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校搭建一座線上英語圖書館 — 花東英語悅讀計畫
火車隆隆行駛於東部山脈間,窗外大地隨季節染上色彩,每年暑假,總是載著許多大專志工前往台東服務,這段充滿熟悉感的路程載滿熱情,也為這片土地帶來新的驚喜。 自2010年起創辦的花東青少年英語生活營,前兩年由來自美國的ETA4團隊與醫學人文核心團隊籌畫,此後接棒給台北美國學校Heart to Heart International Service Group (H2H)與公益平台所培訓的大專志工團隊。這段路程因花東英語教育資源的缺乏而促成,十年來透過生命影響生命,豐富每一位志工與花東孩子的成長,也讓孩子們找到學習動機、在陪伴過程中看見榜樣。
為了一隻鮪魚,你其實需要創造出一個地球
文 | 陶世忠 John Tao 那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漫畫,講述一個未來的世界因為環境汙染嚴重而導致鮪魚滅絕。主角是一個科學家,為了能再吃到小時候家人曾經帶他吃過的美味鮪魚,最終他重建了一個地球。這聽起來很荒謬的劇情,其實有著再真實不過的邏輯,因為看似單純的問題,其實常常是環環相扣的。
音樂 X 電腦 X AI
為了把科技教育的多元面向帶進花東,公益平台繼2018和2019年和成功大學資工系蘇文鈺教授創辦的「愛自造者學習協會」(簡稱PTWA)合作在花東舉辦「PTW全國自走車大賽」,今年3月12日蘇教授與他帶領的成大SCREAM Lab.尖叫實驗室、清華大學AI樂團,以及中研院蘇黎助研究員的團隊在台東均一國際實驗學校舉辧了「虛擬音樂會—科技音樂與AI的雙向座談」,舞台上是均一的高二學生拉小提琴,或是清大的四位提琴手,而合奏的是,現身在投影幕上由程式即時演算的虛擬樂團。蘇教授於音樂會開演前,也和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胡敏君教授與均一師生分享VR/AR、資工相關科系的學習以及特殊選才。藉此我們邀請熱愛人文與科技的蘇教授聊聊他和團隊的狂想、音樂與科技結合的海內外動態以及他對程式語言的想法。
現在縱容孩子,是對他的未來不公平 — 嚴長壽新書訪談
(原文出自《未來Family》、上圖來源 | 遠見攝影) 「如今網路教育已經凌駕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上了,但網路就像沒有規範的高速公路,如果我們沒教孩子如何善用,問題會很嚴重,」長期關心教育議題的嚴長壽說,這甚至可能是人類的災難。
如果童年是一首攝影詩 —「孩子的另一扇眼睛—家鄉記憶」攝影展
「我在閱讀一部天地詩集,是天地教出來的孩子寫的。這詩,是天地教出來的詩。」——蕭蕭 走進傍著淡水河出海口的恬雅展間,入口處的「作者親簽版」攝影詩集,是新北市淡水區屯山國小501班的攝影展開幕當天,9位孩子一字排開舉辦簽書會所留下的珍品。攝影詩集的出版以及為期2個月、橫跨2020和2021年的攝影展,是孩子們在10-11歲完成的夢想。
從廚藝到生活藝術 —— 均一「國際餐旅」課程
生活的素養必須在每日的言行中培養,如果我們要邁向新的生活文明或是走上國際,一定要了解且尊重西方社會生活細節及國際飲食的基本禮儀——嚴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