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土地種一個希望——公益平台成立15週年

「回首這15年,是一場奇幻的旅程。」嚴長壽董事長聊起公益平台15歲,臉上帶著微笑地說道。從一開始的想像或以為做不到的,到15年後變成實踐版,這過程有三個缺一不可的角色:有願景與想像能力的規劃者、專業的執行團隊和最重要的幕後支持者。

嚴董事長自許是一位願景規劃師,他深信:「文化是一個社會走向文明很重要的根基。」在亞都麗緻飯店擔任總裁時,他便致力推動以藝術文化與世界做朋友,因而也支持了許多音樂、文化和公益計畫。帶著這份心念到公益平台,轉化成他手繪的logo——眾人合力頂起一個平台,讓人才有綻放的舞台。

公益平台董事會合影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對於在這15年之間幕後支持他的眾人,嚴董事長有著說不盡的感謝。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來自四面八方的善款如暖流般匯聚到災區,捐款或許能救急,但面對三不五時的天災,是否能有永續發展的災區重建計劃,讓善款發揮更大的價值?

約莫那時,在一次趙廷箴文教基金會的董事會上,面對當年尚餘三百萬的經費,趙元修董事長對在座的嚴先生提到:「長壽兄,你就幫我好好運用吧。」這突如其來的一筆基金,宛如星火,嚴董事長接受了兩百萬,然後邀請另外九位企業好友每人各捐兩百萬,同時允諾持續五年擴大成十倍的力量。2009年12月底,公益平台於台東成立。從最初協助災後重建、探路摸索永續之道迄今,轉眼每位當時的共同發起組織,一晃15年仍然持續的支持著這個計劃,於是「培養在地人才永續發展、打造均一國際教育實驗學校成為翻轉教育的實踐基地、以江賢二藝術園區帶動花東邁向國際」成為公益平台擘劃花東永續藍圖裡三個重要的支點。

在地人才發展

10多年前,嚴董事長在受訪時曾說:「台東有很棒的漁港,翻過海岸山脈便是池上,那兒產最好的米,若在地漁產能結合池上的米,做成特色壽司,可以把魚料理做得更有價值;在地小米酒加上汽泡酒,調成有特色的香檳口感,這樣就有更高檔的輕食酒吧!」

台東的優勢,難道僅僅是壯麗的大山與大海嗎?其實,豐富的原住民文化、精湛的工藝,以及「慢經濟」的簡單生活態度,或許正是台灣詮釋生活文明的新視角。

因此,公益平台從技職教育的角度培育人才,支持山與海的文化深耕。例如,從2011年進行長濱「巴歌浪船屋」、三仙台「比西里岸文化中心」硬體改造及培力計畫;支持位於隆昌擁有獨特美學及編織工藝的「棉麻屋」、延平鄉阿力曼「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花蓮豐濱鄉馬中原「高山森林基地」、新香蘭撒可努「獵人學校」等等;並三度引進業界師資到成功商業水產學校開設學期課程,運用在地好米與漁產,傳授日本料理,提供民宿與旅行規劃訓練;培育觀光導覽人才,將成功鎮從過境的觀光景點,成為深度旅遊的目的地,如配合花東大自然的優勢,培養台東體中運動及健護人才第二專長訓練;強化十多年前公東高工機械加工、木工、建築課程協力等等;讓點連成線、線成為面,促成長濱、豐濱地區的區域店家組成「雙濱共好聯盟」,以及串連台東海岸線、緃谷線及南迴地區的「島活共學群」。

除了向內培力也邀請青年出國擴展視野,包括2012年啟動的「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楊百翰大學亞洲經理人培訓計畫」——每年支持一位來自部落或對部落文化有興趣的青年前往夏威夷學習8個月,然而,每年僅一個名額,人才累積的速度緩慢,2016年啟動「夏威夷文化永續研習計畫」,十多位青年展開為期近兩週的夏威夷之旅,從夏威夷文化看自身的文化,彼此交換對於文化、教育、觀光、土地的現實挑戰,回國後歷屆成員再組成「花東共學群」定期交流;目前成員共約80人。

