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賢二是誰」到「我不是江賢二」─ 江賢二回顧展迴響
為期三個月的「江賢二回顧展」六月底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式落幕。六月中旬疫情趨緩時,該展連同館內其他精彩展覽吸引了熱情的人潮,最後一周甚至湧進三萬人次!總結三個月共超過12萬觀展人次。 開展之初,許多人問「江賢二是誰?」,而最後有這樣的好成績,主辦單位臺北市立美術館,以及協助藝術家籌備及協力宣傳的公益平台都大受鼓舞。好幾次江賢二出現在展場時,被熱情的民眾包圍,展覽尾聲適逢端午連假,要求簽名的人龍甚至影響了觀展動線,江賢二希望大家能將時間留給觀展,而非簽名拍照,靈機一動突然調皮地轉身跟大家說,「我不是江賢二」,就在眾人電光火石的猶豫瞬間,離開現場。
我從夏威夷回來 ─ AEMP在均一的實踐
這個夏天,台東均一國際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均一)多了兩張年輕的新臉孔。今年四月剛完成「夏威夷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 / 楊百翰大學亞洲經理人計畫」(Asian Executive Management Program/ AEMP)的江念慈(喉糖)和陳琦玓(琦琦),回到台灣不久便前往公益平台台東辦公室報到,投入均一的工作。兩位夥伴在夏威夷不但修習文化與觀光的知識,也在嶄新的學習環境裡,對教育工作有另一種體會,有些甚至是一生受用的觀念。他們在均一印證並實踐所學,將這些養分傳遞給均一的學生。
Minerva線上科技與文化實境學習之旅
課堂上學習的東西,半年後可能會忘掉90%,也可能2年後會記得70%。前者比較像是把老師的筆記copy貼到你的筆記,後者則是和知識奮戰後內化成能力。無校園大學Minerva Schools (中譯密涅瓦。以下稱Minerva) 引用學習科學理論 — 主動學習的關鍵是不斷深入思考 — 據此於2012年開展教育創新。 Minerva「課堂」全部在線上進行,沒有校園,但學生集體住在一起;大一在舊金山,大二到大四每學期移居到美國以外的城市 (台北是其一);錄取率平均2% (比哈佛大學低),沒有入學人數限制;80% 學生來自美國以外的地方,共61個國家。
換道超車 ─ 均一創新留學計畫
新冠肺炎疫情的擴大,大概是我們這一世代所遭遇最大的挑戰,到底它會讓人類變得更加謙卑或更自私,還有待考驗。不過再次證明的是,全世界是一體的,無人可置身於外。
台東金樽的四季 ─ 江賢二從黑白到眾彩交響的藝術
據說江賢二找到人生最終落腳的地方是這樣的,他和太太范香蘭在東海岸沿著台11線開到金樽這個小小的地方,站在一片野草蔓生的小山坡上,美麗的海被恣意生長的草和樹擋著,「第一次來到這裡,連海都沒看到,草也沒有除,但是我們覺得就是這裡了!」江賢二憑著長年的經驗和藝術家的直覺,選擇了金樽。 金樽,是江賢二人生創作的關鍵詞,這個在台東沿海的小村落,由於海灣狀似酒杯,因此名為金樽。1942年出生於台中、二十幾歲出國時沒想過要再回來的江賢二,旅居紐約三十年,夏日去加勒比海小島作畫,沒有想到尋覓世界,最終夢想創作之地是家鄉一山之隔的台東。
學思達 ─ 打破填鴨,全面升級教學
「以前常常遇見很多不像討論的討論,要嘛有人不敢發言,要嘛有人覺得事不關己,但是在這個班大家在討論時都可以侃侃而談,也讓我學會傾聽。」──中山女高第二屆學思達專班學生