擅長運用英語溝通的國際人才,這樣台灣也可以擺脫只是依賴單一語系的觀光市場,盼望無論是健老生活的吸引力,上山下海的體驗,原住民文化的分享,都能夠同步引起大家用慢活的心情,來珍視花東這塊土地。

和世人分享原住民的文化

總裁一直認為原住民的文化體驗,不應該只侷限在一群人穿著傳統服飾,和聲一起跳著傳統舞蹈,更可以帶著旅客上山、下海,體驗不同的原住民的山林智慧,以一種分享自己的文化,生態與生活,訴說自己的故事的方式接待所有的旅客。當我們早期進入部落輔導時,我們發現部落有非常嚴重的中空現象,青壯年為尋求就業機會,往往須離鄉背井到城市發展,部落只剩下老人與小孩,形成隔代教養的普遍現象。為結構性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在基金會成立初期,深入部落核心,蹲下來,傾聽他們的聲音,了解需求,在適當的時間提供必要的資源,一路伴護學習及面對課題。透過部落輔導、民宿管家培訓、部落旅遊整合及國際人才培訓等面向,以「給予釣竿、教導釣魚,並將魚群引來」,創造在地就業機會,讓部落及個人找到自信與尊嚴,為離鄉或在鄉的青年找到一條永續生存的「回家之路」,也讓具有發展潛質的在地產業打造一個可以發光的舞台。

無論孕育台東作為南島文化中心面向國際或推動部落觀光事業,人才恆是重點項目。我們相信花東原住民的未來,終有一天會從目前當權者或長老的手上,移轉到年輕人身上,什麼要保存?什麼要放掉?是下一代原住民青年人應該共同反思的話題。這無法倚靠政府或外人的指點;唯有當在地與出外的年輕人願意回到部落、重新拾起部落文化、擔負世代交替的責任,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永續。但想要回饋部落、改變社會需要耗費很多的能量,生命中一定要有vision(遠景)和passion(熱情),想要有vision,必須看得夠多、能蹲下傾聽、更要能深度觀察。部落的現象有些是自己造成的,有些是受外部影響,當政府補助造成人的過度依賴時,自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淪陷了,在政治凌駕一切的現今,只有看到世界更多面向的人,願意變成一個連結者、說服者與示範者,讓部落族人看到可以創造更好的未來可能性,才會有更多人願意實踐改變。


為了培養具世界觀的台灣原住民領導人才,2013年起,公益平台安排比西里岸、鸞山部落及不老部落的三位部落青年,參加有1,600名亞洲青年創意家出席的Make A Difference「香港MaD創不同學院」論壇;而後,在台聚公司吳亦圭董事長與「為慈花東青年國際學習助學基金」的贊助,以及美國瑋願旅遊諮詢公司孫葦萍董事長與吳吉如總經理的協助下,開始投入「夏威夷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楊百翰大學亞洲經理人培訓計畫」(AEMP)及「花東永續──夏威夷研習之旅」。這些甄選來自民間、公部門具領導潛力的部落、社會青年及中生代,透過與夏威夷原住民發展情境類似又各自有別的經驗值,交換對於文化、教育、觀光、土地的現實挑戰,得到反思、找到使命感。目前兩個計畫,已經累計51位具有發展潛力的部落青年,2019年1月起,我們更定期舉辦「花東共學群」聚會,針對部落的議題、花東及台灣永續的發展,先找到共識,從學習、互相協助成長與解決面臨的不同問題,最後希望集結團隊分工的力量,以花東為起點,讓原住民文化邁向一個新的境界,成為台灣的驕傲,達到永續生存的最終目的。

