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夏威夷文化永續研習計畫&花東永續共學群

橫向連結 一起學習祖先的智慧

「花東永續-夏威夷研習之旅」(以下簡稱「夏威夷研習」)旨在培養具有世界觀的新一代部落領袖或對原住民文化高度投入的人才,共同致力於台東永續發展的未來。今年第四屆 17 位團員為卑南、阿美、排灣、布農、撒奇萊雅、漢族等族群的青年,來自部落觀光、教育、藝術文化等民間領域及公部門。

每一屆行程依據團員所關注的領域而設計,也透過行前培訓承續著過去幾屆的豐收,進而規劃當屆與夏威夷參訪單位交流的議題,因為疫情延後兩次出發時間,終於在培訓一年半後啟程參訪夏威夷各個學習點。在今年 10 天的參訪裡,團員深刻感受到台灣作為南島語族原鄉與太平洋島嶼國家的情感連結,以及夏威夷人如何於生活中實踐出「文化是夏威夷對世界的共同語言」。

不可分割的重要資產—Kahana 部落芋頭田

芋頭與番薯、小米同列台灣原住民族主食,高山上的原住民族會儲備芋頭作為狩獵時的糧食,而芋頭甚至是達悟族家屋或大船落成儀式必備的食物。團員抵達夏威夷的第一個行程,便來到Apupua’a ‘O Kahana State Park 卡哈納州立公園的 Kahana 部落。部落中有 30 多戶原住民家庭,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三代以上,Kahana 女士表示:「我們希望代代相傳的芋頭田,讓家族的後代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與故事,讓孩子們知曉自己的根。」當團員踏入芋頭田進行勞動體驗時,感官隨即被開啟,一邊唱歌,身體自然地找到了節奏,原本的勞動工作成為彼此文化的重要連結。


 

支架大洋洲海上體驗

對南島語族來說,「支架大洋舟」(Outrigger Canoe)不僅是往來島嶼間的交通工具,更是海洋文化重要的一環。行程第 5 天安排到在地Outrigger Canoe Club 參訪,並參加工作坊,體驗支架大洋舟的海上划行。這是由在台東推廣支架大洋舟的江伊茉顧問協助安排,整個船隊從一開始的手忙腳亂,逐漸在彼此的引領與跟隨中,找到了和諧的節奏,他們創造出每十次划槳後就換手的默契,此時團員們才認知到:「重要的不是划得有多快,而是要與你的家人一同前進。」大家在船上真正成為了一體。

此外,團員們還從划船中學習到 —— 對自然進行深度觀察,夏威夷人稱之為「Hilo Kilo」;打開手掌,以小拇指對準地平線,在手指劃分的五等分中觀察雲的出現位置、山的稜線、海的顏色以及流動的方式⋯⋯。夏威夷國寶級大師Kimokeo Kapahulehua 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有感知環境的能力,我們要᯿新找回這種能力。」夏威夷有著豐富無比的自然資源,更迷人的是他們看待自然的方式。

觀光產業的永續承諾 — Toa Luau 植物園與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

團員們參訪 Toa Luau 植物園區時,看到了一幅Kahana 部落的芋頭田畫作,更加深團員們了解當地居民對於水源灌溉土地、芋頭滋養家族的重要意義。

植物園裡綠意盎然,不僅地面整潔,連小型的解說牌也巧妙地藏在植物下方,不打擾視覺。當團員抵達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PCC)時,發現到這裡不只是著名景點,更擁有文化保存的使命;他們以太平洋「玻里尼西亞」三角文化圈為核心,呈現夏威夷、大溪地、薩摩亞、斐濟、東加和紐西蘭毛利等 6 個迥異卻又有些許共通處的島國文化,每一個島國的導覽員通常是該國在此打工的年輕學生(就讀於鄰近的楊百翰大學),看似服務觀光,但他們為了與旅客分享文化,反而開啟了自己的身份探尋,「我是誰」、「我們祖先來自哪裡」⋯⋯,文化傳承便這樣發酵了。

文化是我們的共同語言 — 畢夏普博物館 (Bishop Museum)

第 9 天,團員踏入夏威夷最大的博物館——畢夏普博物館(Bishop Museum)。在參訪過程中,團員們發現「太平洋廳」所展出的南島古文物中有許多與台灣原住民生活相似的物件,如:排灣族的陶壺、泰雅族的服飾品等,展廳中也展出南島語族的遷徙動線。有一個互動裝置是按下不同的島嶼,會出現該地區對於「手」、「家」、「鳥」等單詞的發音,例如:「船」在東加、庫克群島叫 Vaka,在大溪地、薩摩亞叫做 Va’a,台灣的艋舺則叫 Bangka,發現大海洋諸島上的語言竟然有如此高的相似度,應證了我們都屬於南島語族。

珍視自己與他人的文化 — Kamehameha Schools

「以提升夏威夷族人人能力和福祉為使命」的 Kamehameha Schools 是一所為夏威夷原住民設計的學校。參訪該校時,團員之一的陶藝藝術家,也是獵人學校一員的林精哲說,Kamehameha Schools 的陶瓷工作室不像是給高中生,更像是給大學生創作的專業設備,如此完善的教學資源能感受到當地學生在製作流程上已相當熟練。

Kamehameha Schools 的學生將他們在台灣參訪時獲贈的排灣族陶片,放在一個絨布緞面的珠寶盒中展示。精哲說:「如果對排灣族的文化並不是很理解的話,可能不曉得這一個從陶罐上敲下來的破片,就像是原住民之間結盟或認血緣的鑰匙。」如此慎重地看待這份禮物,意味著他們十分重視與台灣原住民之間的情誼。

滿載而歸,然後呢?