國內外有許多研究都顯示,台灣是南島語系發源地,至今南島國家和台灣原住民,部分語言用詞仍很接近。上述與「夏威夷」相關的計畫,讓更多人與「南島文化」產生直接的連結,親身體會夏威夷人將傳統融入現代生活、與海共存。回望島嶼台灣,這自發性的延續發展似乎也隱藏著一條通往南島文化根源的線索 : 夏威夷共學團的成員——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黃郁倫,也在夏威夷之旅得到啟發,作為史前館「南島廳」策展團隊的一員,她說:「這是我第一次到訪夏威夷,也是我在大洋洲的初步探索。當時我並不知道,這將成為未來五年工作的基石。」在南島廳,她最想展示的是關於「我們」的故事; 2020年,從美國加州歸國的江伊茉(Yvonne),因對南島語族常見的海上工具——支架大洋舟的著迷促成許多夏威夷與台東的交流、創立「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組織「南島台東隊」參加國際性划船賽,這一兩年他們深入校園帶著孩子親自划舟、舉辦結合森林智慧、海洋文化甚至蘭嶼傳統文化的造船營,她以行動與熱情,讓喜愛海洋的人認識南島文化在台灣的價值。

無論是推動花東永續旅遊,或是促進台灣之於南島文化的意義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嚴董事長說,「在這個過程中,有時無法一步到位,甚至於忍受失敗與挫折,有時則必須耐心地等待時機成熟」。公益平台支持在地夥伴往前推進的過程中,他們已經漸漸找到夥伴、建立主動性,並且與永續旅遊、南島文化產生深入的連結。他們已擁有足夠的底氣,將這片土地的價值與故事分享給遠道而來的旅人。

從實驗到實踐:均一學校人才扎根 

台東只有20萬左右的人口,佔台灣的百分之一,全縣高達55%的小學人數不足60人,教育資源缺乏且分散。嚴董事長成立公益平台之初,原本只是想找一座廢棄的小學,邀請一群文化藝術領域的優秀師資,透過短期的課程,啟發原住民孩子的天賦,但成立後的一兩年,在他進入部落實地觀察後體悟到,花東的改變必須回到教育。2011年,因緣際會,佛光山星雲大師將他一手創辦的「均一中小學」全權託付給了嚴董事長,他堅信教育最重要的是孕育年輕人擁有「做人、生活、做事」的能力與素養,其中作為三項能力之首的「做人」即是「品格教育」,其中除了責任感、道德倫理,也包含同理心、正義感以及獨立思辨、團隊合作的能力。

在科技快速更迭的時代,師長更需要以孩子所生活、面對的世界為根據,培養孩子發展以品格為根基的人生觀及公民素養。這幾年,均一學校在藝術文化與各學科跨域學習的實踐,讓孩子尋找並和發揮自我優勢,幫助孩子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中認識自己、回應未來需求、找到方向,也賦予孩子豐富的精神生命。

「宿舍生活」是偏鄉教育很重要的一環,因為位處山邊海涯,學校分散,許多孩子小學或國中畢業後就得離家到城市去讀書。均一學校提供良好的住宿環境以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塑造品格與生活態度,並聘請外籍老師進駐,協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宿舍生活中各種動靜態活動,讓孩子能從周末活動規劃與常規訓練中學習自我領導、團隊合作的能力,已經成為均一重要的示範。

為了落實國際教育內涵,培養國際人才,從2017 年均一學校啟動「創新留學教育計畫」,目前出國的學生遍佈 15 個國家,校園內多元背景的師生組成及多樣的學習方式,擴展了每個人的包容性,讓他們能帶著更廣闊的理解與國外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相處。

為了充分運用均一學校宿舍空間,每年暑假公益平台外部夥伴,如台北美國學校、科華文教基金會、果實教育基金會、善耕365等組織合作,舉辦各類免費參加的住宿型主題營隊,不僅讓資源缺乏的學生有機會在充滿愛與熱忱的老師與志工帶領下,透過團體生活、歌唱、戲劇與各式活動,為自信與學習充電,同時也培養台灣大專院校志工志願服務之精神。