要解決偏鄉問題,老年照護、孩子的教育、年輕人就業必須一起思考

年輕人想回鄉卻難以抉擇,主要有三股很重要的力量在拉扯,在地沒有工作機會、孩子的教育問題,及部落老人的凋零與照顧問題都需要一一面對,因此回鄉的路途也就越來越遙遠。

花東有很多村莊有少子化的趨勢、面臨廢村的危機。政府在處理偏鄉問題,為了不讓部落消失,投注很大的資源讓偏鄉小校能夠生存下去;從數值看出來,國小人數在60人以下高達50%以上,一個學校只有10幾、20個人的不在少數,學校已經小到讓孩子失去學習課本以外團體生活、協同合作的功能;海岸線的最高學府成功商水,10年前的學生有400位,現在是170位,人口結構的改變已成為不容我們忽視的問題;村莊老人化的問題也非常嚴重,交通不易到達的長濱鄉,在全鄉7,039人口中,就有24%(1,692人)是65歲以上的長者(截至2019年11月底的統計),人口老化是台東全縣第一名。鄉鎮間雖然有很多為獨居及身障老人提供送餐的服務,例如台東聖母醫院,從蘭嶼一直到長濱,整個台東海岸線就設有9個部落廚房,每天為1,000多位老人家送上當天唯一溫飽的一餐,部落廚師還會告訴你,他們是透過送餐服務才了解老人家是否還維持健康,那麼更別提偏鄉醫療照顧,這是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

事實上偏鄉教育問題的癥結點,不在於縮短城鄉教育差距,而是尊重偏鄉教育的差異性與獨特性,從發掘區域的優點出發,從國小到高中,量身打造一個適合偏鄉教育發展的教育體系。(可參考夏威夷楊百翰大學與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的前店後校、產學合作模式,讓在地人才由在地培養。)如果我們能夠把一些面臨廢校的小學資源整合在一起,變成一個由小學到高中的學校,並且讓孩子所受的教育和在地特色息息相關,就可以進行產學連結、讓在地人才不再外流。

另外,由政府完整規劃,發展社區集中式老人照顧中心,讓一些有生活能力的老人能夠集中被照護,讓他們的心情被重視,因為共同生活的關係,他們彼此照應的能力也會被加強;透過「部落廚房」供應老人與小孩三餐,解決飲食問題;此外,老人家也是重要的文化傳承者,部落老人可以教導年輕人依照傳統方式耕種、編織、捕獵,讓傳統文化能傳承下一代;針對獨居、失能、身障長者,可以培訓部落婦女,從事居家照顧與送餐服務。

再者,在同一個區域若能由政府規劃一個可以分享的文化特區,讓一些在國外、國內、或是在城市學習的年輕人回到自己的家鄉,在文化特區裡呈現其文化,可能是音樂、舞蹈、雕刻、陶藝、服裝、風味餐…,也可能是針對文化、自然的體驗,像是到山上打獵一探野生動物足跡、認識阿美族野生蔬食,或者是潮間帶的撒網捕魚、划獨木舟、深夜中觀測星象…等。花東擁有豐沛的資源,一定能夠成為區域發展特色。如果能夠有這樣的工作機會,那麼年輕人就會願意回來,老人家就能被照顧到,孩子就不用離鄉背井到外面學習。當教育、就業、照顧三個問題能夠被同時解決,才能扶植脆弱瀕危的部落文化,縱向拓深,橫向連結,真正解決偏鄉廢村的問題。

------------------------------------------------------------------------------------------

【2010-2019 公益平台執行的「在地人才培育」專案】

花東民宿研習營、社區資源整合溝通會議,推動香港-花東觀光包機、台東親善大使訓練、國科會「東台灣小旅行」APP計劃、台東特色小吃店服務與空間改造工作營、比西里岸pawpaw鼓樂團培訓、偏鄉人才返鄉就業曁創業輔導-隆昌棉麻屋、JAMEI CHEN &隆昌棉麻屋雙品牌合作、向陽薪傳木工坊空間改造計畫、計程車E化及導覽能力人才培訓、余水知歡民宿改造計畫(人才培訓、工程改造、永續經營及維護)、台東音控暨餐飲人才培訓、生態觀光導覽人員培訓、成功豆花輔導案、鄰家蒸餃輔導案、Art Alliance藝術平臺計畫、Travel Alliance旅遊平臺計畫、長濱/豐濱地區觀光產業推廣、AEMP、夏威夷文化永續學習之旅、花東共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