2019 年開始,公益平台將夏威夷研習和「夏威夷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楊百翰大學亞洲經理人培訓」二個計畫的成員組成「花東永續共學群」,目前共約 80 位。透過關心各自近況,連結彼此的資源,以及專家主題分享,希望夏威夷之旅的漣漪,從「個人增能」擴散到「永續共好」。

2017 年第二屆團員胡潘畇 宜蘭「不老部落」第三代織女

一趟夏威夷研習讓她體悟到:「自己對台灣文化甚至是自己部落文化的理解尚屬淺薄,雖然鑽研的是泰雅族手工藝,但要說是文化傳承的一員好像說不過去。」六年前寫下這番反思的她,如今與部落夥伴將「不老東東」打造成一個成熟的品牌,在向耆老學習來的傳統技藝基礎上,以自然素材和獨特配色,開創出新的工藝之路。10 月他們與設計師許艷玲合作,於宜蘭國際潮流文化藝術祭上,運用百年老布和不老東東織女們手工織做的植物染苧麻布,成就了一場令人驚豔的時裝秀。胡潘畇也抱持著夏威夷「ohana(家人)」的分享概念,若有新興品牌向她請教網站創建或是行銷想法,她也傾囊相助,期待好的設計共同被看見。

2018 年第三屆團員吳鳳美

來自阿美族真柄部落的吳鳳美,以優秀的手藝和巧妙運用閒置穀倉空間,創辦了「真柄壹號倉」無菜單料理。從夏威夷研習回到台灣後,她開始深思轉型,加入了部落的文化健康站,投入獨居老人的照顧與安置。同時,她運用部落的編織以及傳統文化與長輩們交流,從而保存珍貴的傳統文化,同時提升長者的價值。她更取得了正式的長照員資格,在文健站中開辦多樣且有趣的課程。

最近,她積極呼籲部落的年輕人回鄉,並且成功召集了一群中年人和年輕人,這些人平時都有自己的工作,但願意學習部落的技能,包括阿美族的採集文化野菜以及部落歷史。他們開始組成客製化的旅遊團,並將以前的無菜單料理技術納入行程。吳鳳美希望透過這些年輕人的努力,重新喚起部落價值文化的風采。

2018 年第三屆團員黃郁倫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人員

在參訪畢夏普博物館後,回台與同仁積極展開與畢夏普博物館的跨國合作,包括夏威夷文物借展、人員交流等。經四年更新、2023 年重新開幕的史前館內規畫有南島常設展廳,在過去的南島文化討論中,常使用他者、異文化的概念探討南島語族,而史前館則使用「我們」、「理解」、「溝通」、「認同」等詞彙,將南島文化各國的元素串連在一起,為觀眾呈現了更具有南島主體的探討視角。

近年南島文化在學術界討論漸多,資訊的傳遞與交流活動也更加頻繁,黃郁倫的參與和定義在台灣對於南島文化的認識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夏威夷研習帶來更有力量的想像

研習結束後,團員回到各自工作崗位上,所做的事情不一定跟夏威夷直接相關,但如同精哲分享道,他與獵人學校的老師們接受華德福師培時,總回想起他在 Kamehameha Schools 的觀察。當他看到學生在「自然課」學習用傳統的葉子去包食物、用繩子綁著石頭拋扔理解「物理」,他說:「看到他們把教育跟文化融合得很好,才知道原來真的有這樣的方式,把文化與土地緊密連結的教育。」夏威夷的所見所聞成為了心中的一個基石,面對未來,能有更清晰、更有力量的想像。
 

第四屆 夏威夷文化永續研習計畫

  • 目標│培養具世界觀新一代原民領導人才。形成一個持續對話、正向積極,對花東未來提出可行方案的學習性共學群。
  • 人數│花東地區原住民青壯年,長期參與台東部落公共事務組織、藝術、教育、觀光產業工作者,共 17 位。
  • 行程│PCC、OHA、Kamehameha schools、Outrigger Canoe Club、Kahana Tribe 等
  • 特別感謝│吳亦圭董事長、孫葦萍董事長、Helen Scott、Kimokeo Kapahulehua、Yvonne Chiang

本計畫由為慈花東青年國際學習助學基金主辦並贊助,公益平台執行,感謝美國瑋願旅遊諮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