「辦學均一是一個非常高難度的挑戰,幾乎是人跡罕到的路。」嚴董事長說。在這段旅程中,他深深感謝那些懷抱著改變教育現況的組織,他們以強烈的主體性推動變革,同時也與均一建立了緊密的連結。例如:均一教育平台、誠致基金會公辦民營KIST學校、學思達,瑩光教育協會以及致力於教導偏鄉孩童程式設計的蘇文鈺老師等。

藝術推廣與不在計畫中的「江賢二藝術園區」

過去在亞都麗緻飯店時,嚴董事長即默默地為文化做一個推手,「我知道藝術能夠讓社會走向文明,但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大。」自年少時就熱愛古典音樂與藝術的他,未曾想過多年後:「自己的素養也能成為影響他人的力量。」2004年,他與旅美小提琴家胡乃元共同發起Taiwan Connection(TC),每年集結海內外優秀音樂家舉辦TC音樂節,並推動偏鄉學童賞樂計畫,邀請學童走進音樂廳欣賞古典音樂,或由音樂家走入校園演出。

嚴董事長認識藝術家江賢二也是在亞都麗緻飯店時期,但直到2008年江老師落腳金樽才開始熟識,後來得知江老師懷抱著建造一座藝術園區的夢想,兩個人便一起做夢,希望創造一個讓觀眾能夠走近藝術、親身體驗自然與建築共融之美的場域。

建造中的江賢二藝術園區一景 (攝影 / Studio Millspace)

嚴董事長說,「花東本來就有蘊藏著許多藝術文化的能量,卻缺乏一個具備國際視野的場域,也許『江賢二藝術園區』正是花東邁向國際舞台的重要契機。一些珍視藝術的企業家們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化解了園區籌備過程中建築資金短缺等種種困難」。如今,藝術園區正穩健向前,預計於2025年3月正式與大眾見面。

撒一顆種子,讓希望發芽;搭一個平台,讓夢想飛揚

美國哲學家、建築師及發明家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曾說:「想要改變,永遠不要挑戰現有的體制,而是另外做出一個新的典範,讓既有的模式消失。」(You never change things by fighting the existing reality. To change something, build a new model that makes the existing model obsolete.)

為了實現理想,過去嚴董事長除了受邀演講、出版書籍,甚至出面與政府官員多次溝通,但效果有限,他決定親自捲起袖子,身體力行,希望以行動做出示範。

年輕時見證無數風華,嚴董事長說:「當你真正走過了那個階段,就是『渡』;若還沒走過,只會停留在『修煉』。」公益平台成立後,他頻繁奔走於台北與台東兩地,始終保持簡單而低調的生活方式——在台東住在一間租來的15坪小鐵皮屋,過著「自願的清貧生活(voluntary simplicity)」,擁有一台跑步機已是「最大的奢侈」。

現年77歲的嚴董事長,始終都關心科技發展對世人的影響,他形容自己像「追劇」一樣追著Sam Altman、Mo Gawdat、Geoffrey E. Hinton、Yuval Noah Harari 等AI重量級人物的演講,同時,他也相信花東的優勢將會是世界的趨勢。私底下他曾與夥伴們分享,他寫下了他對花東永續的寄望,與ChatGPT合作寫成一首新詩:

後山,日先照

曾經,
我們是「後山」,
被視為遲來的角落,
一片靜默的土地,
山海之間,孤寂延展。
陽光雖先抵達,
卻總被忽略,
彷彿只為了映襯他人的輝煌。

然而,時光流轉,
喧囂遠去,
這裡成為最後的淨土。
空氣,依然純淨,
像初生的呼吸;
文化,依然濃厚,
像祖靈的低語;
土地,依然溫柔,
承載著希望與未來。

後山,
不再只是地圖邊緣的一隅,
而是人類嚮往的藍圖。
在這裡,
我們看見最初的日光,
也是最後的歸宿。

攝影 / 江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