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花東永續共學群

2019年起公益平台發起並組成「花東永續共學群」,平均每半年進行一次共學聚會,透過持續交流對話,提升視野高度,並反身看見自身的挑戰和優勢,思考部落及花東朝向永續發展的種種可能性。

這群共學群的成員包括由為慈花東國際交流基金支持的兩項計畫:2013年起實施的「夏威夷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楊百翰大學亞洲經理人培訓計畫」(以下簡稱AEM計畫)與2016年至2018年為加速培養具世界觀和領導潛能的新一代部落青年與台東中生代所舉辦的「花東永續——夏威夷研習之旅」,共54位成員。共學群最大的價值在於讓服務於部落、公部門、學校以及民間不同領域間的夥伴,於前往夏威夷學習交流的共同經驗上,維持如夏威夷語「ohana」家人般的情誼,透過近況經驗、關注議題和新學習資訊的分享,更新知識,彼此串聯,感受到情感共鳴支持,甚至找到回應問題的解方和連結合作的契機。

共學群形塑正向積極的力量

花東是台灣最後一塊淨土,嚴董事長強調,這並不單是指環境,特別重要的是花東擁有南島文化最精髓、各部落傳統保留下來的文明。然而文化持續地往前推移轉變,外來發展力量也不可能停歇,他鼓勵大家必須找到自己對家鄉土地的詮釋,知道花東提供的不只有大自然景觀,還有永續生活的態度。在面對未來時,深度思考要呈現什麼樣的價值給外來的旅人和下一代。也唯有擁有這樣的自信,才能從容規劃下一個階段想要分享的生活和文化,讓更多人珍惜這塊土地。

已運作三年的共學群,每次聚會總會有超過半數的夥伴排除萬難前來參加,甚至成為一件令人期待的事。我們看見這群人都帶有企圖心和學習的渴望,在這裡他們可以找到一樣認真投入、希望讓花東地區更好的夥伴。來自蘭嶼的朵蘿露可回饋,除了高品質的活動規劃外,夥伴們開放的討論往往能帶來新的想法,也成為鼓舞自己繼續前進的動力,而每次嚴董事長親自參與分享,也讓大家更能想像未來發展的願景方向。

疫情衝擊下看見轉變的契機

2021年夏天的共學聚會因疫情改為線上形式,並以疫情對部落產業、教育的衝擊為題進行交流。經過旅客驟減到報復性旅遊的跌宕起伏,嚴董事長勉勵大家用更長的時間刻度思考,無論是自身、孩子或部落夥伴,一方面要維持身心的健康與安定,另一方面也把握學習的機會,看見改變的可能性,為未來做準備。

不老部落執行長潘崴分享,疫情來得又快又急,但因為以往入園人數始終以總量控制,並且以自給自足及永續經營的核心理念,朝著社會企業的模式經營,因此受到疫情的衝擊沒有這樣巨大,甚至成為加速轉型的契機。面對疫情,不老部落的應變措施包括:將農作物轉變為加工品、部落青年分流工作,避免群聚、透過電商行銷工坊作品、縮減營業天數......,在可控管的範圍內允許在試誤中學習。此外,部落創辦的自學團體「原根職校」在2018年設立了宿舍,讓無法在家庭中接受完整照護的孩子可以留宿學習,加上志工老師也生活在其中,都讓夥伴們開始感受從目前的「深度旅遊」邁向「無期無為」可能的生活樣態,逐步摸索永續發展的路徑。

「停課不停學」政策對於偏鄉學校的影響普遍大於城鎮、都會地區,除了網路、設備、空間等硬體條件外,更挑戰的是孩子在家中缺乏家庭照顧者,造成學習品質不佳,甚至中斷的現象。在屏東石門國小任教的許聖慧分享,雖然經歷了一段手足無措的摸索,然而拜疫情所賜,教師們普遍能快速提升資訊能力,而除了知識的學習,她更希望在線上教學的過程中,仍回到以人為本的教育,注重孩子人格特質的培養。例如嘗試帶著學生思考同理心,了解個人自由的犧牲或許能防止疫情擴散,保護族人的健康和安全。此外,她也發現部落中一些平常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家長因為停工,開始帶著孩子勞動,認識部落周邊環境,這些觀察都是面對疫情的另一種正向觀點。

