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雙濱共好平台
從個人行動到眾人連線 雙濱共好平台 永續生根
雙濱地區 ( 豐濱、長濱 ) 位於花東海岸,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原住民文化,但因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加上人口老化、就業機會不足等,2016 年內政部統計顯示,未來有滅村的危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公益平台自 2017 年起鼓勵在地業者整合資源,發展具有特色的深度文化體驗產品,邀請旅客來雙濱慢生活。2018 年透過舉辦「長濱、豐濱旅遊發展討論工作坊」及互訪機制讓大家能熟悉彼此產品,成為相互推廣的力量。
新冠疫情期間,國人出國旅遊會減少,東海岸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原住民文化,成為國內旅遊的熱門目的地,加上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觀光振興措施,吸引國人到東海岸旅遊。然而,報復性旅遊對於在地也帶來了噪音、垃圾、及因為文化不理解的衝突。在地居民開始意識到過度開發和不當的旅遊行為,將對雙濱的自然環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壞,2022 年 9 月雙濱地區 5 位志同道合的夥伴串連成立「雙濱共好平台」( 以下簡稱雙濱共好 ),希望透過連結形成力量,分享與自然共存的價值,發揚豐富的文化內涵,發展出「與他人共好」、「與社區部落共好」和「與環境共好」的核心價值。這樣的理念正呼應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只要認同理念且已開始實踐 SDGs的店家即可加入成為雙濱共好店家,這是由在地人發起的倡議行動。
「我們好像無法提供實際的承諾,只知道要有人先站出來」,五位發起人初期邀請店家加入雙濱共好時,大部分店家多抱持觀望態度,後來摸索出的突破點是需要有共同的推廣工具,於是公益平台透過採訪、撰文、英譯、上稿到官網的一條龍服務,提供店家免費曝光的資源。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雙濱共好店家從最初五人到2023 年底破百位。
週間旅遊 永續的日常
嚴長壽董事長數年前與雙濱夥伴分享,希望台灣的旅遊不再集中於週末或連假,瞬間的人潮車潮垃圾對環境造成極大的負擔,「我們真正想做的是旅遊型態的改變」。透過居民自發的力量,邀請旅人慢遊雙濱,對這裡的環境與文化有感,進而尊重地方永續的宣言,雙濱共好在2023 年大膽跨出,推出週一到週四兩人就成團的體驗旅行。實際上,「兩人成行」對部落而言挑戰非常高,過去招待團客的模式如何切換到服務散客?但與其人力於週間閒置,不如先動起來,於是店家各推出潮間帶體驗、跟著獵刀去旅行、輪傘草編織等行程。雖然來客尚不多,但他們是真心喜歡深度體驗的客人,而部落也傾聽到顧客真實的聲音,能滾動式修正。
「所有」與「包容性」
雙濱人口有一個特色,除了漢人、原住民、新移民等,還有不少因嚮往遠離塵囂而從西部移居此地的人。多元族群形塑了雙濱今日的面貌,也為永續的實踐注入了活水。SDGs 兩大關鍵字:「所有」與「包容性」,無論是 SDGs17 項目標中的目標 3「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或目標 4「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等,都指引著雙濱共好前進。
雙濱共好年會上,夥伴們依專長,分成行銷、教育、農業三個任務小組。與會的三間國小主任回饋,雙濱店家不僅多元、有理念,也耕耘學校欠缺的資源。教育組即將展開盤點雙濱永續經營的地點和議題,做為孩子學習的場域。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野孩子
位於豐濱的「高山森林基地」參與拍攝的兒童實境節目「叫我野孩子」,2022 年獲得金鐘獎最佳兒童節目獎,雙濱夥伴主動募款取得播放權,2023年於在地 6 所國中小播放,企圖喚醒孩子心中的「野孩子」——那份祖先流傳下來與大自然共處的智慧與能力,以及讓自然療癒的感受力。
若從空中俯視雙濱,您或許會看到一群人正在巡山或巡護潮間帶,進行生態監測;另一些從事著無動力的獨木舟或帆船運動;專業導覽員與旅客分享山林智慧、部落裡媽媽們為旅客做餐、爸爸們用車輛接駁、阿公阿嬤們嘹亮的歌唱著;移居者協助部落孩子課後學習英文與數學⋯⋯。
一直以來,公益平台推動愛環境、尊重文化、支持經濟永續的「慢遊」,雙濱地區便是慢生活的示範點。將過去好的傳統轉成符合現代的生活,由文化、教育、產業、環境串連起來的永續日常正在雙濱上演,這不是實境節目,而是雙濱共好已生根的種子。「花東的優勢也是人類生活的趨勢」,嚴董事長對之抱持著堅定的信心。
(本計畫由公益平台支持響應並贊助部分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