互訪交流看見逐漸成形的願景

十一月疫情稍緩之際,共學群恢復實體聚會,繼2020年一起造訪長濱地區後,規劃令夥伴相當期待的互訪行程,這樣的相互拜訪是為了透過看見夥伴們經營的場域,借鏡彼此的經驗,帶動更深度的交流和啟發。此次拜訪行程包括位於南迴地區的獵人學校、Pikak麵麴文化廚房和Sinapayan青年工作站。

花東永續共學群有多位成員來自獵人學校,創辦人亞榮隆・撒可努認為原住民身分並不在於血統,而在於「認同」,因此獵人學校的成員包括排灣、卑南、漢人多元的族群,而其「對人好、有美感、愛土地」的理念,則期許透過文化洗禮和生活詮釋,融入每一位夥伴的生活中。

走進裝飾著原民文化木雕的質樸建築、細心養護植栽的自然環境裡,所感受到的美感很難讓人想像獵人學校曾在2019年經歷一場祝融之災。災後的兩年多時間裡,撒可努帶著夥伴們一點一滴地重建硬體設備,同時精進部落文化體驗教案內容,試著讓軟硬體結合,實踐體制外的實驗教育基地。獵人學校走出挫折,尋求合作的力量重新找回自信的精神,和共學群不謀而合,同時也反映出花東生活價值。

Pikak麵麴文化廚房和Sinapayan青年工作站,都是通過台東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處「我們+起來─山海部落新美學」計畫提案甄選後,輔導的據點。由計畫邀請設計師和企劃團隊提供設計美學的指引和空間定位的思考,達到以生活美學改造空間、支持社區部落文化傳承,以及青年培力的目標。Pikak麵麴文化廚房由經營Kituru咖啡館,一直以來以「學習文化,落實生活」為理念的Pia和Aiku夫婦打造。身為外省人與排灣族第二代的Pia向部落vuvu(對部落女性長輩的尊稱)們學習漸漸失傳的傳統製麴技法,重新在自家土地上育種發酵植物,並創新地結合父親家鄉山東麵食的發酵知識,以麴醒麵,創作出讓人回味無窮的小米酒、酒釀及麵食。而這個空間也成為不同部落間交流Pikak麴的知識,分享文化與實踐於生活的場域。

(圖片來源:莊巧雲攝影)

Sinapayan青年工作站最初的發想是,身為介達部落vusam(排灣族語頭目、種苗之意,此處指長嗣孩子)的高國曦發現部落裡長期缺乏青年會所,面對重視傳統倫理的部落文化,經過反覆的溝通,2014年在文化部的支持下,運用鐵路陸橋下的畸零地整理出僅有骨架的工作站和一座涼台,定位為一處突破性別禁忌,讓部落青年男女能聚會、從事文化學習,同時也是進入部落前接待訪客的「部落客廳」(cacavalj)空間。2018年加入「我們+起來」計畫後,空間更為完善,並陸續舉辦文化學習營、音樂市集、部落老照片展等活動。Sinapayan工作站伴隨著青年的認同與行動而持續「有機成長」變動著,成為不同世代技藝傳承、同時也是記憶流動的空間。

花東永續共學群如今已形成一個能夠凝聚共識、彼此連結的學習性社群。下一階段公益平台除了持續創造觀摩與共學機會,讓夥伴提升視野和自信、鼓勵串連合作;未來,若疫情趨緩,預計恢復第七屆AEM計畫和第四屆夏威夷文化永續學習之旅計畫,透過推薦邀請制招募新成員,持續擴大學習性社群網絡。

花東永續共學群計畫

•目標:培養青年原住民領導人才,藉由共學群建立夥伴關係,積極對話及合作

•成員:AEM計畫、夏威夷文化永續學習之旅團員,及具潛力的部落青年,共54人

•本計畫由為慈花東國際交流基金主辦並贊助,公益平台執行,特別感謝吳亦圭董事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